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尚书•禹贡》篇中“岛夷皮服”,历来众说纷纭。然大抵围绕字句的勘定和训诂来考辩,鲜能触及其背后所涉及的民族文化内容。本文从校勘文字入手,通过对文献的比较、梳理,以及对前人成果的综述、辨析、利用,本着无征不信的态度,对“岛夷皮服”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基本上理清了其地理、民族和得名原因。
关键词:禹贡;鸟夷;讹误;民族;神话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61-03
《尚书•禹贡》:“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1]此大抵述禹治洪水,冀州之成效。
关于“岛夷皮服”,伪孔传云:“海曲谓之岛。居岛之夷还服其皮,明水害除。”正义云:“孔读鸟为岛,岛是海中之山。九章算术所云‘海岛邈绝,不可践量’是也。传云‘海曲谓之岛’,谓其海曲有山,夷居其上。此居岛之夷常衣鸟兽之皮,为遭洪水衣食不足。今还得衣其皮服,以明水害除也。郑玄云:‘鸟夷,东方之民,搏食鸟兽者也。’与孔不同。”[2]校勘记引臧琳言:“孔传‘海曲谓之’。正义曰‘孔读鸟为。郑玄云鸟夷,东方之民搏食鸟兽者也。王肃云鸟夷,东北夷国名也。与孔不同’。据此知郑王本皆作鸟夷。孔传虽读鸟为岛,然未改经字。正义本亦作鸟也。《史记•夏本纪》冀州作‘鸟夷’,扬州作‘岛夷’。盖因集解采孔传,后人遂私改。《汉书•地理志》冀州、扬州皆作‘鸟夷’。《群经音辨》鸟部云:‘鸟,海曲也,当老切。《书》鸟夷。’是北宋孔传尚作‘鸟’字。”校勘记按:“唐石经已作‘’。”[3]
按,“岛”、“鸟”形近易譌,自古诸家聚讼颇多。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作“夷皮服”。注:“史迁‘’作鸟。马融曰‘鸟夷国’。郑氏曰‘鸟夷,东北之民,赋食鸟兽者’。”疏:“史公‘’作鸟者,‘’当爲‘鸟’。《集韵》三十二皓云‘,古作鸟’。马注见《释文》,郑注见《史记集解》及《书疏》,皆作鸟。《疏》引东北作东方,赋作搏。”[4]
牟庭《同文尚书》亦作“鸟夷皮服”,其云:“《夏本纪》用真孔古文作鸟夷,《地理志》用三家今文亦作鸟夷,马郑王皆东汉古文亦作鸟夷。则此字旧皆作鸟,与扬州岛夷异矣。”[5]
清皮锡瑞云:“今文作‘鸟夷’。《史记》《汉志》《说苑》《大戴礼记》皆作‘鸟夷’。《史记集解》引郑玄曰:‘鸟夷,东北之民赋食鸟兽者。’《汉志》师古注:‘此东北之夷,搏取鸟兽,食其肉而衣其皮也。一说,居在海曲,被服容止皆象鸟也。’《法言•至孝篇》曰:‘龙堆以西,大漠以北,鸟夷、兽夷、郡劳王师。’子云据今文《尚书》作‘鸟夷’。正义曰:‘孔读鸟为岛。岛是海中之山。’是孔本古文亦作‘鸟’,因孔误读为岛,后人又因孔误而改经文也。”[6]
今考《说文》无“岛”字,作“”。《说文》:“,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从山,鸟声。”段注:“《禹贡》‘鸟夷皮服’。某氏传读为鸟。与马、郑注如字不同。卫包径改经为‘’字,非也。”[7]阮元《校勘记序》:“《新唐书•艺文志》云‘天宝三载,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从今文’。说者谓今文从此始,古文从此绝。殊不知卫包以前未尝无今文,卫包以后又别有古文也。”其“引据各本目录”“唐石经”下注云:“用卫包所改之今文,后来注疏本俱出于此。”[8]《古文尚书禹贡第一》作“”。敦煌残卷,未辨其时代之详,不敢妄揣其出于卫包改字前后,仅可推测唐人注疏本已普遍作“”。段氏在其《古文尚书撰异》犹反覆指责卫包改字,斥其无学。其论未免意气过激。汉刘向《说苑•修文》亦曾把“鸟夷”作“岛夷”[9]。
