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句翻译类题以其较高的分值在语文高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想要顺利得到高分,就需要我们灵活掌握相应的翻译方法。
“信、达、雅”是我们文言翻译追求的最高标准,要达到这一标准,就要能够对“留、补、删、换、调、变”的六字翻译方法融会贯通。而“换”更是所有方法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翻译方法,替换得精准与否,直接决定了我们在文言文句翻译类题上的成败!
换什么?怎么换?下面我们主要以近几年湖北高考中的文言文句翻译题的实词替换方法为例,进行破解。
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句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许多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标志结构的词、句中表停顿的词等,都不需要翻译,但副词、连词如果不译,常常会导致语句不通。有些语气词应该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气词,才能使上下文语气贯通。一言以蔽之,我们在翻译虚词时既不能离开语境,也不能脱离句式,二者兼顾,才能巧妙替换。例略。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翻译的关键得分点。翻译实词,主要采用的就是替换法,其操作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通假异体来替换,疑难字词迎刃解。
我们在翻译时,常常会遇到让自己感到既熟悉又棘手的字词,这时候,我们不妨跳出这个字的“包围圈”,在前后语境的帮助下,联想其通假或异体字进行巧妙替换。如2013年湖北高考卷中,要求翻译“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矣”一句,这句话中的“亿”字让许多考生有些摸不着头脑。我们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接触过“据亿丈之城”之句,这里的“亿”表示“极多、极大”之意,译在这里无论从词义还是词性的角度上来看,都显然不合适。结合前后语境,“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和 “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两句,我们看到一个一开始不被大臣们看好、后来以自己过人的技艺令人刮目相看的廉公,再结合这个句子的反问语气,及后来廉公利用大臣们借给他的劲弓三发全中的境况,我们不难看出,“亿”字在此句中充当“谓语”,词义上通其异体字“億”字的形近字“臆”之意,可准确译出“臆断、料想”等意。
2.烂熟于心寻同类,似曾相识意换来。
有的文言实词,我们在考题中遇见之后,觉得很陌生,但如果从我们所熟悉的课文中寻找它们的身影,就不难识得其庐山真面目了。如2012年湖北高考卷中的“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的“具”。我们在《鸿门宴》中学过“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这里的“具”与题目中的“具”所在的位置一样——谓语动词前,充当的成分也相同——修饰谓语的状语,故可以毫不犹豫地用“完备、详尽”来替换“具”。
3.特殊句式找“同位”,相同相近或相对。
古代汉语十分讲究对称,尤其是在排比、对偶、并列及互文等句式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如《阿房宫赋》中“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句中的“族”与“灭”所处位置相同,故其词性相同,都是动词,意思也接近,据此推知,“族”即可替换为“族灭、毁灭”等意。
4.成语印证巧替换,万变留宗还是它。
现代汉语的成语,绝大部分来源于古诗文,因而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用成语中的意义对文言实词进行替换翻译,也能找到万变不离其宗的方法。如2012年湖北高考卷中“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一句,翻译“入微”时我们可以联系成语“细致入微”的意义,推断其在这里的意义,表示王湛、王济叔侄二人讨论《周易》时,全面深入地分析到了“细致精微之处”。同理,2014年湖北高考卷中“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一句,这里的“尔汝”,也可据相关成语“尔汝之交”替换翻译成“不拘形迹,十分亲昵的交情”。
除此之外,替换文言文中常见的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修辞成分,最重要的步骤是还原修辞,并用我们熟知、常见的本体替代被修饰体。如运用借代的“庙堂”换为“朝廷”,“布衣”换成“贫民”,用“官员”替代“缙绅”,用“高官厚禄”替换“万钟”等。而古人为了避凶图吉所采用的“婉说”手法,则可以直陈其事,如用“君王过世”替换“山陵崩”,用“离世”替换“填沟壑”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捕蛇者說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3.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它接触过的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它的办法。
(“以啮人”中的“以”是这个句子翻译时的一大难题,应该结合虚词的用法功能来推断其意义。“以”在句中充当连词,而作连词时常可以表目的、修饰、转折、并列、因果等关系,但用在这里似乎都不合适。我们可以按照上文所讲的替换原则,实词找通假、异体或形近字,虚词则可以此类推寻找用法意义相近的词。“以”字作连词时常常可以和“而”互换,“而”除了有“以”字所具备的义项之外,还可放在主谓之间表假设,译为“如果”,这样就与上下文相合了!“如果咬了人,没有能抵御它的办法”,这里的“者”可译为“办法”,也可译为“人”,前者更准确、合理)
2.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东西全都交出来,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然不够)。
(这个句子是典型的对偶句,故出现在相同位置上的“殚”和“竭”词性相同,且联想我们学过的与之相关的成语,如“殚精竭虑”“声嘶力竭”等,可知它们均可用“竭尽、用尽”来替换。而“庐”字则可以通过“初出茅庐”等成语,判断其为“房屋、家”的意思,在这里表示百姓把自家田地里的作物和家产全都拿出来交租税,却依然无法满足统治者的苛刻要求)
3.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那些死去的乡邻已经是死在他们之后了,我怎么还敢怨恨这差事呢?
(此句中的“虽”本有两种译法,这里由于连接的是没有发生的事情,故应译为“即使”,而不是“虽然”。而这里的“乎”,不同于一般放在句末作语气词的用法,后接近指代词“此”,表示捕蛇这件事,故可用“于”字进行替换,译为“在”。而这里的“毒”,在句中做动词充当谓语,显然不同于我们常说的“有害有毒的物质”或“毒害”之意。联系名篇典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用“令人愤毒”形容汉灵帝刘宏,意思是“怨恨、心中以为苦”,以此替换句中的“毒”恰到好处)
“信、达、雅”是我们文言翻译追求的最高标准,要达到这一标准,就要能够对“留、补、删、换、调、变”的六字翻译方法融会贯通。而“换”更是所有方法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翻译方法,替换得精准与否,直接决定了我们在文言文句翻译类题上的成败!
