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习是生活之旅、文化之旅、自然之旅、科学之旅,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深挖教材,多角度解读教材,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程;开放;教材;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25-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新课程背景下,面对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高效课堂的新要求,语文教师应如何把握,才能够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语文学习的沃土——课程资源
信息社会的特点就是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一个人每天所接触的信息既多又杂。丰富的信息对语文教学既是挑战又是良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送审修订稿)强调:“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给予新课程理论下的语文教学实践有力的支持。
语文新课标已经完全打破传统的“以本为本”的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课程资源”这一概念。所谓课程资源,广义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这里我们所探讨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到形成课程资源的直接因素来源;广义上的课程资源,只是作为隐性的、潜在的内容在课堂中出现,处于半开发状态。学生对社会、自然的认识等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人际交往、图书刊物、影视文化、广播网络、民间俗语、自然山水、人情世故……对我们的语文教育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它们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
但是,生活中的资源是芜杂的、无序的。正如钟启泉先生说:“那种不经过选择,不加提炼的信息不是知识,我们需要内化的、整合的知识,是主体建构的知识。”因此,选择一个恰当的媒介,提纯、升华学生所接触的信息至关重要。
二、语文学习的平台——教材
教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有专家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驗,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语文学习是生活之旅、文化之旅、自然之旅、科学之旅。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广阔。这种语文学习生活化的观点已经被教育者接受。在班级授课制下,教材是任何一种教学资源都无法替代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教育的预期目标,学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的文本是开放性的,可以根据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解读。解读时,应遵循知识源于生活的原则,在生活中指导学生学习语文。
(一)单元内容
新教材按主题组织单元。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对“真诚”这一主题进行了阐释。单元教学要求指出:“通过对‘真诚表现在哪里’的讨论,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真诚、感受真诚,体会到真诚无处不在;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真诚待人。”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生活感受融入文本,感悟文本,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学生没有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文本,他们很难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二)课后习题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我们的错误》课后练习的第一题:“‘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结合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体会。”教学时,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实例来谈感受,这样他们就能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综合性学习
这个板块内容可以说是新教材的“亮点”。综合性学习突出地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学习。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春潮》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很好载体。每个学生对春天都有自己的感受。在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编的“自然日志”、谱的“春水的赞歌”、绘的“春水的诗画”,学会了如何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内化、建构知识。
三、语文学习的建设者——教师
叶圣陶先生说:“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能真正起到主导作用。”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学习语文,学生的主观努力是必要的,但是作为一个成长过程中的孩子,其主观意愿是不稳定的。教师能给学生这种不稳定的“内因”提供适合的外部条件,转化这种内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种积极、稳定的心态。教师的“教”虽然不能强加给学生知识的收获、情感的体验,但是能诱发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积极地学,把外在的资源内化成自我的积累。有人说:学生是等待燃烧的物质,教师就是给学生创造燃烧的条件,让学生在燃烧中发散自己的光和热。这是有道理的。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课程标准和教材,精心设计课内外衔接的兴奋点,让学生通过学习把自己无序的经验激活,撞出思想的火花,把课堂内有限的时间链接到无限的生活中去。这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享受。从这一点来说,教师是语文课程积极的建设者。
(一)营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候,学生所表达的观点是独特的,甚至是成人所不能理解的。教师不能以“对”或“错”来简单地进行评判,应该先肯定这些看法的独特性,这是营造和谐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前提;然后再做移情性理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性格倾向等,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就能使学生自由地表达出他们的真实想法。
(二)善于倾听
教师要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的展示过程就是尝试表达自己思想与情感的过程,这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一个目标。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这种展示,尽可能地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另外,教师的评价应慎之又慎,应当把评价的权利尽可能地下放给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教师教与学生学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已,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评价是不可忽视的另一种学习方式。作为同龄人,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评价的机会与条件。这种平等性与开放性是教师不可能给予的。在此状态下,学生能挖掘出自己平时潜在的经验与体验。
(三)导向作用
在教学中,要强化教师的导向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教师的作用不是降低,而是在加强。40分钟的课堂,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将是无序的,也是无效的。教师的课堂设计要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思想的感悟、情感的体验、语言积累运用为目标,关注问题的导向,让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激趣导入—质疑导思—探究导学—感情导读—拓展导练,环环相扣,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求知欲、表现欲结合起来,这样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这就是语文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潜在资源进行激活、外在信息进行内化、无序知识进行整合以及将感性到理性进行升华,是对我们教师最大的挑战。我们应不断地充实自己,勇敢地接受挑战。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语文课程;开放;教材;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25-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新课程背景下,面对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高效课堂的新要求,语文教师应如何把握,才能够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语文学习的沃土——课程资源