据《正义》所言,至少孔颖达时所见《尚书》应作“鸟夷”。此亦有征。今注疏本《禹贡》作“岛夷”处凡二:一则冀州“岛夷皮服”,一则扬州“岛夷卉服”。《夏本纪》“岛夷卉服”用“岛”字,段氏亦以为后世浅人据卫包所篡改。其论颇嫌寡据,不足为证。《地理志》作“鸟夷卉服”,师古注云:“鸟夷,东南之夷善捕鸟者也。卉,絺葛之属。”[10]考《后汉书•度尚传》:“椎髻鸟语之人。”注云:“鸟语谓语声似鸟也,《书》曰:鸟夷卉服。”[11]可知李贤与孔颖达所见《尚书》皆作“鸟夷”。
又《说文》解“岛”为海中可依止之山。此必不可解“岛夷”。以常情考之,大陆洪水滔天,未必能影响海中之岛,禹迹亦未必能达海岛。故作“岛夷”于意难巽。
由是得知“岛夷”乃“鸟夷”形近以致讹,而“鸟夷”又何以得名?
清胡渭《禹贡锥指》:“郑康成云‘鸟夷,东方之民搏食鸟兽者’,《史记正义》以靺鞨为鸟夷,引《括地志》云‘靺鞨国,古肃慎也’……然《史记》言‘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北有肃慎,东有鸟夷’,则自是二种。鸟夷非即肃慎。”[12]
按《禹贡》之作成时代聚讼纷纷。目前,学界普遍推崇顾颉刚先生作成于战国之说。《禹贡》并见于今古文《尚书》,故可推其年代下限必不晚于汉初。而根据其中“九州”“五服”之说,隐约可见战国映射。故断其为战国之作最宜。
秦时期碣石位置图(《中国历史地图集》)
如图所示,秦时期碣石位于今北戴河附近,历史上变化不大。《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云:“碣石山在辽西临榆县南水中。”注云:“大禹凿其石,右夹而纳河,秦始皇、汉武帝皆尝登之。海水西侵,岁月逾甚而苞其山,故云海中矣。”[13]从今日考古成就来看,碣石附近的原始文化当以唐山一带的龙山文化为主。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相似度很高,30年代初发掘良渚文化之时,曾一度定名为杭州龙山文化。故可考见二种文化之间互相影响之深,《禹贡》冀州扬州通称“鸟夷”应与此相关。
“夷”乃古代中国对东方民族之泛称,故禹贡所言“鸟夷”“莱夷”“嵎夷”等民族皆为沿海民族。见于先秦文献之东北民族以貊和肃慎为主。貊居今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交界的嫩江、松花江一带,以农耕为主兼事狩猎,祭虎为神,言语习俗多与高丽同。肃慎与中原联系更早,周代即已臣服中国。其生活范围亦在吉林、黑龙江两省,以狩猎为生。以生活习俗考察,貊尚无足够理由被称为“鸟夷”,惟肃慎尚可。然胡渭引《史记》已辨明肃慎不同于鸟夷,况鸟夷与貊、肃慎地域分布并非十分相符。
遍检插架,得另一先秦时期东北小族名为不屠何,此族常常被人忽略。《墨子•非攻中第十八》“虽北者且不一着何”下,孙诒让以为“不着何”即“不屠何”。孙氏云:“《周书•王会》篇云‘不屠何青熊’,孔晁注云:‘不屠何亦东北夷也。’《管子•小匡》篇‘败胡貊,破屠何’,尹注云:‘屠何,东胡之先也。’刘恕《通鉴外纪》:‘周惠王三十三年,齐桓公救燕,破屠何。’‘屠’、‘着’声类同,不着何即不屠何也。又《王会》伊尹献令,正北有且略、豹胡。且略即此且即《左传》‘翟柤’,豹胡亦即不屠何。‘豹’、‘不’,‘胡’、‘何’并一声之转。不屠何,汉为徒河县,属辽西郡,故城在今奉天锦州府锦县西北。”[14]按,东胡后又分化为乌桓、鲜卑二支。此二族均以游牧、狩猎谋生,皮张亦是其特产之物。匈奴冒顿灭东胡,乌桓、鲜卑岁贡皮张。又锦州地近山海关秦皇岛一带,与碣石地理联系密切。于是,“鸟夷”暂可认定为《禹贡》作者对不屠何等在今秦皇岛一带游牧狩猎民族之称。
既为游牧狩猎民族,皮服一事尚易理解,然何故名之以“鸟”?
