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教育大规模发展,但发展的着力点大多放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等层面,从政府到社会,人们大多以招生数、就业率等一些比较粗放的指标来评价教育,各校都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对原来的农业中职带来全方位的冲击,部分农业中职由于生源不足不得不停办或改变专业设置。逐步增加农业中职数量,让农业专业及农业中职校在所有中职专业及中职校所占比例与农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相匹配,与其他专业协调发展,形成中职教育的合力,是目前中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农业中职农业专业中职教育专业设置多元化
[作者简介]吴维煊(1963-),女,江苏连云港人,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江苏宿迁2236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第一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促进‘零适应期’就业创业的研究”(课题编号:ZYE12)的子课题“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20-03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正在以大跃进的速度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大批青壮年离开农村,农村的空心化,正在让农村社会失去自我循环功能,土地撂荒、房屋空置、田间地头都是老弱病残。很多农民子弟摘下了“文盲”的帽子,大多数人又成了“农盲”,他们不熟悉传统农业技术,不会使用传统农具,不懂现代农业技术。新生代农民工踏着父辈的足迹,宁在城市挣扎,也不愿回到农村。就读职业院校的农村孩子,大多选择工科专业,为离开农村,闯荡城市做准备。即使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市,农业中职校的数量或中职校中的农业专业数量之少,极其令人担忧。城市孩子不选择农业专业不会让人感到奇怪,但农村孩子普遍的疏农、离农、弃农的价值观,会对未来农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农业产业人员的大量缺乏,不仅会造成今后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是今后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
一、中职教育大规模发展,农业中职却日渐萧条
1998年,我国有各类农业中等职业学校500余所,目前只剩237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类专任教师由2000年的249万人,下降到2008年的1.71万人。绝大多数农村家庭都希望孩子跳出农门,选择农业学校的越来越少,生源严重不足。农业部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0.13%,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占96.4%。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初中程度以下占60%,平均每万亩土地仅0.8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0.16个技术员①。江苏省宿迁市位于江苏北部,该市组建于1994年,现有人口510万。宿迁市是农业大市,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2010年12月底统计,宿迁市有中等职业学校34所,但没有一所农业中职。各职业学校大多开设计算机、应用电子、机电一体化、数控、建筑、会计等专业。虽然少数学校也设置有涉农专业,但却招不到学生。各职业学校几乎都在给苏南企业提供低端产业工人。
农业中职遇冷,现已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热点。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迅猛。各地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和就读高中的职普比大多以大于1为目标。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突出问题,甚至出现难以控制的各种问题。中职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大多放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等层面,从政府到社会,人们大多以招生数、就业率等一些比较粗放的指标来评价教育,只要能招到学生,只要学生好就业,各校都一窝蜂地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致使千校一面,对原来的农业中职带来不可小觑而且全方位的冲击,部分农业中职由于生源不足不得不停办或改变专业设置。地处农村的中职校也成了为工厂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培训场所,部分涉农专业纷纷改头换面,把农业秘书改为办公自动化,农业会计改为电算会计。学校办学目标与专业设置,只考虑眼前,不顾社会总体经济结构和长远发展,甚至少部分学校或以利益为重,或以“形象政绩”为己任。
一个成熟的教育系统必然存在不同宗旨的办学机构,以服务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职校千校一面的专业设置,不仅让各学校失去特色,失去竞争力,也失去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对中职的认可。一个个被阉割了个性的劳动者源源不断地从中职校这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为全球经济化提供最廉价、最安全、最没有民族竞争力的劳动力资源②。为了追求中职校的高就业率,把未完成学业的学生早早地以实习的名义推向工厂,而且不分专业地把市场营销、物流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到电子工厂的流水线上。原来的农业中职或中职校中的农业专业,面临生源不足,或学生不能批量就业等尴尬局面。加之丰富的文化资源难以进入教育和教学过程,办学的路子越来越窄,生源不足、师资缺乏、经费匮乏,纷纷改换门庭。在追求利益、规模的不正确引导下,中职校办学思路僵化,办学理念走入死胡同。
