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王正国 唐明珍 酆宝富 蔡朝阳
逶迤而行的福建海岸线总长3752公里,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贝、藻、鱼、虾种类数量居全国前列。福建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又有着底蕴深厚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的海洋精神。
探秘渔民生活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与海为邻的人家,除了外出谋生的年轻人,留守在家里的中老年人大多数仍是以出海打鱼谋生。
有的渔民依然采用原始的人工拉网方式捕鱼,俗称“拖大网”,先是渔民驾驶渔船到海里将网撒成弧形,再由岸上的渔民牵引着渔网的两端往岸上拉,就好像与大海进行一场拔河比赛。拖大网的队伍一般三四十人为一队,每天的收入都得指望大海的恩赐,有时拉回一团海草,有时受赠一网鱼。
出海的渔民,饮食问题则是重中之重。船上通常储存有苹果、橘子、柚子、杨梅罐头等保质期较长的水果。八宝粥、方便面是渔民用来换口味的,反正除了海鲜,其他东西都很受欢迎。
海上有两件大事:捕鱼排第一,睡觉当属第二。除了解乏,睡觉的最大用途是“杀”时间。
双拖渔船出海每隔4小时就要起来干一次活;一次出海十几天,最长的21天,天天如此。所以躺下去也就睡两三个小时,连做梦的时间都没有。
船上的床都是小格子,长约2米,比肩稍宽,分上下铺,下铺高约1米。据说,这种宽窄,除了节省空间,船摇晃起来时人用手脚稍微撑着就可安然就寝了。
渔民都有很好的睡功。鱼腥味、柴油味、多大的声响都阻止不了他们的瞌睡虫。
船上没有封闭浴室,渔民洗澡多是在后甲板,裸浴。大家都是男人,没有忌讳,广袤的蓝天、大海,站在摇晃的渔船上,晒着温暖的阳光,这一刻,天人合一,感觉奇妙!
渔民至今还是利用小木船与惊涛骇浪搏击,每天凌晨两三点出发,到五六点第一趟渔网上岸,每天两趟,除了休鱼期,年初一便开始作业到年底。大年初一,海滩上除了刚燃过鞭炮的痕迹外,其它跟往常一样,过年对于渔民来说更多的是赚钱的好时机,那时的海鲜都会供不应求,价格会比平时翻好几倍。
耕海为田
福建霞浦有着1800年的文化历史,是闽东最古老的“海上明珠”,海文化渊源绵长、深邃广袤。霞浦有长达404公里的海岸线,滩涂面积全国最大。在霞浦这片滩涂上,自宋代起,就能见到勤劳的霞浦人种养海产的身影。如今的霞浦,更是被誉为“世界最美的滩涂”,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摄影爱好者近20万人次,霞浦滩涂的摄影作品在国内外影赛上频频获奖。
海耕海植的原生态霞浦,敞开着大海一样的坦荡胸怀。霞浦海岸线将一湾海水分隔成内海和外海,内海的东吾洋和官井洋,属于少有的湖泊性海洋,因此,霞浦兼具海的雄浑壮阔和湖的灵秀隽永。
沿线均是一望无际的滩涂,滩涂上插着的竹竿,在夕阳的余晖下,似一排排落叶挂着霜的胡杨林。竹竿,渔网,赶海人忙碌的身影,在霞光与水色的映衬下,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过度捕捞致海洋生命告急
“过度捕捞”顾名思义很易理解,由生态学家和环保志愿者建立的专门研究该问题的“过度捕捞网”(overfishing.org)给出了简要定义:捕捞超过系统能够承担的数量的鱼,使整个系统退化,是对海洋资源的非持续利用。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2014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鱼类仍然是能量、蛋白质和各种必需营养素的一个最重要来源,占全球人口动物蛋白摄入量的近17%。此外,鱼类为近30亿人提供了20%的动物蛋白摄入量,为43亿人提供了15%的动物蛋白摄入量,人均鱼品消费量在持续增长。
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也是就业和收入的一个来源,为世界10%~12%的人口生计提供支持。
广阔的海洋向人类敞开心怀,人们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断开发海洋资源,但过度捕捞所造成的渔业资源枯竭势必会引发广泛的经济社会问题。
有一个鲜明的例子经常被用来警醒我们过度捕捞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1992年,素以“踏着水中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著称的加拿大纽芬兰岛渔场,在捕鱼季节竟没有出现一条鳕鱼,渔业突然完全中断。究其原因,是当地渔业部门纵容过度捕捞的后果。这一情况导致4万人失业,整个岛经济衰落,作为鳕鱼资源最丰富的该渔场已成历史。
在亚丁湾渔场,各国远洋渔船的过度捕捞对索马里渔民的生计造成毁灭性打击,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该地的海盗泛滥。
根据墨西哥《改革报》2014年12月10日报道,墨西哥渔业资源捕捞过度,导致沙丁鱼、金枪鱼和对虾数量减少。墨西哥全国渔业委员会数据显示,从1990年到2011年,沙丁鱼和金枪鱼的捕捞量已经分别减少27%和18.5%。
