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赏识与批评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赏识与批评,就像帮助孩子谨慎把握住方向的小船,这两个看似极端的评论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
  
  案例:
  美国著名作家、剧作家巴迪8岁的时候,创作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诗,他兴奋地将诗歌拿给父母看。巴迪的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就眼睛发亮,高兴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而他的父亲则摇摇头评价说:“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孩子,你还需要继续努力。”母亲的“精彩极了”使巴迪顿感欢欣和鼓舞,可父亲的“糟糕透了”却使巴迪备受打击,于是他带着母亲的期待和父亲的鞭策,奋发努力,一次次写作、一次次修改,终于创作出大批广受赞誉的作品。这时,当他再回头看回自己幼时的“作品”,巴迪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在巴迪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就是这样常常以“精彩极了”鼓励他,这成为他写作的动力,而父亲的“糟糕透了”则时时提醒他注意不断学习、总结和提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直交织在巴迪耳际,使他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保持人生的平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话语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精彩极了”是肯定、赏识和鼓励,体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博大的爱;“糟糕透了”是否定、批评和警示,折射出父亲理性的思考和严谨的态度。赏识和批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必要元素,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不同作用,无论缺乏哪一个,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所谓赏识,其实是一种激励,它要求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肯定与赞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之前的3~4倍。因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激励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赏识也需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一味地赏识,就可能使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出现偏颇和失误。
  首先,赏识能使孩子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内心充满愉悦感,但是如果对赏识缺乏必要的控制,无原则、无限度地赏识,则会使孩子整日沉浸于孤芳自赏中,满足于“赏识”提供给他的假象,而对现实中的自我认识不清,缺乏自我完善的动机与行动。
  其次,赏识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发挥其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心理前提就是: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权威的认可和鼓励,而家长在孩子眼里恰恰是权威。因此,家长的一味赏识很可能造成这样一种结果:孩子的努力是为了获取家长的赏识,而不是从自己的行动与进步中获得自我满足。
  巴迪的母亲从爱和情感的角度出发,所以认为那首诗“精彩极了”,这确实给了巴迪极大的信心。而父亲的“糟糕透了”,实际是一种批评和否定,若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产生消极的心理体验,陷入难过、沮丧、失望、痛苦的情绪状态。然而,若家长善于批评孩子,懂得适时用批评来规范孩子的人生,批评则会成为一种智慧,一种勇气。正确的批评是建立在理性的思考、明智的判断和对现实的高度警醒基础之上的,能够使孩子对现实中的自我有正确认识,对自我发展保持清醒的警戒。父亲的“糟糕透了”,虽然当时使巴迪陷入痛苦失望之中,但是几年以后他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正是有了父亲的严厉和批评,巴迪才能在写作中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完善。
  完整的家庭教育,既要有人说“精彩极了”,也要有人说“糟糕透了”,这样才能使孩子把握住人生的方向,扬帆远航。智慧的父母,您懂得如何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吗?