二、专业设置市场化,农业人才严重缺失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6月15日刊登雷泓霈的文章《大学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文章提到世界名校——美国幽泉学院的做法,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完成规定学业,而且要利用学余时间盖房子、种地、养牛、养鸡,供给平日的日常生活。幽泉学院流传至今的校训是:劳动,学术,自治。由于将劳动能力、公民意识放在教育本位,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得到了美国许多名校的认同。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10年里,这所学校16%的学生走进哈佛大学,13%走进芝加哥大学,7%走进耶鲁大学,7%进布朗大学,其他学生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斯坦福乃至牛津大学等名校③。世界名校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外技能的培训,注重对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学会种地、养家禽、盖房子等技能,并没有影响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相反由此而获得的劳动能力及公民意识,为他们日后的专业学习及融入社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政府给各职业学校的发展定位,及各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如果过分市场化,陷入“技能崇拜”的境地,不仅有碍教育的发展,也有碍学生的长远发展。
中国人口占世界近1/4,而耕地仅占世界的7%。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一再被侵占,不足的耕地要养活众多的人口,不得不投放占世界34%的化肥,以维持农业总产量。严峻的现实迫切需要加大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需要大量的农业人才守住我们的耕地、管理土地、减少浪费、对农作物进行改良。这些有农业基础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来提供。中职教育要科学发展,让社会满意,就必须有顶层系统设计,要在培养什么人的观念上形成最大的社会共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不是表现在数量上,而是表现在结构和质量上。职业教育所要承担的,不仅仅是教育任务,还有无法推卸的社会责任。职业教育并非仅仅服务于市场,而要以服务整个社会为己任,各学校要有各自的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培养大批服务家乡,服务社会,多元化的人才。
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逐年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但仅依靠土地,其收入与外出打工相比,具有明显的落差。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农村的青壮年大批外出打工,把土地交给他们年迈的父母。他们自己都不愿守在土地上以农业为生,怎么可能让他们的后代学习农业呢?即使是农村孩子,他们上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在某个时段背离土地,他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在储备离开农村的能力。现在有几个农村出生的孩子甘愿一辈子服务农村呢?这一现象的产生不是农村孩子及家长认识上出现了问题,而是社会发展不均衡造成的,没有给从事不同行业的人提供均衡的发展空间。学农业没出息,不赚钱,似乎成了一大社会共识。这一社会共识的形成,不仅造成产业分工的失调,也将威胁到未来13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政府只注重中职校的办学规模,把着力点放在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上,为工厂流水线培训岗位难度低、人人能干、体现不出能力与水平的最低端的产业工人,教育完全落在了“职业、生活、生存”的狭小圈子里,忽视了人的长远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
三、转变疏农、弃农的意识形态,构建多元化中职专业体系
当前农业中职的短板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忽视有关,与社会教育系统疏农、离农、弃农、鼓励农家子弟跳出农门的意识形态有关,与教育主管部门追求短期政绩,不顾教育长远发展有关,与各中职校追求短期利益,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有关。扭转目前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专业设置重复、资源统筹难、有限资源得不到综合利用的现状,逐步增加农业中职数量,让农业专业及农业中职校在所有中职专业及中职校所占比例与农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相匹配,与其他专业协调发展,形成中职教育的合力。以行行出状元为追求,形成农业中职的优势,这虽然是一场艰苦的博弈,但并非高远不可及。
1.从国家安全高度认清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粮食问题是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现有耕地18.26亿亩,已逼近18亿亩红线,人均耕地1.4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世界排名在126名以后。有限的耕地却要解决近四分之一世界人口的粮食问题,只能靠农药和化肥维持粮食产量,而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严重破坏耕地的土壤结构,给土地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农业不单纯是为了解决人的吃饭问题,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关注工业产值,关注新城区建设,关注GDP增长,如果没有农业作保障,必将背离健康的经济发展轨道。应从国家发展高度认清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对民族负责的高度责任感,让农业成为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让农业从业人员成为受社会尊重的国家建设者。