考《墨子•非攻下第十九》记载上古三苗大乱,禹奉舜命讨伐之时,“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孙诒让云:“人面鸟身之神,即《明鬼下》篇秦穆公所见之句芒。‘若瑾以侍’义不可通,‘若瑾’疑‘奉珪’之误。《仪礼•觐礼》记方明六玉云‘东方圭’,《周礼•大宗伯》礼四方玉云‘东方以青圭’,《白虎通义•文质》篇云‘珪位在东方’是珪于方位属东,句芒亦东方之神,故奉珪。”[15]又《墨子•明鬼下第三十一》载秦穆公时“有神入门而左,鸟身”。毕沅云:“《海外东经》云‘东方句芒,鸟身人面’。”[16]按,以先前所论肃慎等族周代即已臣服周王朝,则秦国与东北民族交往亦合乎常理。而秦穆公遇神增寿之事必属虚妄,自《论衡•福虚》以降递有辩证。据当今学术发展,句芒之类早已划归为上古神话范畴。其“鸟身人面”极有可能是东方之民有着鸟羽服饰之类者,为中原先民所误解。考察印第安等原始部落居民,亦有遍身插鸟羽之俗。又《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彊,人面鸟身”,郭璞云:“一本云,北方禺彊,黑身手足。”是出《庄子•大宗师》“禺彊立于北极”条下《释文》之言。袁珂“疑‘黑身’乃‘鱼身’之误,‘黑’与‘鱼’形近而至讹也”。[17]由是知北方或存在一民族“鱼身人面”。今日东北赫哲族尚以鱼皮缝衣,以此考之,鱼身人面之说当爲对以鱼皮为衣民族之错见。以此推鸟身人面,其理亦然。
综上所述,“岛夷皮服”当正作“鸟夷皮服”。所谓鸟夷,即周秦时代活跃在今秦皇岛一带不屠何等游牧狩猎小族。其服饰之上有明显鸟羽或鸟形图样,其语言亦与中原不同。是故中原先民误以为此类民族为人面鸟身,后作《禹贡》者遂以鸟名之,称为“鸟夷”。
注释:
①②③⑧[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7;147;154;111.
④中华书局编辑部.清人注疏十三经(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8:41.
⑤[清]牟庭.同文尚书(第1册)[M].济南:齐鲁书社,1981:261.
⑥B13[清]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9:138;139.
⑦[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438.
⑨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M].济南:齐鲁书社,1989.
⑩[汉]班固.汉书(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1529.
B11[宋]范晔.后汉书(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1286.
B12[清]胡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禹贡锥指[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305.
B14B15B16[清]孙诒让.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134;147;227.
B17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8.
