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挫折、逆境,都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迈过这个门槛,你过了,就成功了。
35岁的烦恼
林经理今年35岁,之前在国内某著名家电企业“好的”任职十年。
他从普通业代做起,先后任“好的”公司区域经理、河南大区经理、广东大区经理、全国KA经理,其间立下战功无数。这十年,也是“好的”公司迅速发展的十年,迄今,“好的”年销售额已突破600多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家电龙头企业。
与所有“好的”人一样,林经理为“好的”的成功而自豪。但除了公司内部交流和计划中的外部培训外,林经理与业界几乎完全隔绝。他认为,自己潜心做好营销就行了。
2007年年底,“好的”公司内部人事大调整,林经理遭削藩,权力大减。冲动之下,林经理愤然辞职,他不信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在“好的”工作十年的品牌背书,会找不到心仪的工作。
外面的世界比他想象中要复杂得多。林经理先到了某小家电企业做总裁助理,因为环境和工作平台的变化,让他做事实在很难得心应手,同时他对老板的一些做法不认同,于是两月不到便萌生去意。正好他一个老上级在一个老牌陶瓷企业做营销副总裁,于是他便去了该企业,任营销管理部总经理。
但林经理仍然觉得这里不适合自己,加上与该企业一老领导发生了争执,于是,三个月未到,他便又要找寻下一个工作了。
林经理非常烦恼,自己有在名企超过十年的营销经验,身历大小营销战不下百起,为何找个合适的工作就这么难?
营销人的“半坡现象”
对于三十已过四十未到的营销人来说,人生本应如中天之日一样辉煌耀眼,但事实上,他们中的多数却如半坡上的旅行者,疲惫不堪,前路迷茫。
有的人在踟蹰徘徊之后,继续向上,甚至抵达了顶峰,但更多的营销人却是从此每况愈下,再也收不住下滑的脚步,我们不妨谓之为营销人的“半坡现象”。
也许是企业人事调整,也许是薪水和职位横盘整理太久,也许是厌倦了枯燥乏味缺乏挑战的工作内容,也许是年轻时许下的宏愿仍然挥之不去,总之,时近中年的他们面临着职场生涯中最重要的第二次抉择。
当他们真正站在“选择”面前时,才发现未来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许多营销人都如林经理一样,非要经历了几次撞墙之后才会发现:也许在营销上自己已经身经百战,但在职业规划上。要学习的还有太多。
他们仍有蓬勃的欲望和冲动,却无法再像二十几岁时那样意气风发,打起背包就出发,他们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也有一些思考,但他们还无法像四十岁之后的人那样豁达和稳重,思虑周全。三十岁到四十岁的十年间,太多营销人的人生在其间改变。
对许多人来说,如果这十年不顺,将会尤其难熬。“四十不惑”,难道真要到了四十岁以后,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洞明世事吗?
破解“半坡现象”
营销生涯好比一场马拉松赛。和真正的马拉松不同,这次比赛没有职业选手,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很多人坚持不到终点,绝大多数人走到终点,只有少数成功者跑过终点。
人生处处都是对手。当你是业务代表时,你的对手都是业务代表,不俗的你很快脱颖而出,但当你已是大区总经理时,和你比肩的,一定也是精英,他们和你一样经过了惨烈的初期淘汰才有了今天。
因此,当精英们开始争夺有限的更高职位时,竞争难度变得更大,更为惨烈。有的人在竞争中失利,有的人胜出,失利的人中,有些在沉寂经年后又重新奋起,而有些人,此后主动或被动地开始了下坡路。
多数人到了三十五岁左右,都会有犹豫徘徊、踟蹰彷徨、患得患失的时候,之后不同的抉择便基本决定了他的下半生。
“半坡现象”到来时,我们应该怎样思考,怎样做出睿智的选择?我想应该脱不开以下几组关键词。
1、理智和个性,
许多营销人都奉行“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那是他们没有看到死掉的绝大多数偏执狂。
所谓理性,就是“理智”加上“个性”,我这样理解。理智和个性都是成功的基础,没有理智的个性,往往事前只考虑三五分,决策冲动,没有个性的理智,往往在机会到来时患得患失,在过分犹豫中坐失良机。
先说跳槽,三十多岁的营销人,一般都有这个冲动。在一个公司待得太久,太清楚了,难免看到的都是毛病,领导无能、妒贤嫉能、机制死板、待遇偏低等等。总之一句话:不开心。
正好此时,某某公司给你抛出了高薪高职的诱惑,怎么办?但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理智,如果你是因为个性而选择跳槽,那么现实一定会给你教训!比如案例中所说的林经理,就是如此。