2.从国家发展高度认清农村在国家生态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的文明始于农耕,农业是中华民族成长与腾飞的命脉,13亿的大国,不可能靠旅游或某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满足国家的发展,我们必须要重视农业,重视农业的前提就是重视农村。为了经济发展,减少农业人口让农民进城,这种做法虽然拉动了GDP的增长,但却没有把农村当做国家生态结构中一个平等的主体来看待。城市需要大批的农民工去建设,农村同样也需要大批的农民来守候,需要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去提高农村建设的质量。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以城市为中心”的视角,整个社会只单方面地想到农民进城会对城市建设起到哪些作用,却忽略了空心化的农村会对国家未来发展造成的损害,忽略了轻视农村会对国家生态结构造成的破坏。为了国家生态结构的和谐,要从国家发展的高度认清农村在国家生态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把城市和农村放在同等地位,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哺育,共同发展。
3.从奠基农村的高度重视农业中职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存在某种职业,说明社会有某种需求,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一样、都平等。为什么现在农业中职的数量越来越少?为什么选择农业为终身职业的人越来越少?归根结底是全社会对职业的认识缺位造成的,人们普遍认为从事农业没出息,进城当工人才体面。农业中职在面临经费投入不足、招生难、办学条件差、质量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时,必然要改庭换面,另谋发展。现在的农村劳动力7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专业技能培训,他们依靠经验守候着自己的土地,而且以老者农耕为主体。农村的发展,必须要有具有农业技能及农业专业知识的新时代从业人员,所以,要从奠基农村的高度重视农业中职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加大对农业中职的投入,在全社会营造职业平等的氛围,使尊重职业成为一个民族的基本道德,以激励更多学生选择农业中职,让农业中职成为培养农村建设者的摇篮。
4.加强中职教育的顶层设计,形成教育合力。教育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兴衰,一个教育环节出现问题,可能要破坏整个教育系统,可能要影响几代人。目前,中职教育重视数量与规模,忽视质量与结构的现状,各校都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专业设置重复,所有学校都在为工厂提供流水线上的低端劳动者,没有职业教育特色。政府应加强对中职教育的顶层设计,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文化传统及经济特点,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加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建设,专业不求全,规模不求大,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专业设置结构合理的中职教育体系,宏观统筹教育资源,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提供让社会满意的职业教育。
5.加强对学生热爱农业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扭转弃农价值观。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农耕时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众多的农业人口,为13亿国人的生存提供保障,农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的孩子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组成的次生态环境里,远离原生态的大自然,对农业更是一无所知,他们长大后几乎不可能去农村工作或生活。农村孩子虽然生长在农村,但不会使用传统农具和现代农具的占绝大多数。他们努力学习就是为了离开农村,很少有人热爱农村、热爱农业,愿意一辈子在农村发展。加强对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热爱农业的教育,是教育的责任。无论城市化达到什么样的规模,无论农业机械化达到何种程度,人的基本生存离不开农业为我们提供的保障,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求就越大。加强学生热爱农业的教育,扭转离农、弃农的价值观,让每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自立自强。
6.现有农业中职应在改变视角中找到希望,办精品学校。现有农业中职为数不多,涉农专业更是少得可怜。由于就读农业中职学生少,学校经费严重不足运转困难。师资力量薄弱,有些课程通过外聘社会技术人员来解决,但教学效果受到外聘人员能力和素质的制约。在农业中职极为萧条的现实下,首先应从奠基农村、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农业中职的扶持力度,以面向未来的眼光,将农业中职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育投入等放在教育发展的整体框架内进行思考与设计,把现有农业中职办成精品学校,让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成为精品学生,为社会所重用;让这里的老师享受高于其他中职校教师的待遇,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为学校服务,为培养出精品农业人才而自豪。当现有农业中职步入这个良性运行轨道时,就会为社会所关注,就会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为学校贡献力量,也会吸引更多的学生,甚至优秀学生选择农业为自己的事业发展目标。
7.重视农业中职的文化建设,提高育人品质。职业教育不应该被理解为单纯的动手技能培养,农业中职并不是仅仅教学生种地那么简单,农业中职的发展应有广阔的视野和提炼历史与面向未来的眼光,应从文化建设的高度将其放在农村文明建设的框架内进行思考与设计。只有增加文化底色,才能打下精神底色,应让学生认清从事农业生产的社会使命、职业道德,了解农业的历史演变,及各演变过程的阶级属性和学术分类,让他们不仅学到农业知识,而且有思想、有理想、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类的使命感。加强对农业中职的文化建设,让学校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学、鲜明的特点、浓郁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令社会满意的教学质量,提高竞争力和育人品质,吸引优秀学子。
