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现阶段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它注重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融于课堂教学,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但从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某些教师没能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因此,笔者就如何利用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在处理教师、学生和合作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做了一些尝试。
一、合理有效地处理教师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
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实施者,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有效地安排合作学习,一般在攻克语文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开展合作学习,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协作与交往的能力。
例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梅议政,委婉含蓄地表达对清政府扼杀人才、禁锢思想的不满。为了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笔者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互助合作回顾分析曾学过运用此手法的文章,并总结特点,学习运用。
二、合理有效地处理学生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为了能够避免课堂上出现学生的参与不均衡,合作不够主动等现象,如何合理有效地引导各层次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就成了教学有效的关键。
(1)提高认识,全员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可有的时候却也可能成了少数学生表演的舞台,相当一部分学生甘心当听众不愿参与进来。因此对于那些爱动脑爱表现的学生,笔者在肯定他们的同时,有意识的教育他们也要给别人机会,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同时让他们在小组中起引领作用,组织和督促小组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而对于那些不爱质疑,习惯于洗耳恭听的学生,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醒他们都要有主人翁精神,小组是大家的,回答问题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要充分利用小组这个舞台,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不做小组的无功之臣,不坐享他人之成。
例如,在教学《石钟山记》一文时,为了更好地认识作者苏轼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笔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课堂积极分子引导组内成员积极讨论,督促每一位小组成员发表意见并给予一定的提示,从全文内容中寻找语句证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2)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合作学习强调人际交往对认知的促进作用,小组成员只有通过相互合作交流,才能共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因此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项责任。比如说在小组讨论时,我们可以设计协调员、记录员、分析员、发言人等,在一段时间后,再让他们互换角色。这样每一位成员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中获得锻炼和提升,新课程标准中“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也能得到体现。
例如在讲解《邓稼先》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归纳作者杨振宁在文中讲述关于邓稼先的几件事情,从中体味邓稼先的高贵精神品质。具体做法是让每一组的组长负责整个的协调组织工作,其他组员共同分析,并让其中一人做适当记录以便及时展示讨论结果,这样人人有事做,讨论结果比较令人满意。
三、合理有效地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无论课堂形式如何变换,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总是教师讲学生听,仿佛学生是一个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其实不然,学生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教学内容能否为学生所理解领悟,学生能力能否在课堂上得以提升,关键要看教师能否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1)融洽关系,创设合作学习和谐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平时在上课前,笔者总会先和学生聊聊社会热点问题,谈谈彼此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在信服中慢慢将精力倾注在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了,教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就能最大化地把知识融于课堂,学生也能最大化地激起求知欲,教学效果就能达到最大化。
(2)鼓励竞争,健全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它会影响到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除了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小组学习结果,还要注重评价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方法、参与程度等。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把传统教学模式下个人竞争变为小组竞争,团队荣辱事关个人。
例如,在讲解《兰亭集序》一文时,笔者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如何理解“死生亦大矣”,没想到有一组学生竟能指出作者在感慨人生无常、老之将至中,也流露出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能分析出这一点很不简单,我及时给予夸赞,并给该小组加分。其他组看到后极为羡慕,也急忙发表见解。你追我赶,大家的思维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我们应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尽可能创设一种和谐、健康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出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信心得到增强,让课堂也焕发出生命力!
一、合理有效地处理教师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
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实施者,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有效地安排合作学习,一般在攻克语文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开展合作学习,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协作与交往的能力。
例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梅议政,委婉含蓄地表达对清政府扼杀人才、禁锢思想的不满。为了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笔者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互助合作回顾分析曾学过运用此手法的文章,并总结特点,学习运用。
二、合理有效地处理学生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为了能够避免课堂上出现学生的参与不均衡,合作不够主动等现象,如何合理有效地引导各层次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就成了教学有效的关键。
(1)提高认识,全员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可有的时候却也可能成了少数学生表演的舞台,相当一部分学生甘心当听众不愿参与进来。因此对于那些爱动脑爱表现的学生,笔者在肯定他们的同时,有意识的教育他们也要给别人机会,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同时让他们在小组中起引领作用,组织和督促小组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而对于那些不爱质疑,习惯于洗耳恭听的学生,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醒他们都要有主人翁精神,小组是大家的,回答问题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要充分利用小组这个舞台,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不做小组的无功之臣,不坐享他人之成。
例如,在教学《石钟山记》一文时,为了更好地认识作者苏轼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笔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课堂积极分子引导组内成员积极讨论,督促每一位小组成员发表意见并给予一定的提示,从全文内容中寻找语句证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2)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合作学习强调人际交往对认知的促进作用,小组成员只有通过相互合作交流,才能共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因此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项责任。比如说在小组讨论时,我们可以设计协调员、记录员、分析员、发言人等,在一段时间后,再让他们互换角色。这样每一位成员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中获得锻炼和提升,新课程标准中“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也能得到体现。
例如在讲解《邓稼先》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归纳作者杨振宁在文中讲述关于邓稼先的几件事情,从中体味邓稼先的高贵精神品质。具体做法是让每一组的组长负责整个的协调组织工作,其他组员共同分析,并让其中一人做适当记录以便及时展示讨论结果,这样人人有事做,讨论结果比较令人满意。
三、合理有效地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无论课堂形式如何变换,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总是教师讲学生听,仿佛学生是一个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其实不然,学生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教学内容能否为学生所理解领悟,学生能力能否在课堂上得以提升,关键要看教师能否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1)融洽关系,创设合作学习和谐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平时在上课前,笔者总会先和学生聊聊社会热点问题,谈谈彼此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在信服中慢慢将精力倾注在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了,教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就能最大化地把知识融于课堂,学生也能最大化地激起求知欲,教学效果就能达到最大化。
(2)鼓励竞争,健全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它会影响到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除了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小组学习结果,还要注重评价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方法、参与程度等。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把传统教学模式下个人竞争变为小组竞争,团队荣辱事关个人。
例如,在讲解《兰亭集序》一文时,笔者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如何理解“死生亦大矣”,没想到有一组学生竟能指出作者在感慨人生无常、老之将至中,也流露出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能分析出这一点很不简单,我及时给予夸赞,并给该小组加分。其他组看到后极为羡慕,也急忙发表见解。你追我赶,大家的思维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我们应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尽可能创设一种和谐、健康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出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信心得到增强,让课堂也焕发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