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高尔基体膜蛋白73(GP73)、骨桥蛋白(OPN)联合动态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和50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AFP、TSGF、GP73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OPN水平,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AFP、TSGF、
【机 构】
:
276826济宁医学院附属日照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276826济宁医学院附属日照市人民医院检验科,276826济宁医学院附属日照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高尔基体膜蛋白73(GP73)、骨桥蛋白(OPN)联合动态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和50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AFP、TSGF、GP73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OPN水平,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AFP、TSGF、GP73和OPN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TSGF、GP73和OPN水平明显高于肝脏良性病变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均P>0.05),与病灶大小、肿瘤数目、临床分期、腹腔积液、肝硬化、门静脉侵犯、转移、复发、治疗后相关(均P<0.05).AFP、TSGF、GP73和OPN单项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度分别为57.38%、68.85%、70.49%、69.67%;AFP+TSGF、AFP+TSGF+GP73的敏感度分别为80.33%、85.25%;4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使敏感度提高到98.36%,准确度提高到95.65%,与各单项及部分组合检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清肿瘤标志物AFP、TSGF、GP73和OPN可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辅助手段,4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明显提高,从而减少误诊、漏诊,有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临床早期干预。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8例经病理或临床随访确诊的肾上腺转移瘤及良性病变的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分别测量肾上腺病灶(共107个)的大小(短径)、CT值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采用t检验、x 2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检验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确定CT值及SUVmax区分肾上腺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合并咯血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 1年4月38例中晚期肺癌合并咯血接受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全部首选穿刺右股动脉行支气管动脉造影,若支气管动脉没有明确肿瘤血管,则选择肋间动脉、胸廓内外动脉、膈下动脉、锁骨下动脉造影,分别给予化疗及栓塞,记录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全部患者经1次化疗栓塞后,咯血、咳嗽、疼痛及呼
目的 探讨可溶性尿激酶受体(suPAR)、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人乳头瘤病毒(HPV) 16、HPV18联合检测在子宫颈癌患者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6例子宫颈癌患者及60名健康对照者血液和子宫颈分泌物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suPAR及SCC-Ag水平,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子宫颈分泌物HPV16、HPV18的表达,并分析三者的相关
目的 分析嫌色细胞肾癌的CT和MRI表现及少见征象,以进一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嫌色细胞肾癌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检查13例,包括平扫密度均匀者8例,其中5例平扫病变密度高于正常肾实质,不均匀者5例,增强后密度均匀、不均匀者实质成分强化均明显,皮质期强化程度介于皮髓质间.MRI检查8例,其中2例信号均匀,呈长T1长T2信号,5例平扫出现T1WI高信号,强
目的 总结解剖下颌后静脉在腮腺肿物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以下颌后静脉为标志解剖面神经颈支的腮腺良性肿物切除术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9例患者(88.06%)下颌后静脉与面神经相邻,术中以下颌后静脉为标志容易定位解剖面神经颈支,手术时间减少;术后而瘫发生率8.96%(6例).结论 以下颌后静脉为标志解剖面神经颈支的腮腺良性肿物切除术易于显露保护面神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乳腺癌转移的机制,为深入研究乳腺癌发生、发展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应用不同浓度的弗林蛋白酶(Furin)抑制剂α1-PDX处理乳腺癌MCF-7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Furin抑制剂对MCF-7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的影响.单层细胞迁移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MCF-7细胞迁移和浸润能力.Hoechst 33342/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法检
患者 男,48岁,因发现腹部肿物进行性增大3个月入院.病程中伴随进食后全腹阵发性隐痛,排气、排尿和排便后腹痛可缓解.2011年7月首诊于我院,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腹部膨隆,腹部可扪及一巨大包块,约30 cm×20 cm,质韧,表面光滑,边界不清,固定,无压痛.腹部增强CT示:腹部巨大占位,考虑胃肠来源恶性间质瘤.彩色超声引导下腹腔肿物穿刺病理活组织检查及免疫组织
侵袭和迁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近几十年的研究显示,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迁移息息相关.肿瘤的淋巴管迁移过程涉及多基因调控、多蛋白因子参与.文章从淋巴管系统的结构特点及生理特征出发,对淋巴管生成相关因子、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迁移的联系以及肿瘤淋巴管的主要迁移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目的 观察多西紫杉醇化疗前使用低剂量地塞米松预处理患者变态反应及液体潴留发生率,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0年2月至2014年5月行含多西紫杉醇化疗方案联合地塞米松预处理的146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72例)和对照组(74例),其中胃癌52例,乳腺癌55例,肺癌39例.对照组预处理方案:使用多西紫杉醇前1天开始口服地塞米松8 mg,2次/d,连续3d;试验组预处理方案:使用多西紫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中黏蛋白1(MUC1)的表达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6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29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肿瘤组织中MUC1的表达.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MUC1高表达,阳性率为76.92%(20/26);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MUC1为弱阳性表达或不表达,阳性率为27.57%(8/2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5,P< 0.01).功能性垂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