8.提高农业中职校教师待遇,让优秀教师终身从教。就目前现实情境而言,职业学校是成绩较差学生升学无望的无奈去处。在教师待遇普遍不高的当下,机械、电子等社会热门专业的教师还可以有其他社会兼职可提高收入,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后,农业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小规模种植,农业专业教师很难在校外兼职,加之农业专业不受重视,其社会地位略显尴尬,现有教师终身从教信念不足,农业专业大学毕业生又不愿意来,师资数量不足、师资力量不强,这些都是制约农业中职发展的严重问题。提高农业中职教师待遇,让他们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教师无后顾之忧终身从教,用优厚的待遇吸引优秀农业人才服务学校,是农业中职发展的必需。
9.加强农业中职特色专业建设,用特色立校。拿什么做学校特色,不是校长和教育改革者的特权,也不是个美丽的标签。学校特色的选择要立足于本校实际,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立足于教育需求。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要服从学校积淀的文化,要与学校历史相联系,与学校办学条件相适应。在各中职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农业中职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在形成特色、打造品牌上给自己明确定位,做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用特色立校、用品牌育人。农业中职的特色专业建设要注重传统农业和相关农产品加工业的传承,不同的专业在办学理念、学科结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上,都应该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色,既能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能满足学生谋生与发展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求支撑,以贡献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中职教育成就巨大,却也问题缠身,要发展中职教育,就必须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培养人才的方法及手段上下工夫。各农业中职校根据自身实际,办农业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为龙头,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框架,合理设置课程,明确学术发展方向。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各中职教育发展方向,有计划地增加农业专业,有计划地扩大农业中职发展规模,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立足于教好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开好每门课程,建好每个专业,办好每所学校,让农业中职成为社会满意的学校。
[注释]
①李丹.农业中职如何走出“离农”怪圈[N].中国教育报,2011-01-28.
②杜君立.删除人格的学校教育[EB/OL].http://www.21ccom.net/articles/sxpl/ pl/article_2011091745501.html,2011-09-17.
③雷泓霈.大学需要培养怎样的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6-15.
[关键词]农业中职农业专业中职教育专业设置多元化
[作者简介]吴维煊(1963-),女,江苏连云港人,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江苏宿迁2236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第一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促进‘零适应期’就业创业的研究”(课题编号:ZYE12)的子课题“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20-03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正在以大跃进的速度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大批青壮年离开农村,农村的空心化,正在让农村社会失去自我循环功能,土地撂荒、房屋空置、田间地头都是老弱病残。很多农民子弟摘下了“文盲”的帽子,大多数人又成了“农盲”,他们不熟悉传统农业技术,不会使用传统农具,不懂现代农业技术。新生代农民工踏着父辈的足迹,宁在城市挣扎,也不愿回到农村。就读职业院校的农村孩子,大多选择工科专业,为离开农村,闯荡城市做准备。即使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市,农业中职校的数量或中职校中的农业专业数量之少,极其令人担忧。城市孩子不选择农业专业不会让人感到奇怪,但农村孩子普遍的疏农、离农、弃农的价值观,会对未来农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农业产业人员的大量缺乏,不仅会造成今后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是今后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
一、中职教育大规模发展,农业中职却日渐萧条
1998年,我国有各类农业中等职业学校500余所,目前只剩237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类专任教师由2000年的249万人,下降到2008年的1.71万人。绝大多数农村家庭都希望孩子跳出农门,选择农业学校的越来越少,生源严重不足。农业部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0.13%,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占96.4%。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初中程度以下占60%,平均每万亩土地仅0.8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0.16个技术员①。江苏省宿迁市位于江苏北部,该市组建于1994年,现有人口510万。宿迁市是农业大市,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2010年12月底统计,宿迁市有中等职业学校34所,但没有一所农业中职。各职业学校大多开设计算机、应用电子、机电一体化、数控、建筑、会计等专业。虽然少数学校也设置有涉农专业,但却招不到学生。各职业学校几乎都在给苏南企业提供低端产业工人。