信息社会的特点就是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一个人每天所接触的信息既多又杂。丰富的信息对语文教学既是挑战又是良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送审修订稿)强调:“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给予新课程理论下的语文教学实践有力的支持。
语文新课标已经完全打破传统的“以本为本”的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课程资源”这一概念。所谓课程资源,广义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这里我们所探讨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到形成课程资源的直接因素来源;广义上的课程资源,只是作为隐性的、潜在的内容在课堂中出现,处于半开发状态。学生对社会、自然的认识等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人际交往、图书刊物、影视文化、广播网络、民间俗语、自然山水、人情世故……对我们的语文教育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它们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
但是,生活中的资源是芜杂的、无序的。正如钟启泉先生说:“那种不经过选择,不加提炼的信息不是知识,我们需要内化的、整合的知识,是主体建构的知识。”因此,选择一个恰当的媒介,提纯、升华学生所接触的信息至关重要。
二、语文学习的平台——教材
教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有专家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驗,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语文学习是生活之旅、文化之旅、自然之旅、科学之旅。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广阔。这种语文学习生活化的观点已经被教育者接受。在班级授课制下,教材是任何一种教学资源都无法替代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教育的预期目标,学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的文本是开放性的,可以根据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解读。解读时,应遵循知识源于生活的原则,在生活中指导学生学习语文。
(一)单元内容
新教材按主题组织单元。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对“真诚”这一主题进行了阐释。单元教学要求指出:“通过对‘真诚表现在哪里’的讨论,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真诚、感受真诚,体会到真诚无处不在;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真诚待人。”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生活感受融入文本,感悟文本,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学生没有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文本,他们很难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二)课后习题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我们的错误》课后练习的第一题:“‘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结合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体会。”教学时,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实例来谈感受,这样他们就能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综合性学习
这个板块内容可以说是新教材的“亮点”。综合性学习突出地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学习。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春潮》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很好载体。每个学生对春天都有自己的感受。在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编的“自然日志”、谱的“春水的赞歌”、绘的“春水的诗画”,学会了如何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内化、建构知识。
三、语文学习的建设者——教师
叶圣陶先生说:“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能真正起到主导作用。”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学习语文,学生的主观努力是必要的,但是作为一个成长过程中的孩子,其主观意愿是不稳定的。教师能给学生这种不稳定的“内因”提供适合的外部条件,转化这种内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种积极、稳定的心态。教师的“教”虽然不能强加给学生知识的收获、情感的体验,但是能诱发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积极地学,把外在的资源内化成自我的积累。有人说:学生是等待燃烧的物质,教师就是给学生创造燃烧的条件,让学生在燃烧中发散自己的光和热。这是有道理的。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课程标准和教材,精心设计课内外衔接的兴奋点,让学生通过学习把自己无序的经验激活,撞出思想的火花,把课堂内有限的时间链接到无限的生活中去。这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享受。从这一点来说,教师是语文课程积极的建设者。
(一)营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候,学生所表达的观点是独特的,甚至是成人所不能理解的。教师不能以“对”或“错”来简单地进行评判,应该先肯定这些看法的独特性,这是营造和谐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前提;然后再做移情性理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性格倾向等,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就能使学生自由地表达出他们的真实想法。
(二)善于倾听
教师要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的展示过程就是尝试表达自己思想与情感的过程,这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一个目标。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这种展示,尽可能地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另外,教师的评价应慎之又慎,应当把评价的权利尽可能地下放给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教师教与学生学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已,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评价是不可忽视的另一种学习方式。作为同龄人,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评价的机会与条件。这种平等性与开放性是教师不可能给予的。在此状态下,学生能挖掘出自己平时潜在的经验与体验。
(三)导向作用
在教学中,要强化教师的导向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教师的作用不是降低,而是在加强。40分钟的课堂,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将是无序的,也是无效的。教师的课堂设计要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思想的感悟、情感的体验、语言积累运用为目标,关注问题的导向,让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激趣导入—质疑导思—探究导学—感情导读—拓展导练,环环相扣,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求知欲、表现欲结合起来,这样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这就是语文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潜在资源进行激活、外在信息进行内化、无序知识进行整合以及将感性到理性进行升华,是对我们教师最大的挑战。我们应不断地充实自己,勇敢地接受挑战。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