换什么?怎么换?下面我们主要以近几年湖北高考中的文言文句翻译题的实词替换方法为例,进行破解。
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句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许多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标志结构的词、句中表停顿的词等,都不需要翻译,但副词、连词如果不译,常常会导致语句不通。有些语气词应该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气词,才能使上下文语气贯通。一言以蔽之,我们在翻译虚词时既不能离开语境,也不能脱离句式,二者兼顾,才能巧妙替换。例略。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翻译的关键得分点。翻译实词,主要采用的就是替换法,其操作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通假异体来替换,疑难字词迎刃解。
我们在翻译时,常常会遇到让自己感到既熟悉又棘手的字词,这时候,我们不妨跳出这个字的“包围圈”,在前后语境的帮助下,联想其通假或异体字进行巧妙替换。如2013年湖北高考卷中,要求翻译“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矣”一句,这句话中的“亿”字让许多考生有些摸不着头脑。我们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接触过“据亿丈之城”之句,这里的“亿”表示“极多、极大”之意,译在这里无论从词义还是词性的角度上来看,都显然不合适。结合前后语境,“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和 “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两句,我们看到一个一开始不被大臣们看好、后来以自己过人的技艺令人刮目相看的廉公,再结合这个句子的反问语气,及后来廉公利用大臣们借给他的劲弓三发全中的境况,我们不难看出,“亿”字在此句中充当“谓语”,词义上通其异体字“億”字的形近字“臆”之意,可准确译出“臆断、料想”等意。
2.烂熟于心寻同类,似曾相识意换来。
有的文言实词,我们在考题中遇见之后,觉得很陌生,但如果从我们所熟悉的课文中寻找它们的身影,就不难识得其庐山真面目了。如2012年湖北高考卷中的“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的“具”。我们在《鸿门宴》中学过“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这里的“具”与题目中的“具”所在的位置一样——谓语动词前,充当的成分也相同——修饰谓语的状语,故可以毫不犹豫地用“完备、详尽”来替换“具”。
3.特殊句式找“同位”,相同相近或相对。
古代汉语十分讲究对称,尤其是在排比、对偶、并列及互文等句式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如《阿房宫赋》中“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句中的“族”与“灭”所处位置相同,故其词性相同,都是动词,意思也接近,据此推知,“族”即可替换为“族灭、毁灭”等意。
4.成语印证巧替换,万变留宗还是它。
现代汉语的成语,绝大部分来源于古诗文,因而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用成语中的意义对文言实词进行替换翻译,也能找到万变不离其宗的方法。如2012年湖北高考卷中“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一句,翻译“入微”时我们可以联系成语“细致入微”的意义,推断其在这里的意义,表示王湛、王济叔侄二人讨论《周易》时,全面深入地分析到了“细致精微之处”。同理,2014年湖北高考卷中“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一句,这里的“尔汝”,也可据相关成语“尔汝之交”替换翻译成“不拘形迹,十分亲昵的交情”。
除此之外,替换文言文中常见的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修辞成分,最重要的步骤是还原修辞,并用我们熟知、常见的本体替代被修饰体。如运用借代的“庙堂”换为“朝廷”,“布衣”换成“贫民”,用“官员”替代“缙绅”,用“高官厚禄”替换“万钟”等。而古人为了避凶图吉所采用的“婉说”手法,则可以直陈其事,如用“君王过世”替换“山陵崩”,用“离世”替换“填沟壑”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捕蛇者說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3.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它接触过的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它的办法。
(“以啮人”中的“以”是这个句子翻译时的一大难题,应该结合虚词的用法功能来推断其意义。“以”在句中充当连词,而作连词时常可以表目的、修饰、转折、并列、因果等关系,但用在这里似乎都不合适。我们可以按照上文所讲的替换原则,实词找通假、异体或形近字,虚词则可以此类推寻找用法意义相近的词。“以”字作连词时常常可以和“而”互换,“而”除了有“以”字所具备的义项之外,还可放在主谓之间表假设,译为“如果”,这样就与上下文相合了!“如果咬了人,没有能抵御它的办法”,这里的“者”可译为“办法”,也可译为“人”,前者更准确、合理)
2.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东西全都交出来,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然不够)。
(这个句子是典型的对偶句,故出现在相同位置上的“殚”和“竭”词性相同,且联想我们学过的与之相关的成语,如“殚精竭虑”“声嘶力竭”等,可知它们均可用“竭尽、用尽”来替换。而“庐”字则可以通过“初出茅庐”等成语,判断其为“房屋、家”的意思,在这里表示百姓把自家田地里的作物和家产全都拿出来交租税,却依然无法满足统治者的苛刻要求)
3.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那些死去的乡邻已经是死在他们之后了,我怎么还敢怨恨这差事呢?
(此句中的“虽”本有两种译法,这里由于连接的是没有发生的事情,故应译为“即使”,而不是“虽然”。而这里的“乎”,不同于一般放在句末作语气词的用法,后接近指代词“此”,表示捕蛇这件事,故可用“于”字进行替换,译为“在”。而这里的“毒”,在句中做动词充当谓语,显然不同于我们常说的“有害有毒的物质”或“毒害”之意。联系名篇典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用“令人愤毒”形容汉灵帝刘宏,意思是“怨恨、心中以为苦”,以此替换句中的“毒”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