农业中职遇冷,现已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热点。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迅猛。各地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和就读高中的职普比大多以大于1为目标。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突出问题,甚至出现难以控制的各种问题。中职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大多放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等层面,从政府到社会,人们大多以招生数、就业率等一些比较粗放的指标来评价教育,只要能招到学生,只要学生好就业,各校都一窝蜂地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致使千校一面,对原来的农业中职带来不可小觑而且全方位的冲击,部分农业中职由于生源不足不得不停办或改变专业设置。地处农村的中职校也成了为工厂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培训场所,部分涉农专业纷纷改头换面,把农业秘书改为办公自动化,农业会计改为电算会计。学校办学目标与专业设置,只考虑眼前,不顾社会总体经济结构和长远发展,甚至少部分学校或以利益为重,或以“形象政绩”为己任。
一个成熟的教育系统必然存在不同宗旨的办学机构,以服务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职校千校一面的专业设置,不仅让各学校失去特色,失去竞争力,也失去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对中职的认可。一个个被阉割了个性的劳动者源源不断地从中职校这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为全球经济化提供最廉价、最安全、最没有民族竞争力的劳动力资源②。为了追求中职校的高就业率,把未完成学业的学生早早地以实习的名义推向工厂,而且不分专业地把市场营销、物流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到电子工厂的流水线上。原来的农业中职或中职校中的农业专业,面临生源不足,或学生不能批量就业等尴尬局面。加之丰富的文化资源难以进入教育和教学过程,办学的路子越来越窄,生源不足、师资缺乏、经费匮乏,纷纷改换门庭。在追求利益、规模的不正确引导下,中职校办学思路僵化,办学理念走入死胡同。
二、专业设置市场化,农业人才严重缺失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6月15日刊登雷泓霈的文章《大学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文章提到世界名校——美国幽泉学院的做法,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完成规定学业,而且要利用学余时间盖房子、种地、养牛、养鸡,供给平日的日常生活。幽泉学院流传至今的校训是:劳动,学术,自治。由于将劳动能力、公民意识放在教育本位,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得到了美国许多名校的认同。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10年里,这所学校16%的学生走进哈佛大学,13%走进芝加哥大学,7%走进耶鲁大学,7%进布朗大学,其他学生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斯坦福乃至牛津大学等名校③。世界名校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外技能的培训,注重对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学会种地、养家禽、盖房子等技能,并没有影响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相反由此而获得的劳动能力及公民意识,为他们日后的专业学习及融入社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政府给各职业学校的发展定位,及各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如果过分市场化,陷入“技能崇拜”的境地,不仅有碍教育的发展,也有碍学生的长远发展。
中国人口占世界近1/4,而耕地仅占世界的7%。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一再被侵占,不足的耕地要养活众多的人口,不得不投放占世界34%的化肥,以维持农业总产量。严峻的现实迫切需要加大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需要大量的农业人才守住我们的耕地、管理土地、减少浪费、对农作物进行改良。这些有农业基础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来提供。中职教育要科学发展,让社会满意,就必须有顶层系统设计,要在培养什么人的观念上形成最大的社会共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不是表现在数量上,而是表现在结构和质量上。职业教育所要承担的,不仅仅是教育任务,还有无法推卸的社会责任。职业教育并非仅仅服务于市场,而要以服务整个社会为己任,各学校要有各自的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培养大批服务家乡,服务社会,多元化的人才。
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逐年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但仅依靠土地,其收入与外出打工相比,具有明显的落差。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农村的青壮年大批外出打工,把土地交给他们年迈的父母。他们自己都不愿守在土地上以农业为生,怎么可能让他们的后代学习农业呢?即使是农村孩子,他们上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在某个时段背离土地,他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在储备离开农村的能力。现在有几个农村出生的孩子甘愿一辈子服务农村呢?这一现象的产生不是农村孩子及家长认识上出现了问题,而是社会发展不均衡造成的,没有给从事不同行业的人提供均衡的发展空间。学农业没出息,不赚钱,似乎成了一大社会共识。这一社会共识的形成,不仅造成产业分工的失调,也将威胁到未来13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政府只注重中职校的办学规模,把着力点放在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上,为工厂流水线培训岗位难度低、人人能干、体现不出能力与水平的最低端的产业工人,教育完全落在了“职业、生活、生存”的狭小圈子里,忽视了人的长远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