正如孙振耀先生所说,“你必须相信,90%的情况下,你所在的公司并没有那么烂,你认为不错的公司也没有那么好。”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公司是不存在的。换个环境你都不知道会碰到什么问题,与其如此,不如就在当下把问题解决掉。有时候你觉得问题无法解决,事实上,那只是“你觉得”。
那么什么是机会呢?要认清楚机会,首先要弄清楚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薪水和职位不应该成为你离职的根本理由,更不应成为你选择公司的重要理由。当高薪高职砸来时,千万别晕,清醒地分析一下这个公司老板的理念、营销组织结构、营销理念和模式,是不是真的适合你?曾有一个营销人从一个企业市场总监跳槽去另一企业做CEO,待遇当然高了好几倍。但因没看清企业的资本结构带来的问题,也没有真正了解这个企业老板,结果只坚持了不到5个月。
当然,如果你清醒地分析了各方面状况,依然能够确认这是一个适合你自己的机会,那就勇敢地让个性做主吧!没有风险的成功,好像还找不到。
2、积累和学习。
辞职之前,林经理之所以充满了自信,在于他认为他积累的营销经验、客户关系、人脉、业内名气都已经差不多了。
这种自信源于“好的”企业的成功。许多营销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将企业的成功当成了个人的成功,这种盲目的自信是不可取的。在很大程度上,你产品卖得好,是品牌和销售政策好,客户和你称兄道弟,是因为你手上有大把的费用支持,你的名气,也往往因为你是某某企业的某总这个头衔……如果你离开这个平台,还有几分把握做到这个成就?
某著名啤酒品牌的大区老总,经过数年积累,认为客户关系、营销经验、业内人脉包括与自己部下的关系,都差不多了,便辞职出来创业。结果原来称兄道弟的经销商客户,现在避而不见,原来声称“要帮忙就说一声”的业内朋友连电话也不接,那些抱着“奔一个好前程”的部下也因生意不景气而纷纷散去。
怎样检验你自己的成功?你离开你负责的市场,这个市场销量至少下滑30%,你离开这个企业,企业股票将连
35岁的烦恼
林经理今年35岁,之前在国内某著名家电企业“好的”任职十年。
他从普通业代做起,先后任“好的”公司区域经理、河南大区经理、广东大区经理、全国KA经理,其间立下战功无数。这十年,也是“好的”公司迅速发展的十年,迄今,“好的”年销售额已突破600多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家电龙头企业。
与所有“好的”人一样,林经理为“好的”的成功而自豪。但除了公司内部交流和计划中的外部培训外,林经理与业界几乎完全隔绝。他认为,自己潜心做好营销就行了。
2007年年底,“好的”公司内部人事大调整,林经理遭削藩,权力大减。冲动之下,林经理愤然辞职,他不信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在“好的”工作十年的品牌背书,会找不到心仪的工作。
外面的世界比他想象中要复杂得多。林经理先到了某小家电企业做总裁助理,因为环境和工作平台的变化,让他做事实在很难得心应手,同时他对老板的一些做法不认同,于是两月不到便萌生去意。正好他一个老上级在一个老牌陶瓷企业做营销副总裁,于是他便去了该企业,任营销管理部总经理。
但林经理仍然觉得这里不适合自己,加上与该企业一老领导发生了争执,于是,三个月未到,他便又要找寻下一个工作了。
林经理非常烦恼,自己有在名企超过十年的营销经验,身历大小营销战不下百起,为何找个合适的工作就这么难?
营销人的“半坡现象”
对于三十已过四十未到的营销人来说,人生本应如中天之日一样辉煌耀眼,但事实上,他们中的多数却如半坡上的旅行者,疲惫不堪,前路迷茫。
有的人在踟蹰徘徊之后,继续向上,甚至抵达了顶峰,但更多的营销人却是从此每况愈下,再也收不住下滑的脚步,我们不妨谓之为营销人的“半坡现象”。
也许是企业人事调整,也许是薪水和职位横盘整理太久,也许是厌倦了枯燥乏味缺乏挑战的工作内容,也许是年轻时许下的宏愿仍然挥之不去,总之,时近中年的他们面临着职场生涯中最重要的第二次抉择。
当他们真正站在“选择”面前时,才发现未来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许多营销人都如林经理一样,非要经历了几次撞墙之后才会发现:也许在营销上自己已经身经百战,但在职业规划上。要学习的还有太多。
他们仍有蓬勃的欲望和冲动,却无法再像二十几岁时那样意气风发,打起背包就出发,他们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也有一些思考,但他们还无法像四十岁之后的人那样豁达和稳重,思虑周全。三十岁到四十岁的十年间,太多营销人的人生在其间改变。
对许多人来说,如果这十年不顺,将会尤其难熬。“四十不惑”,难道真要到了四十岁以后,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洞明世事吗?