就在当下,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这个国家的“金枪鱼之都”,也因过度捕捞很可能为金枪鱼资源画上句点:如今渔民能捕到的金枪鱼体积越来越小,数量也较以往下降了三成。
在国内,大黄鱼、小黄鱼曾经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美食,与带鱼、乌贼并称为中国近海的“四大海产”。但是由于过度捕捞,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它们均被列为“易危”物种。
《中国海洋资源质量报告》显示,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近海渔场的底层和近底层传统经济鱼类已经严重衰退和枯竭。目前处于严重衰退状态的鱼类就包括: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红娘鱼、黄姑鱼、鳕鱼、鳐类等,只有经济价值很低的中小型的中上层鱼类和头足类尚可捕捞。
2006年,FAO调查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的鱼类资源中,52%被完全开发,20%被适度开发,17%被过度开发,7%被基本耗尽,1%正在从耗尽状态中恢复。
为防止海洋过度捕捞,国际社会也已有相关措施,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的190余个缔约国共同决定,在2020年前对全球10%的海洋和近岸海域实施有效管理,以防止过度捕捞。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福建省的海洋资源禀赋好,生物种类繁多,贝、藻、鱼、虾种类数量居全国前列。
用海更要护海。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港口资源开发和临海工业发展加快,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在《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中,“强化海洋资源科学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被确立为福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任务之一。
东山岛是福建第二大岛,美丽的东山岛南湾,过去由于管理不到位,湾内养殖泛滥,海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经过综合整治,这片海湾得以再现“蓝湾绿岛”的自然风光。这是福建“阳光耕海”,有效推进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一个缩影。2013年初,东山县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福建省同时获此殊荣的还有厦门市、晋江市两个示范区。
万里海疆,烟淡水云阔。福建加强了海域滩涂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实施“碧海银滩”工程和“家园清洁行动”,清除了全省渔港避风港“沉睡”多年的废弃渔船,加大了海水网箱养殖区污染整治力度,定点收集渔排上的垃圾,规范养殖用药和投饵,抓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分类推进海湾生态环境和旅游景观的整治修复。对生态脆弱的海岛,则以保护为主,或实行保护式开发,探索生态、低碳的海岛开发模式。
逶迤而行的福建海岸线总长3752公里,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贝、藻、鱼、虾种类数量居全国前列。福建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又有着底蕴深厚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的海洋精神。
探秘渔民生活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与海为邻的人家,除了外出谋生的年轻人,留守在家里的中老年人大多数仍是以出海打鱼谋生。
有的渔民依然采用原始的人工拉网方式捕鱼,俗称“拖大网”,先是渔民驾驶渔船到海里将网撒成弧形,再由岸上的渔民牵引着渔网的两端往岸上拉,就好像与大海进行一场拔河比赛。拖大网的队伍一般三四十人为一队,每天的收入都得指望大海的恩赐,有时拉回一团海草,有时受赠一网鱼。
出海的渔民,饮食问题则是重中之重。船上通常储存有苹果、橘子、柚子、杨梅罐头等保质期较长的水果。八宝粥、方便面是渔民用来换口味的,反正除了海鲜,其他东西都很受欢迎。
海上有两件大事:捕鱼排第一,睡觉当属第二。除了解乏,睡觉的最大用途是“杀”时间。
双拖渔船出海每隔4小时就要起来干一次活;一次出海十几天,最长的21天,天天如此。所以躺下去也就睡两三个小时,连做梦的时间都没有。
船上的床都是小格子,长约2米,比肩稍宽,分上下铺,下铺高约1米。据说,这种宽窄,除了节省空间,船摇晃起来时人用手脚稍微撑着就可安然就寝了。
渔民都有很好的睡功。鱼腥味、柴油味、多大的声响都阻止不了他们的瞌睡虫。
船上没有封闭浴室,渔民洗澡多是在后甲板,裸浴。大家都是男人,没有忌讳,广袤的蓝天、大海,站在摇晃的渔船上,晒着温暖的阳光,这一刻,天人合一,感觉奇妙!