三、转变疏农、弃农的意识形态,构建多元化中职专业体系
当前农业中职的短板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忽视有关,与社会教育系统疏农、离农、弃农、鼓励农家子弟跳出农门的意识形态有关,与教育主管部门追求短期政绩,不顾教育长远发展有关,与各中职校追求短期利益,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有关。扭转目前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专业设置重复、资源统筹难、有限资源得不到综合利用的现状,逐步增加农业中职数量,让农业专业及农业中职校在所有中职专业及中职校所占比例与农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相匹配,与其他专业协调发展,形成中职教育的合力。以行行出状元为追求,形成农业中职的优势,这虽然是一场艰苦的博弈,但并非高远不可及。
1.从国家安全高度认清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粮食问题是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现有耕地18.26亿亩,已逼近18亿亩红线,人均耕地1.4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世界排名在126名以后。有限的耕地却要解决近四分之一世界人口的粮食问题,只能靠农药和化肥维持粮食产量,而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严重破坏耕地的土壤结构,给土地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农业不单纯是为了解决人的吃饭问题,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关注工业产值,关注新城区建设,关注GDP增长,如果没有农业作保障,必将背离健康的经济发展轨道。应从国家发展高度认清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对民族负责的高度责任感,让农业成为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让农业从业人员成为受社会尊重的国家建设者。
2.从国家发展高度认清农村在国家生态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的文明始于农耕,农业是中华民族成长与腾飞的命脉,13亿的大国,不可能靠旅游或某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满足国家的发展,我们必须要重视农业,重视农业的前提就是重视农村。为了经济发展,减少农业人口让农民进城,这种做法虽然拉动了GDP的增长,但却没有把农村当做国家生态结构中一个平等的主体来看待。城市需要大批的农民工去建设,农村同样也需要大批的农民来守候,需要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去提高农村建设的质量。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以城市为中心”的视角,整个社会只单方面地想到农民进城会对城市建设起到哪些作用,却忽略了空心化的农村会对国家未来发展造成的损害,忽略了轻视农村会对国家生态结构造成的破坏。为了国家生态结构的和谐,要从国家发展的高度认清农村在国家生态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把城市和农村放在同等地位,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哺育,共同发展。
3.从奠基农村的高度重视农业中职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存在某种职业,说明社会有某种需求,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一样、都平等。为什么现在农业中职的数量越来越少?为什么选择农业为终身职业的人越来越少?归根结底是全社会对职业的认识缺位造成的,人们普遍认为从事农业没出息,进城当工人才体面。农业中职在面临经费投入不足、招生难、办学条件差、质量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时,必然要改庭换面,另谋发展。现在的农村劳动力7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专业技能培训,他们依靠经验守候着自己的土地,而且以老者农耕为主体。农村的发展,必须要有具有农业技能及农业专业知识的新时代从业人员,所以,要从奠基农村的高度重视农业中职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加大对农业中职的投入,在全社会营造职业平等的氛围,使尊重职业成为一个民族的基本道德,以激励更多学生选择农业中职,让农业中职成为培养农村建设者的摇篮。
4.加强中职教育的顶层设计,形成教育合力。教育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兴衰,一个教育环节出现问题,可能要破坏整个教育系统,可能要影响几代人。目前,中职教育重视数量与规模,忽视质量与结构的现状,各校都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专业设置重复,所有学校都在为工厂提供流水线上的低端劳动者,没有职业教育特色。政府应加强对中职教育的顶层设计,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文化传统及经济特点,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加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建设,专业不求全,规模不求大,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专业设置结构合理的中职教育体系,宏观统筹教育资源,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提供让社会满意的职业教育。