参考文献:
[1][2][3]清]阮元 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第1版,上册,页147;页147;页154。
[4]《清人注疏十三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1版,第1册《书疏》第三上,页41。
[5][清]牟庭:《同文尚书》,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11月第1版,第1册,页261。
[6][清]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12月第1版,页138。
[7][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页438上。
[8][清]阮元 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第1版,上册,页111。
[9]高亨 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
[10][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6册,页1529。
[11][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第5册,页1286。
[12][清]胡渭:《禹贡锥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7册,页305。
[13][清]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12月第1版,页139。
[14][15][16][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4月第1版,页134;页147;页227。
[17]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页248。
关键词:禹贡;鸟夷;讹误;民族;神话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61-03
《尚书•禹贡》:“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1]此大抵述禹治洪水,冀州之成效。
关于“岛夷皮服”,伪孔传云:“海曲谓之岛。居岛之夷还服其皮,明水害除。”正义云:“孔读鸟为岛,岛是海中之山。九章算术所云‘海岛邈绝,不可践量’是也。传云‘海曲谓之岛’,谓其海曲有山,夷居其上。此居岛之夷常衣鸟兽之皮,为遭洪水衣食不足。今还得衣其皮服,以明水害除也。郑玄云:‘鸟夷,东方之民,搏食鸟兽者也。’与孔不同。”[2]校勘记引臧琳言:“孔传‘海曲谓之’。正义曰‘孔读鸟为。郑玄云鸟夷,东方之民搏食鸟兽者也。王肃云鸟夷,东北夷国名也。与孔不同’。据此知郑王本皆作鸟夷。孔传虽读鸟为岛,然未改经字。正义本亦作鸟也。《史记•夏本纪》冀州作‘鸟夷’,扬州作‘岛夷’。盖因集解采孔传,后人遂私改。《汉书•地理志》冀州、扬州皆作‘鸟夷’。《群经音辨》鸟部云:‘鸟,海曲也,当老切。《书》鸟夷。’是北宋孔传尚作‘鸟’字。”校勘记按:“唐石经已作‘’。”[3]
按,“岛”、“鸟”形近易譌,自古诸家聚讼颇多。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作“夷皮服”。注:“史迁‘’作鸟。马融曰‘鸟夷国’。郑氏曰‘鸟夷,东北之民,赋食鸟兽者’。”疏:“史公‘’作鸟者,‘’当爲‘鸟’。《集韵》三十二皓云‘,古作鸟’。马注见《释文》,郑注见《史记集解》及《书疏》,皆作鸟。《疏》引东北作东方,赋作搏。”[4]
牟庭《同文尚书》亦作“鸟夷皮服”,其云:“《夏本纪》用真孔古文作鸟夷,《地理志》用三家今文亦作鸟夷,马郑王皆东汉古文亦作鸟夷。则此字旧皆作鸟,与扬州岛夷异矣。”[5]
清皮锡瑞云:“今文作‘鸟夷’。《史记》《汉志》《说苑》《大戴礼记》皆作‘鸟夷’。《史记集解》引郑玄曰:‘鸟夷,东北之民赋食鸟兽者。’《汉志》师古注:‘此东北之夷,搏取鸟兽,食其肉而衣其皮也。一说,居在海曲,被服容止皆象鸟也。’《法言•至孝篇》曰:‘龙堆以西,大漠以北,鸟夷、兽夷、郡劳王师。’子云据今文《尚书》作‘鸟夷’。正义曰:‘孔读鸟为岛。岛是海中之山。’是孔本古文亦作‘鸟’,因孔误读为岛,后人又因孔误而改经文也。”[6]
