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来的粉蒸肉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termon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永远记得6岁那年的除夕。
  1988年岁末,我独自在母親的宿舍等她归来。室外天寒地冻,宿舍内因悄声燃烧的蜂窝煤而温暖了许多。
  我饿了,开始不停往那口冒着蒸汽的铝锅望去,随着蒸汽一同弥漫的,是满屋的粉蒸肉香味。
  我到底还是抵不住肉香的诱惑,揭开锅盖,夹了一片粉蒸肉放进嘴里,心里想着“再吃一片就好”,嘴上却不停,连吃了半碗。
  我吃得正酣,母亲带着一身冷气回来了。她推门而入时,我嘴里正含着一块肥肉。母亲扫视了屋内一圈,直盯着我,走了过来。当即一顿连扇带打,我张着嘴哇哇大哭,半块肉连同涎水掉了出来。
  揍过我之后,母亲端起那碗粉蒸肉甩门而出,留下我一人在她贫陋的职工宿舍里不停抽噎。
  过了一段时间,母亲又端着那碗粉蒸肉回来了。她愠怒已消,面容恢复到一贯的丧气,顺手把碗放进锅里重新热了热,然后端出来,让我跟她一块吃。
  吃完那碗粉蒸肉,按母亲的说法,“就算是过了除夕”。

2


  母亲用如此粗暴的方式体罚我,在那时已成习惯,而且往往毫无缘由。
  成年以后,我才重新满怀酸楚地触碰这些记忆,连同多年来对母亲生活的思考,以及来自周围的零散信息,才隐约得出一些答案。
  早在我尚不记事的幼年,母亲便因多疑整日与我父亲争吵。她偏执地认定,父亲在他厂里有个相好的,而父亲偏偏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在妻子数次追闹到单位之后,他直接消失得杳无踪迹。
  母亲更加觉得自己的生活失败透顶了。她原先是国营塑料厂的缝纫工,婚姻遭遇变故没多久,便被调换成烧火工,只有噪音和孤独与她为伴。每况愈下的处境加之原有的性格,在她身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她常常无端地、趾高气扬地对车间的临时工颐指气使,或者和正式工产生摩擦,回到宿舍面对我时,经常是一触即发的殴打。
  在对我施暴的同时,母亲还会从口中喷发出强烈的愤懑:“磊,磊!你就是我的拖累。”父亲给我取的“磊”字,愈发招致母亲的怨愤。
  我理解母亲当时的处境。
  而使我最终对母亲充满怜悯的,是每次揍完我后,她抱着我放声哭泣的声音。多年来,这样的哀啼常常在我梦中隐约传来,让我一次次惊醒。
  即便是那样普天同庆的除夕之夜,在母亲和我的世界里,也愈加像一出悲剧。

3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春风,也吹拂到我们这个山区小县城,母亲和我的生活也不再那么捉襟见肘了。
  母亲所在的车间被私人老板承包,工人工资由计时变为计件,当时母亲的工种已经调回缝纫工,整天在缝纫机前缝蛇皮袋,一个5分钱,一天能做三四百个。为了多挣钱,母亲每天都在工厂里干得热火朝天。
  私人老板另有一个竹制品厂,母亲和一些同事又挤时间揽制作麻将凉席的活儿。她先将打成小块的小竹板钻孔,再穿进塑胶管连接整齐,母亲遍布双手的伤痕和茧疤就是那时留下的。
  当然,每个月领到的工资足以令母亲喜笑颜开好一阵。几乎每次,母亲拿到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菜市场买点肉,用草绳拴挂在自行车的车头,招摇过市地骑回家。
  母亲总会麻利地将蜂窝煤炉和灶具搬到屋门口,菜籽油烧得滚烫,肉片入锅的“欻啦”声,锅铲炒动的节奏,升腾而起的油烟随之传来……我紧张而愉悦地站在一旁,看母亲弯着腰皱着眉头,全然沉浸在这场表演中。
  待炒菜的气味弥漫在整个走廊上,隔壁屋子传来一句短促的“好香呀”时,我忽然间,也是第一次想到“幸福”这个词,并小心翼翼地试图去理解其中的含义。
  甜脆的蒜薹炒肉,呛辣的青椒炒肉,汁浓汤香的大烩菜,软糯烫口的粉蒸肉……在那段时光的流转中轮番出锅,从屋外被端到屋里。
  生活的忙碌也逐渐让母亲的心境趋于平和。
  那时我已上了初中,看得出来,母亲风雨无阻地往返于塑料厂、竹制品厂和家里的疲惫身影背后,全是满足和信心。
  如果问我,这些年我最希望停留哪段时光,那无疑是这个阶段。母亲让我看到了她勤劳、坚强的一面,在我性格走向成熟的时期,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务实不虚”是这个时候的母亲教给我的。