5.加强对学生热爱农业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扭转弃农价值观。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农耕时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众多的农业人口,为13亿国人的生存提供保障,农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的孩子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组成的次生态环境里,远离原生态的大自然,对农业更是一无所知,他们长大后几乎不可能去农村工作或生活。农村孩子虽然生长在农村,但不会使用传统农具和现代农具的占绝大多数。他们努力学习就是为了离开农村,很少有人热爱农村、热爱农业,愿意一辈子在农村发展。加强对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热爱农业的教育,是教育的责任。无论城市化达到什么样的规模,无论农业机械化达到何种程度,人的基本生存离不开农业为我们提供的保障,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求就越大。加强学生热爱农业的教育,扭转离农、弃农的价值观,让每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自立自强。
6.现有农业中职应在改变视角中找到希望,办精品学校。现有农业中职为数不多,涉农专业更是少得可怜。由于就读农业中职学生少,学校经费严重不足运转困难。师资力量薄弱,有些课程通过外聘社会技术人员来解决,但教学效果受到外聘人员能力和素质的制约。在农业中职极为萧条的现实下,首先应从奠基农村、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农业中职的扶持力度,以面向未来的眼光,将农业中职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育投入等放在教育发展的整体框架内进行思考与设计,把现有农业中职办成精品学校,让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成为精品学生,为社会所重用;让这里的老师享受高于其他中职校教师的待遇,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为学校服务,为培养出精品农业人才而自豪。当现有农业中职步入这个良性运行轨道时,就会为社会所关注,就会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为学校贡献力量,也会吸引更多的学生,甚至优秀学生选择农业为自己的事业发展目标。
7.重视农业中职的文化建设,提高育人品质。职业教育不应该被理解为单纯的动手技能培养,农业中职并不是仅仅教学生种地那么简单,农业中职的发展应有广阔的视野和提炼历史与面向未来的眼光,应从文化建设的高度将其放在农村文明建设的框架内进行思考与设计。只有增加文化底色,才能打下精神底色,应让学生认清从事农业生产的社会使命、职业道德,了解农业的历史演变,及各演变过程的阶级属性和学术分类,让他们不仅学到农业知识,而且有思想、有理想、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类的使命感。加强对农业中职的文化建设,让学校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学、鲜明的特点、浓郁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令社会满意的教学质量,提高竞争力和育人品质,吸引优秀学子。
8.提高农业中职校教师待遇,让优秀教师终身从教。就目前现实情境而言,职业学校是成绩较差学生升学无望的无奈去处。在教师待遇普遍不高的当下,机械、电子等社会热门专业的教师还可以有其他社会兼职可提高收入,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后,农业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小规模种植,农业专业教师很难在校外兼职,加之农业专业不受重视,其社会地位略显尴尬,现有教师终身从教信念不足,农业专业大学毕业生又不愿意来,师资数量不足、师资力量不强,这些都是制约农业中职发展的严重问题。提高农业中职教师待遇,让他们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教师无后顾之忧终身从教,用优厚的待遇吸引优秀农业人才服务学校,是农业中职发展的必需。
9.加强农业中职特色专业建设,用特色立校。拿什么做学校特色,不是校长和教育改革者的特权,也不是个美丽的标签。学校特色的选择要立足于本校实际,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立足于教育需求。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要服从学校积淀的文化,要与学校历史相联系,与学校办学条件相适应。在各中职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农业中职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在形成特色、打造品牌上给自己明确定位,做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用特色立校、用品牌育人。农业中职的特色专业建设要注重传统农业和相关农产品加工业的传承,不同的专业在办学理念、学科结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上,都应该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色,既能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能满足学生谋生与发展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求支撑,以贡献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中职教育成就巨大,却也问题缠身,要发展中职教育,就必须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培养人才的方法及手段上下工夫。各农业中职校根据自身实际,办农业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为龙头,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框架,合理设置课程,明确学术发展方向。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各中职教育发展方向,有计划地增加农业专业,有计划地扩大农业中职发展规模,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立足于教好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开好每门课程,建好每个专业,办好每所学校,让农业中职成为社会满意的学校。
[注释]
①李丹.农业中职如何走出“离农”怪圈[N].中国教育报,2011-01-28.
②杜君立.删除人格的学校教育[EB/OL].http://www.21ccom.net/articles/sxpl/ pl/article_2011091745501.html,2011-09-17.
③雷泓霈.大学需要培养怎样的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