渔民至今还是利用小木船与惊涛骇浪搏击,每天凌晨两三点出发,到五六点第一趟渔网上岸,每天两趟,除了休鱼期,年初一便开始作业到年底。大年初一,海滩上除了刚燃过鞭炮的痕迹外,其它跟往常一样,过年对于渔民来说更多的是赚钱的好时机,那时的海鲜都会供不应求,价格会比平时翻好几倍。
耕海为田
福建霞浦有着1800年的文化历史,是闽东最古老的“海上明珠”,海文化渊源绵长、深邃广袤。霞浦有长达404公里的海岸线,滩涂面积全国最大。在霞浦这片滩涂上,自宋代起,就能见到勤劳的霞浦人种养海产的身影。如今的霞浦,更是被誉为“世界最美的滩涂”,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摄影爱好者近20万人次,霞浦滩涂的摄影作品在国内外影赛上频频获奖。
海耕海植的原生态霞浦,敞开着大海一样的坦荡胸怀。霞浦海岸线将一湾海水分隔成内海和外海,内海的东吾洋和官井洋,属于少有的湖泊性海洋,因此,霞浦兼具海的雄浑壮阔和湖的灵秀隽永。
沿线均是一望无际的滩涂,滩涂上插着的竹竿,在夕阳的余晖下,似一排排落叶挂着霜的胡杨林。竹竿,渔网,赶海人忙碌的身影,在霞光与水色的映衬下,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过度捕捞致海洋生命告急
“过度捕捞”顾名思义很易理解,由生态学家和环保志愿者建立的专门研究该问题的“过度捕捞网”(overfishing.org)给出了简要定义:捕捞超过系统能够承担的数量的鱼,使整个系统退化,是对海洋资源的非持续利用。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2014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鱼类仍然是能量、蛋白质和各种必需营养素的一个最重要来源,占全球人口动物蛋白摄入量的近17%。此外,鱼类为近30亿人提供了20%的动物蛋白摄入量,为43亿人提供了15%的动物蛋白摄入量,人均鱼品消费量在持续增长。
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也是就业和收入的一个来源,为世界10%~12%的人口生计提供支持。
广阔的海洋向人类敞开心怀,人们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断开发海洋资源,但过度捕捞所造成的渔业资源枯竭势必会引发广泛的经济社会问题。
有一个鲜明的例子经常被用来警醒我们过度捕捞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1992年,素以“踏着水中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著称的加拿大纽芬兰岛渔场,在捕鱼季节竟没有出现一条鳕鱼,渔业突然完全中断。究其原因,是当地渔业部门纵容过度捕捞的后果。这一情况导致4万人失业,整个岛经济衰落,作为鳕鱼资源最丰富的该渔场已成历史。
在亚丁湾渔场,各国远洋渔船的过度捕捞对索马里渔民的生计造成毁灭性打击,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该地的海盗泛滥。
根据墨西哥《改革报》2014年12月10日报道,墨西哥渔业资源捕捞过度,导致沙丁鱼、金枪鱼和对虾数量减少。墨西哥全国渔业委员会数据显示,从1990年到2011年,沙丁鱼和金枪鱼的捕捞量已经分别减少27%和18.5%。
就在当下,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这个国家的“金枪鱼之都”,也因过度捕捞很可能为金枪鱼资源画上句点:如今渔民能捕到的金枪鱼体积越来越小,数量也较以往下降了三成。
在国内,大黄鱼、小黄鱼曾经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美食,与带鱼、乌贼并称为中国近海的“四大海产”。但是由于过度捕捞,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它们均被列为“易危”物种。
《中国海洋资源质量报告》显示,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近海渔场的底层和近底层传统经济鱼类已经严重衰退和枯竭。目前处于严重衰退状态的鱼类就包括: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红娘鱼、黄姑鱼、鳕鱼、鳐类等,只有经济价值很低的中小型的中上层鱼类和头足类尚可捕捞。
2006年,FAO调查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的鱼类资源中,52%被完全开发,20%被适度开发,17%被过度开发,7%被基本耗尽,1%正在从耗尽状态中恢复。
为防止海洋过度捕捞,国际社会也已有相关措施,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的190余个缔约国共同决定,在2020年前对全球10%的海洋和近岸海域实施有效管理,以防止过度捕捞。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福建省的海洋资源禀赋好,生物种类繁多,贝、藻、鱼、虾种类数量居全国前列。
用海更要护海。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港口资源开发和临海工业发展加快,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在《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中,“强化海洋资源科学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被确立为福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任务之一。
东山岛是福建第二大岛,美丽的东山岛南湾,过去由于管理不到位,湾内养殖泛滥,海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经过综合整治,这片海湾得以再现“蓝湾绿岛”的自然风光。这是福建“阳光耕海”,有效推进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一个缩影。2013年初,东山县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福建省同时获此殊荣的还有厦门市、晋江市两个示范区。
万里海疆,烟淡水云阔。福建加强了海域滩涂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实施“碧海银滩”工程和“家园清洁行动”,清除了全省渔港避风港“沉睡”多年的废弃渔船,加大了海水网箱养殖区污染整治力度,定点收集渔排上的垃圾,规范养殖用药和投饵,抓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分类推进海湾生态环境和旅游景观的整治修复。对生态脆弱的海岛,则以保护为主,或实行保护式开发,探索生态、低碳的海岛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