今考《说文》无“岛”字,作“”。《说文》:“,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从山,鸟声。”段注:“《禹贡》‘鸟夷皮服’。某氏传读为鸟。与马、郑注如字不同。卫包径改经为‘’字,非也。”[7]阮元《校勘记序》:“《新唐书•艺文志》云‘天宝三载,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从今文’。说者谓今文从此始,古文从此绝。殊不知卫包以前未尝无今文,卫包以后又别有古文也。”其“引据各本目录”“唐石经”下注云:“用卫包所改之今文,后来注疏本俱出于此。”[8]《古文尚书禹贡第一》作“”。敦煌残卷,未辨其时代之详,不敢妄揣其出于卫包改字前后,仅可推测唐人注疏本已普遍作“”。段氏在其《古文尚书撰异》犹反覆指责卫包改字,斥其无学。其论未免意气过激。汉刘向《说苑•修文》亦曾把“鸟夷”作“岛夷”[9]。
据《正义》所言,至少孔颖达时所见《尚书》应作“鸟夷”。此亦有征。今注疏本《禹贡》作“岛夷”处凡二:一则冀州“岛夷皮服”,一则扬州“岛夷卉服”。《夏本纪》“岛夷卉服”用“岛”字,段氏亦以为后世浅人据卫包所篡改。其论颇嫌寡据,不足为证。《地理志》作“鸟夷卉服”,师古注云:“鸟夷,东南之夷善捕鸟者也。卉,絺葛之属。”[10]考《后汉书•度尚传》:“椎髻鸟语之人。”注云:“鸟语谓语声似鸟也,《书》曰:鸟夷卉服。”[11]可知李贤与孔颖达所见《尚书》皆作“鸟夷”。
又《说文》解“岛”为海中可依止之山。此必不可解“岛夷”。以常情考之,大陆洪水滔天,未必能影响海中之岛,禹迹亦未必能达海岛。故作“岛夷”于意难巽。
由是得知“岛夷”乃“鸟夷”形近以致讹,而“鸟夷”又何以得名?
清胡渭《禹贡锥指》:“郑康成云‘鸟夷,东方之民搏食鸟兽者’,《史记正义》以靺鞨为鸟夷,引《括地志》云‘靺鞨国,古肃慎也’……然《史记》言‘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北有肃慎,东有鸟夷’,则自是二种。鸟夷非即肃慎。”[12]
按《禹贡》之作成时代聚讼纷纷。目前,学界普遍推崇顾颉刚先生作成于战国之说。《禹贡》并见于今古文《尚书》,故可推其年代下限必不晚于汉初。而根据其中“九州”“五服”之说,隐约可见战国映射。故断其为战国之作最宜。
秦时期碣石位置图(《中国历史地图集》)
如图所示,秦时期碣石位于今北戴河附近,历史上变化不大。《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云:“碣石山在辽西临榆县南水中。”注云:“大禹凿其石,右夹而纳河,秦始皇、汉武帝皆尝登之。海水西侵,岁月逾甚而苞其山,故云海中矣。”[13]从今日考古成就来看,碣石附近的原始文化当以唐山一带的龙山文化为主。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相似度很高,30年代初发掘良渚文化之时,曾一度定名为杭州龙山文化。故可考见二种文化之间互相影响之深,《禹贡》冀州扬州通称“鸟夷”应与此相关。
“夷”乃古代中国对东方民族之泛称,故禹贡所言“鸟夷”“莱夷”“嵎夷”等民族皆为沿海民族。见于先秦文献之东北民族以貊和肃慎为主。貊居今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交界的嫩江、松花江一带,以农耕为主兼事狩猎,祭虎为神,言语习俗多与高丽同。肃慎与中原联系更早,周代即已臣服中国。其生活范围亦在吉林、黑龙江两省,以狩猎为生。以生活习俗考察,貊尚无足够理由被称为“鸟夷”,惟肃慎尚可。然胡渭引《史记》已辨明肃慎不同于鸟夷,况鸟夷与貊、肃慎地域分布并非十分相符。
遍检插架,得另一先秦时期东北小族名为不屠何,此族常常被人忽略。《墨子•非攻中第十八》“虽北者且不一着何”下,孙诒让以为“不着何”即“不屠何”。孙氏云:“《周书•王会》篇云‘不屠何青熊’,孔晁注云:‘不屠何亦东北夷也。’《管子•小匡》篇‘败胡貊,破屠何’,尹注云:‘屠何,东胡之先也。’刘恕《通鉴外纪》:‘周惠王三十三年,齐桓公救燕,破屠何。’‘屠’、‘着’声类同,不着何即不屠何也。又《王会》伊尹献令,正北有且略、豹胡。且略即此且即《左传》‘翟柤’,豹胡亦即不屠何。‘豹’、‘不’,‘胡’、‘何’并一声之转。不屠何,汉为徒河县,属辽西郡,故城在今奉天锦州府锦县西北。”[14]按,东胡后又分化为乌桓、鲜卑二支。此二族均以游牧、狩猎谋生,皮张亦是其特产之物。匈奴冒顿灭东胡,乌桓、鲜卑岁贡皮张。又锦州地近山海关秦皇岛一带,与碣石地理联系密切。于是,“鸟夷”暂可认定为《禹贡》作者对不屠何等在今秦皇岛一带游牧狩猎民族之称。
既为游牧狩猎民族,皮服一事尚易理解,然何故名之以“鸟”?
