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刹海”质疑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_w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第一册(一九七九年十月修订第一版)收入了“十刹海”一词,该条云:“十刹海:水名。建于明代,今为北京风景区之一。……”此说与北京史的有关文献记载不符。
  十刹海又称什刹海,位于地安门外迤西,作为一片水域,它早在元代就已出现了,但当时并无十刹海之名,而是称为海子。元大都的漕运系统就是由高梁河、海子、通惠河构成的。元代诗人傅若金曾以《海子》为题作诗,其中就有“舳舻遮海水,仿佛到方壶”的句子。
  明代,这里除叫海子以外,又称为积水潭。据朱国桢的《涌幢小品》记载:“禁城中外海子,即古燕市积水潭也。源出西山一亩、马眼诸泉,绕出瓮山后,汇为七里泺。纡回向西南行数十里,称高梁河。将近城,分为二,外绕都城,开水门,内注潭中,入为内海子。”在明代北京地方文献中,并无把这片水域称作十刹海的记载。
  那么,今天的十刹海究竟是怎样得名的呢?被称为“明朝人记明朝事、北京人编北京志”的孙承泽《天府广记》一书,把十刹海归入寺庙一类,该书卷三十八“寺庙”云:“十刹海在龙华寺前,万历中陕西僧三藏建。”这条史料说明,十刹海最初只是庙名,并非水名。孙承泽的另一部著作《春明梦余录》有“龙华寺在德胜门东”的记载,据此可知,十刹海庙就在海子附近。关于十刹海庙的一些情况,在《帝京景物略》一书中还可找到:十刹海“方五十亩,室三十余间,相比如号舍,佛殿亦分一舍,不更广也。”可见它具有相当的规模。此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主持者为三藏法师即僧偏融。此后,清顺治六年、康熙三十一年都曾修葺。
  至清乾隆年间,原称为海子的那片水域划为三个部分:“其近十刹海者即称十刹海,近净业寺者即称净业湖,迤西与李广桥诸处相近者则称积水潭。”(《日下旧闻考》卷五十四)由此可知,今天的十刹海是由十刹海庙而得名。近人陈宗藩的《燕都丛考》也曾对此作过考证:“自地安桥而西北,曰马家楼……其北有庙日十刹海。”水以庙名。
  乾隆以后,十刹海庙逐渐荒废。清人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中,曾述及他在嘉庆时见到的十刹海庙的情景:“嘉庆丙辰冬,余以兵部尚书出德胜门监射。营官以十刹海为馆舍,前明古寺也。殿宇门径,与刘侗《帝京景物略》所说全殊,非复僧住一房佛亦住一房之旧矣。寺僧居寺门一小屋,余所居则在寺之后殿,室亦精洁。而封闭者多,验之,有乾隆三十一年封者,知旷废已久。”十刹海庙虽然荒废了,但十刹海作为水名却被保留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辞源》(修订本)在解释“十刹海”一词时,没有指出它最早只是庙名,不是水名,未能体现“词语溯源”的原则;另外,作为水名,说十刹海始于明代,也与史实不符。以上两点,建议今后再版时予以改正。
其他文献
我的爷爷是个部队退休老干部,他已经70出头了,个头挺高的,一头白发,脸色红润,额头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皱纹,浓浓的眉毛下长着一双慈祥的眼睛。他身体很健康,唯一遗憾的就是左腿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苹果树上挂满了红红的苹果,梨树上结满了金黄的鸭梨,田里的玉米也乐得咧开了嘴。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发现树叶变黄了,有的已经飘落下来。电线上还站了许
期刊
本期主角:何镜堂  神奇咒语:建筑设计师是用作品说话的。建筑专业必须跟生活结合。前提是了解生活、懂得生活。  行动故事:    1.从小喜欢画画    何镜堂,1938年生于广东省东莞市一个普通家庭。他受哥哥的影响,小时候喜欢画画,也喜欢数理化,希望长大后当工程师。老师对他说,你干脆当建筑师吧,建筑师是半个艺术家加半个工程师。何镜堂记住了老师的话,中学毕业时考上了华南工学院建筑专业,他非常喜欢自己
今年5月,英特尔发布了新一代主板芯片组3系列P35产品。3系列芯片组研发代号Bearlake,英特尔在Bearlake计划中,将会推出包括G35、G33、G31及P35、X38等产品。其中P35芯片组是
动dònɡ物wù们men举jǔ办bàn仲zhònɡ夏xià夜yè纳nà凉liánɡ歌ɡē会huì,小xiǎo百bǎi灵línɡ看kàn了le演yǎn出chū后hòu,感ɡǎn到dào妈mā妈mɑ的de歌ɡē儿ér太tài平pínɡ凡fán了le,她tā要yào闯chuǎnɡ出chū一yì条tiáo新xīn路lù子zi,成chénɡ为wéi一yí个ɡè超chāo时shí代dài的de音yīn乐yuè
安徽南陵县籍山一小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母校之一,该校创办于1912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以诚信教育推动科学发展,是籍山一小成功发展的基础。100年来,籍山一小孕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随着人流走进了图书馆。放眼望去,到处弥漫着书墨的气息,仔细听,我还能够感觉到它们似乎正向我低声絮语呢……突然间,我似乎嗅到一阵比书墨味更香的东
本书是1979年在印度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的会议录,共收集了关于砖红壤作用的论文51篇。第一篇是关于砖红壤的定义和分类,它为本书的其余部分定下基调,因而特别值得注意。木书
为了使历史教学工作,更好地利用考古资料,现将1981年的考古发掘作一简略介绍。安徽和县龙潭洞出土的一具完整的猿人头篮骨化石,是长江下游古人类的重大发现,同时也是我国南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