破解“半坡现象”
营销生涯好比一场马拉松赛。和真正的马拉松不同,这次比赛没有职业选手,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很多人坚持不到终点,绝大多数人走到终点,只有少数成功者跑过终点。
人生处处都是对手。当你是业务代表时,你的对手都是业务代表,不俗的你很快脱颖而出,但当你已是大区总经理时,和你比肩的,一定也是精英,他们和你一样经过了惨烈的初期淘汰才有了今天。
因此,当精英们开始争夺有限的更高职位时,竞争难度变得更大,更为惨烈。有的人在竞争中失利,有的人胜出,失利的人中,有些在沉寂经年后又重新奋起,而有些人,此后主动或被动地开始了下坡路。
多数人到了三十五岁左右,都会有犹豫徘徊、踟蹰彷徨、患得患失的时候,之后不同的抉择便基本决定了他的下半生。
“半坡现象”到来时,我们应该怎样思考,怎样做出睿智的选择?我想应该脱不开以下几组关键词。
1、理智和个性,
许多营销人都奉行“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那是他们没有看到死掉的绝大多数偏执狂。
所谓理性,就是“理智”加上“个性”,我这样理解。理智和个性都是成功的基础,没有理智的个性,往往事前只考虑三五分,决策冲动,没有个性的理智,往往在机会到来时患得患失,在过分犹豫中坐失良机。
先说跳槽,三十多岁的营销人,一般都有这个冲动。在一个公司待得太久,太清楚了,难免看到的都是毛病,领导无能、妒贤嫉能、机制死板、待遇偏低等等。总之一句话:不开心。
正好此时,某某公司给你抛出了高薪高职的诱惑,怎么办?但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理智,如果你是因为个性而选择跳槽,那么现实一定会给你教训!比如案例中所说的林经理,就是如此。
正如孙振耀先生所说,“你必须相信,90%的情况下,你所在的公司并没有那么烂,你认为不错的公司也没有那么好。”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公司是不存在的。换个环境你都不知道会碰到什么问题,与其如此,不如就在当下把问题解决掉。有时候你觉得问题无法解决,事实上,那只是“你觉得”。
那么什么是机会呢?要认清楚机会,首先要弄清楚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薪水和职位不应该成为你离职的根本理由,更不应成为你选择公司的重要理由。当高薪高职砸来时,千万别晕,清醒地分析一下这个公司老板的理念、营销组织结构、营销理念和模式,是不是真的适合你?曾有一个营销人从一个企业市场总监跳槽去另一企业做CEO,待遇当然高了好几倍。但因没看清企业的资本结构带来的问题,也没有真正了解这个企业老板,结果只坚持了不到5个月。
当然,如果你清醒地分析了各方面状况,依然能够确认这是一个适合你自己的机会,那就勇敢地让个性做主吧!没有风险的成功,好像还找不到。
2、积累和学习。
辞职之前,林经理之所以充满了自信,在于他认为他积累的营销经验、客户关系、人脉、业内名气都已经差不多了。
这种自信源于“好的”企业的成功。许多营销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将企业的成功当成了个人的成功,这种盲目的自信是不可取的。在很大程度上,你产品卖得好,是品牌和销售政策好,客户和你称兄道弟,是因为你手上有大把的费用支持,你的名气,也往往因为你是某某企业的某总这个头衔……如果你离开这个平台,还有几分把握做到这个成就?
某著名啤酒品牌的大区老总,经过数年积累,认为客户关系、营销经验、业内人脉包括与自己部下的关系,都差不多了,便辞职出来创业。结果原来称兄道弟的经销商客户,现在避而不见,原来声称“要帮忙就说一声”的业内朋友连电话也不接,那些抱着“奔一个好前程”的部下也因生意不景气而纷纷散去。
怎样检验你自己的成功?你离开你负责的市场,这个市场销量至少下滑30%,你离开这个企业,企业股票将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