其他文献
许多孩子都是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长大的,没错,从怀胎十月到孩子的吃饭、穿衣、睡觉,等等,妈妈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着缔造者和养育者的角色。母子之情血浓于水,没有人会怀疑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关心。不过,你是孩子眼里的“好妈妈”吗?孩子认同你的付出和努力吗?看看下面的5类不受欢迎的妈妈,你很有可能就是其中一类。    类型一:冷淡孩子的“电视妈妈”  案例:展展妈是个十足的“韩剧迷”,每天下班回家就坐到电视
爸爸领着小男孩去逛街,街上张灯结彩、车水马龙。在一个十字路口他们看到了一对父女。女孩约有7、8岁,长得非常可爱,尤其是一双大眼睛,水灵灵的,显得非常精神。女孩的父亲是一位盲人,此刻,她正用手握着一根竹竿领着父亲小心翼翼地在川流不息的街道行走。  这对父女的出现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包括小男孩和他的爸爸。大家的眼神里包含着怜悯与同情。看到那个女孩一脸的难为情,爸爸用他的一只大手挡住了小男孩的目光,但他
“冬冬同学,请你把脸转过来,不要总是东张西望,老师正在给你讲古诗《山行》呢!”  我赶忙转过脸去,一边将两手背到身后,一脸专注地看着“老师”。  “老师”很严肃地瞥了我一眼,又清了清嗓子,高声朗读起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冬冬,该你读了。”  我站起身来,学着女儿的样子,使劲清了清嗓子,放声读了起来:“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  “停!”还没等我读完下句,“老师”上前
公园里,妈妈为5岁的儿子买了一张填颜料的画。儿子拿着画迅速跑到放有颜料的桌子旁,挑了一个紫色的颜料开始填色。妈妈跟过来,看到儿子站着就说:“坐下来填色,那不是有凳子吗?”儿子似乎正沉浸在作画的过程中,并没有理会妈妈。妈妈见儿子不动,加重语气命令道:“坐下来,听到没有!”本来孩子可能创作一幅带有自己风格的画,能拥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可是因为妈妈的限制使孩子完全没有作画的心情。正如大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
是否决定让孩子插班入园,需要家长综合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及生活自理等能力,认真权衡插班入园给孩子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总的来说,对于年龄偏小、性格内向及不太自信的孩子来说,因为插班,很多方面的能力可能不如别的小伙伴,长此下去,就会产生更多的依赖感,缺乏成就感,对自信心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都会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最好选择9月份集体入园,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更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而对于活
指甲有什么特别?从指甲上可以看出健康吗?健康的幼儿指甲有什么特点呢?  指甲也叫甲板,前段是指尖,后部在皮下的组织叫做甲根。甲根下的组织叫甲母,是长指甲的地方,覆盖甲板周围的皮肤叫甲廓,甲廓前边半月形的淡色区就是甲半月,可视为健康状态的标志。正常的幼儿指甲是粉红色的,光滑且有韧性,甲半月清晰明显,颜色稍淡。    判断幼儿的指甲是否健康要看表面形态、颜色、质地、厚度及与甲床关系等方面。一般颜色异常
我带女儿去儿童公园,她异常兴奋,一到公园便熟门熟路地找到了画胶画的地方——女儿已是这里的常客了。  女儿挑了一张花仙子的胶画,准备专心作画。胶画其实很简单,在铁制画板上放上已成画形的线条,再在线条中各个区域内倒上五颜六色的颜料,最后把做好的图画放入微波炉中加热,一副胶画便制成了。  女儿对于画胶画很在行,先是把颜料仔细地倒在线条的中间,再用牙签把颜料拨到角落,这样就不用担心颜料溢到线条之外而弄脏画
5岁的儿子很天真,虽然有时候说的话有些幼稚,但是总能把我们逗得很开心,有时候我们都恨不得将小家伙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等我们老了再看一定很有趣。可是有一天我发觉不妙,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学会了说谎,而且是那种面不改色的,不是亲眼看到或者得到真实的证据,儿子根本不承认,难道小小年纪就成了“骗子”?这让我非常苦恼。  那天早上送儿子到幼儿园,在门口遇到儿子同班小朋友聪聪和她的妈妈,聪聪手里拿着一个
孩子虽是父母所生所养,但他毕竟是独立的个体,对世界有着自己独特完整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体验,谁都无法一手掌控孩子的心灵和梦想,哪怕是父母,也不能仅凭经验或表象就对孩子作出判断。大人与孩子的世界大不相同,而家长常常不能俯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于是误解也就由此产生。家长该如何正确理解孩子呢?让我们掌握一些防误解的小攻略:      善于倾听,换位思考  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常常过于自信,以为自己完全了解并
美国:教育子女的七大忌语  ◆言过其实   如“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会渐渐分辨出这句话中含有水分,于是长大成人后,对他人的称赞也会将信将疑。此外,听惯家长夸大其词赞扬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往往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   ◆人身攻击   如“你胖得像头猪”等。智力再低下的孩子也能体味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伤害。此外,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