4


  虽然母亲的脾气依然暴躁,但她依旧给予我尽可能多的爱,用属于她的方式。
  一个爱八卦的中年妇女,有段时间成天往我家跑,目的是说服母亲嫁给一个河北的煤矿工人。那段时间,那个妇女常常紧紧跟随在母亲身后,像个影子一样寸步不离。这令母亲,尤其是我,感到极度厌烦。
  最终,母亲松了口,答应见他一面。见面地点是这个妇女的家里,妇女领着母亲,母亲领着我。
  妇女不停地对母亲讲对方的好处,母亲则细细追问男方家庭子女的情况,我一言不发,心中泛着莫名的伤感,不情愿地跟在最后。
  男人木讷、老实,半天才说上一句话,似乎眼见事情要成,那妇女乐开了花似的不停地说:“多好的男人呀,实在,靠得住,以后肯定亏不了你们母子。”
  但后来,母亲翻了脸。
  午饭时,介绍人让男人出去买点酒菜,她也想趁机问问母亲的意见。母亲什么都没说,被问得紧了,就不耐烦地喊一句:“急什么急,再观察观察。”
  男人买了半斤肉和一些下酒菜,那妇女就拿着去厨房忙活了,不大一会儿,饭菜做好,我们几个人围在桌前。有饭菜堵嘴,男人更加没有话说,一个劲儿地往嘴里塞菜。
  那桌饭上恰好有一道粉蒸肉,母亲先给我的碗里夹了两片,可是我并没有食欲,只是用筷子在碗里乱戳。对面的男人则不停地给自己碗里夹肉,不大一会儿,一碗粉蒸肉眼见着就要被他扫光。   母亲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不等吃完,“啪”的一声将筷子拍在桌上,拉起我的手就往外走。那妇女慌了神追出来,可显然拦不住气头上的母亲。
  母亲最终扔下了一句话:“在我面前,谁也別想抢我儿子的肉!”

5


  此后每年的年夜饭,我家桌上照例都有粉蒸肉,但不知什么缘由,我很少再动筷子了。
  2001年,我考上省城的大学,母亲也分到了职工安置房。那年寒假回家过年,母亲特意操持了满满一大桌酒菜。
  我笑着问她:“两个人怎么吃得完?”
  母亲高声说:“剩再多我也愿意。今年你考上大学,咱家又住进新房,必须好好庆祝。”
  桌上仍然有粉蒸肉,我忽然就想起了1988年的那个除夕,便开玩笑和母亲说:“妈,你记不记得我小时候有次过年,我偷吃了半碗粉蒸肉,你把我打了一顿?”
  母亲的视线在杯盘间来回移动,笑容却如同落潮一般逐渐退去:“咋不记得……你得体谅你妈当时的处境……”
  接着,母亲讲了那天我不知道的事。那时,我们的生活非常窘迫,厂里的工资常常不够娘俩的开销。眼见着到了年关,母亲还是凑不齐置办年货的钱,只好在除夕那天早上跟厂里的同事借。
  母亲央求许久,一个电工终于从家里拿出一块肉来,说:“只能帮这些了。”
  母亲拿了肉回来,拌了红薯和米粉蒸了一碗蒸肉,算是那天晚上的年夜饭。忙完这些,她再出门办事,迎面碰上了电工的媳妇。她辱骂我母亲,非要她把那块肉还回来。母亲和她大吵了一场,回来就端走我吃过的那碗肉要还给她。
  后来,还是工友们劝住了争吵的双方,我和母亲才得以吃到那半碗粉蒸肉,度过那个除夕,迎接新年。
  母亲讲完,眼泪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过了好一会儿,母亲才问我:“你还记得呀?”
  我赶忙说:“不是,只不过刚刚想起来,随口问一句。”
  母亲又问:“那你后来咋不爱吃粉蒸肉了?”
  我沉默了半天才说:“太肥了,吃不动。”