考《墨子•非攻下第十九》记载上古三苗大乱,禹奉舜命讨伐之时,“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孙诒让云:“人面鸟身之神,即《明鬼下》篇秦穆公所见之句芒。‘若瑾以侍’义不可通,‘若瑾’疑‘奉珪’之误。《仪礼•觐礼》记方明六玉云‘东方圭’,《周礼•大宗伯》礼四方玉云‘东方以青圭’,《白虎通义•文质》篇云‘珪位在东方’是珪于方位属东,句芒亦东方之神,故奉珪。”[15]又《墨子•明鬼下第三十一》载秦穆公时“有神入门而左,鸟身”。毕沅云:“《海外东经》云‘东方句芒,鸟身人面’。”[16]按,以先前所论肃慎等族周代即已臣服周王朝,则秦国与东北民族交往亦合乎常理。而秦穆公遇神增寿之事必属虚妄,自《论衡•福虚》以降递有辩证。据当今学术发展,句芒之类早已划归为上古神话范畴。其“鸟身人面”极有可能是东方之民有着鸟羽服饰之类者,为中原先民所误解。考察印第安等原始部落居民,亦有遍身插鸟羽之俗。又《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彊,人面鸟身”,郭璞云:“一本云,北方禺彊,黑身手足。”是出《庄子•大宗师》“禺彊立于北极”条下《释文》之言。袁珂“疑‘黑身’乃‘鱼身’之误,‘黑’与‘鱼’形近而至讹也”。[17]由是知北方或存在一民族“鱼身人面”。今日东北赫哲族尚以鱼皮缝衣,以此考之,鱼身人面之说当爲对以鱼皮为衣民族之错见。以此推鸟身人面,其理亦然。
综上所述,“岛夷皮服”当正作“鸟夷皮服”。所谓鸟夷,即周秦时代活跃在今秦皇岛一带不屠何等游牧狩猎小族。其服饰之上有明显鸟羽或鸟形图样,其语言亦与中原不同。是故中原先民误以为此类民族为人面鸟身,后作《禹贡》者遂以鸟名之,称为“鸟夷”。
注释:
①②③⑧[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7;147;154;111.
④中华书局编辑部.清人注疏十三经(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8:41.
⑤[清]牟庭.同文尚书(第1册)[M].济南:齐鲁书社,1981:261.
⑥B13[清]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9:138;139.
⑦[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438.
⑨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M].济南:齐鲁书社,1989.
⑩[汉]班固.汉书(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1529.
B11[宋]范晔.后汉书(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1286.
B12[清]胡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禹贡锥指[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305.
B14B15B16[清]孙诒让.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134;147;227.
B17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8.
参考文献:
[1][2][3]清]阮元 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第1版,上册,页147;页147;页154。
[4]《清人注疏十三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1版,第1册《书疏》第三上,页41。
[5][清]牟庭:《同文尚书》,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11月第1版,第1册,页261。
[6][清]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12月第1版,页138。
[7][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页438上。
[8][清]阮元 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第1版,上册,页111。
[9]高亨 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
[10][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6册,页1529。
[11][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第5册,页1286。
[12][清]胡渭:《禹贡锥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7册,页305。
[13][清]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12月第1版,页139。
[14][15][16][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4月第1版,页134;页147;页227。
[17]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页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