6


  又过了十多年,母亲早已退休,我也参加工作好几年,因为经年疲于奔命,很久都没能好好团聚。直到2014年,我在省城付了首付买了房,才把母亲接到新房子里过了个年。
  母亲真的老了,她从前暴躁的脾气和高亢的声音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跟我讲话时语速缓慢,声音也谨慎轻柔起来,连看我的眼神,也常常带着一种迟钝的幸福。
  那顿年夜饭由我亲自操持,我想给母亲做些新鲜的,于是除夕一早,我就去超市买了一堆海鲜,忙活了一下午做了一桌菜。母亲笑眯眯地望着精致的杯盘,看着那些大闸蟹、白灼虾、多宝鱼、花蛤和扇贝……就让我教她吃这些东西。
  吃了几口,她淡淡地说:“过年还是要吃肉啊。”
  此时的我,已经很少吃肉了。但思绪忽然就回到1988年的除夕,我知道,那碗粉蒸肉飘溢的糯香味,将永远萦绕在我们母子之间。
  (余 照摘自网易人间工作室,黄思思图)
其他文献
有一位名叫阿爾玛·柯冈的英国流行歌手,演唱时间是在一九六○年前后,已是相当久远的事了。时间过得真快。倒不是说因此之故,但每次想起这个人的名字,脑海里就不由得浮现出“朝为红颜,夕为白骨”这句话。  意思是说,早上还是红光满面的年轻人,而到了傍晚就完全沦为白骨。故人之生死,难以预测。  绕弯子了,说回阿尔玛·柯冈。此人唱的《袖珍晶体管收音机》这首歌,在日本也走红了。歌词是这样的:“他每次都来和我相会,
期刊
第一次注意到东京的桥,是因为东野圭吾的两个故事。  一个是《祈祷落幕时》。故事里那一对父女因为二十多年前的命案,始终无法光明正大地相见。他们保持联系的方式,成为侦破案件的关键。而父亲的年历上则工工整整地写着东京各处的桥:“一月,柳桥;二月,浅草桥;三月,左卫门桥;四月,常盘桥;五月,一石桥;六月,西河岸桥;七月,日本桥;八月,江户桥;九月,铠桥;十月,茅场桥;十一月,凑桥;十二月,丰海桥。”一开始
期刊
那年天下不太平,所以当少年的爹娘劝他读书的时候,少年总是翻个白眼,举着拳头说:“现在这世道啊,得一刀一剑杀出路来,靠读书,不行。”  少年从小就叛逆、调皮,不读书也就算了,还不参加贵族们的聚会,天天散漫不羁,穿一身落拓的青衣,就去行侠仗义。  当然,行侠仗义也是需要钱的,这世上有许多困难,最难的就是没钱。  少年的目标是成为当世大侠,哪在乎这点钱,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半点儿书都没读,硬是闯出偌大的
期刊
即便在有航線的空域,即便有仪器的帮助和无线电的指引,夜航依旧是一种孤独的工作。而飞越牢不可破的黑暗,没有冰冷的耳机陪伴,也不知道前方是否会出现灯光、生命迹象或标志清晰的机场,这就不仅仅是孤独了。有时那种感觉如此不真实,相信别人的存在反而成了毫无理性的想象。山丘、树林、岩石,还有平原都在黑暗中合为一体,这黑暗无穷无尽。地球不再是你生活的星球,而是一颗遥远的星星,只不过星星会发光。飞机就是你的星球,你
期刊
可怜的柳树发现,为利于葡萄和附近树木的生长,人们总是修剪损伤它,令它无法享受幼嫩枝条自由生长的快乐,无法长至自己所盼望的高度——直指天空。于是它集中精神,敞开想象的大门,沉思良久,想从植物界寻求一个无须柳枝缠绑的盟友。丰富的想象驰骋了一段时间后,它猛然想到葫芦。柳树极其欢喜地摇摆起所有的枝条,认为自己找到了称心的同伴,因为葫芦善于自行攀附,无须人缠绑。打定主意后,柳树伸直枝条,指向天空,等待友好的
期刊
我目睹过无数人受苦受难,自己也没少受苦难。当我还在学医的時候,我在圣托马斯医院的病房里见过病痛对各类病人的影响。大战中,我也有过相同的经历,而且我还见过心灵上的折磨对人的影响。我从没见过痛苦能加强人的品性修养。“痛苦能使人完美、使人高尚”,这纯属杜撰。  痛苦对人的第一个影响是使他变得狭隘。他们变得以自己为中心,他们的身体、他们的周围环境,在他们眼中都变得无比重要,在外人眼里这不可理解。他们变得暴
期刊
书海泛舟  2019年8月21日,《读者》迎来一位特别的读者,成就了一次难忘的际会。又到榴实照眼之时,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读者出版集团,已近一载。  总书记在读者杂志社讲:“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一年来,“读者人”践行总书记的嘱托,笃定地为大众挽留心香,点亮心灯,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推进全民阅读。  苏格拉底有言,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度过。如果说有什
期刊
做创造性工作的人,最头疼的就是,盯着电脑屏幕,没有灵感,抠着手指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那怎么办呢?  作家贾行家说,他的办法是,得想明白明天第一行字该写什么,才能停下今天的工作。这样就能确保明天一开始就能迅速投入工作。  一开始就进入投入的状态,想法也就源源不断地来了。  作家海明威也是一样。  海明威把一个句子写到一半就停下来,明天再开始的时候,面对一个残缺的句子,马上就有补全它的冲动,继续写下
期刊
一位阔太太抱住一个流浪汉。事发突然,绝非预先安排。他走到她面前,问她要点儿钱买咖啡。她住的社区没有流浪者,所以他找上她完全是偶然。他也不是你以为的那种常见的流浪汉。虽然只擁有一辆超市购物车,而且露宿街头,但他外表整洁,还刮了胡子。阔太太的钱包里一枚硬币都没有,只有一百美元纸币。如果能找到一张十美元甚至二十美元的纸币,她会毫不犹豫地递给他,但一百美元对她来说似乎多了,也许他接受起来也会有点儿窘迫。 
期刊
我的內在生命于是更响亮地重新吼起来,  宛如登上更辽阔的河岸。  万物于我愈益亲近,  图像愈益鲜明。  我感到自己更加属意未名境界。  我凭感官鸟攀,  从橡树飞上多风的云间,  我觉得如足踏鱼背  没入池波倒映的青天。  (林 一摘自译林出版社《里尔克抒情诗选》一书)〔美〕米尔顿·艾弗里 水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