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所居住的绵竹市汉旺镇是“5·12”汶川重灾区,曾遭受到毁灭性破坏。如今的汉旺新城是平坦的柏油路,交叉的河流,休闲的小道,湖面的廊桥,错落有致的花草、树木,统一规划建设的居住小区,就像是一座公园里的城镇。特别是三、四月份春暖花开的季节,桃树、李树在弯曲的沟渠河边、在田野中、在白墙青瓦房屋的小区相间隔的绿化带上,绽开粉红色或白的花朵的美景,每次都让我感觉像儿时童话片中的仙境一样。早、晚,窗外白鹭在空旷的草地上安详的觅食、嬉戏、翩翩起舞、飞翔、盘旋……
居民都居住在统一修建的各个小区之中,房屋建筑充分考虑防震抗震因素,每栋楼房只有三层或四层并且单元独立,小区道路、活动场所、停车场、绿化等功能齐全。虽然大家在这样的小区新城中居住生活了两年多时间了,但人们在闲暇的时光里谈论,仍不时感慨:不是“5·12”汶川地震,我们许多人住不上这样好的房子、生活在这样好的环境。汉旺新城镇只是整个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重建上百个新城镇的一个,我有机会看到地震新建的北川、汶川、映秀等县城乡镇,都是比地震以前更加美丽、宜居。
汶川大地震仅四川省受灾面积达10万平方千米,受灾人口逾千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但经过三年左右的灾后重建,胜利完成了灾后的重建任务。这样伟大的成就,是许多人想都不敢想象的结果。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较大范围遭受毁灭性的灾害时,对灾后的救助安置和用三年左右的重建时间取得像汶川大地震后这样的成就。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涉灾范围大、受灾群体多、受灾损失大的情况下,救灾和灾后安置得到人民群众普遍满意的效果,是源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在大灾面前永不屈服、团结一心、奋勇拼搏的中国精神;是源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使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中国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
面对灾难,中华儿女团结一心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关心灾区、牵挂灾区的同胞,全国上下迅速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磅礴力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车车救灾物资迅速从全国各地及时运往灾区,解放军和各类专业救援队伍以及无数的志愿者奔赴灾区抗震救灾,帮助安抚遇难者家属等。许多受伤群众都及时转送到全国各地医院救治,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和当地人民群众的慰问、关爱,他们都深切地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在整个救灾的抢救和安置阶段,先后有20多万的志愿者、400多支专业救援队伍、9万多名医务工作者和10万余名解放军官兵活跃在抗震救灾最前线。成千上万的无偿献血者、社会各界捐款600多亿元。无论是志愿者人数,还是志愿献血人数和自愿捐款捐物人数都创造了世界抗击自然灾害的历史之最,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凝聚力和向心力。
用改革创新的思想,对灾区进行恢复重建
在安置好受灾群众的基础上,为更好地表达和体现全国人民救助灾区的热情和力量,国家统一部署了全国19各省市承担对四川灾区的对口支援建设任务,利用一省一城对接进行建设。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援建者,他们的援建不只是在受灾地上简单地恢复以前的模样,而是怀着一颗自己和所代表的省、市人民希望为灾区人民建设更加美好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与当地人民一起进行重建的。建设者们智慧设计、辛勤劳动,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在灾区创造出一幅比受灾前更加美丽的画卷,使灾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许多地方成为外地人羡慕的美丽景点。有的援建省、市还根据灾区的条件、积极引行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如江苏省扬州市援建者针对绵竹市九龙乡山区高山和平坝结合较好的条件,引进了滑翔伞项目,吸引了大量当地和外地中、青年旅游者驾驶滑翔伞,体验天空中自由飞翔、充满刺激的乐趣。为当地乡村旅游打造了一张很有特色的名片,为带动当地乡村旅游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
使中国精神更好地发扬光大
当“5·12”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成立全国抗震救灾指挥部,安排组织全国力量进行救灾抢险,布置恢复重建。既充分代表和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同时也使全国人民的抗震救灾的力量得到协调整合、高效运作。救灾工作在全国上下一心,有序、高效的组织中运行,受灾群众得到迅速拯救和安置。时隔三月,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按时在北京举行,中华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怕困难、团结一心、勇攀高峰的不屈精神。随着恢复重建的胜利,又向世界展现的人间的“奇迹”。使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得到弘扬和升华。
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使灾区群众更加深切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关爱,增强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增强了作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也向世人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人民空前高涨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团结一心、改革创新、努力拼搏精神,昭示了中国精神伟大力量。
(责任编辑:陈海峰)
居民都居住在统一修建的各个小区之中,房屋建筑充分考虑防震抗震因素,每栋楼房只有三层或四层并且单元独立,小区道路、活动场所、停车场、绿化等功能齐全。虽然大家在这样的小区新城中居住生活了两年多时间了,但人们在闲暇的时光里谈论,仍不时感慨:不是“5·12”汶川地震,我们许多人住不上这样好的房子、生活在这样好的环境。汉旺新城镇只是整个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重建上百个新城镇的一个,我有机会看到地震新建的北川、汶川、映秀等县城乡镇,都是比地震以前更加美丽、宜居。
汶川大地震仅四川省受灾面积达10万平方千米,受灾人口逾千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但经过三年左右的灾后重建,胜利完成了灾后的重建任务。这样伟大的成就,是许多人想都不敢想象的结果。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较大范围遭受毁灭性的灾害时,对灾后的救助安置和用三年左右的重建时间取得像汶川大地震后这样的成就。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涉灾范围大、受灾群体多、受灾损失大的情况下,救灾和灾后安置得到人民群众普遍满意的效果,是源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在大灾面前永不屈服、团结一心、奋勇拼搏的中国精神;是源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使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中国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
面对灾难,中华儿女团结一心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关心灾区、牵挂灾区的同胞,全国上下迅速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磅礴力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车车救灾物资迅速从全国各地及时运往灾区,解放军和各类专业救援队伍以及无数的志愿者奔赴灾区抗震救灾,帮助安抚遇难者家属等。许多受伤群众都及时转送到全国各地医院救治,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和当地人民群众的慰问、关爱,他们都深切地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在整个救灾的抢救和安置阶段,先后有20多万的志愿者、400多支专业救援队伍、9万多名医务工作者和10万余名解放军官兵活跃在抗震救灾最前线。成千上万的无偿献血者、社会各界捐款600多亿元。无论是志愿者人数,还是志愿献血人数和自愿捐款捐物人数都创造了世界抗击自然灾害的历史之最,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凝聚力和向心力。
用改革创新的思想,对灾区进行恢复重建
在安置好受灾群众的基础上,为更好地表达和体现全国人民救助灾区的热情和力量,国家统一部署了全国19各省市承担对四川灾区的对口支援建设任务,利用一省一城对接进行建设。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援建者,他们的援建不只是在受灾地上简单地恢复以前的模样,而是怀着一颗自己和所代表的省、市人民希望为灾区人民建设更加美好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与当地人民一起进行重建的。建设者们智慧设计、辛勤劳动,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在灾区创造出一幅比受灾前更加美丽的画卷,使灾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许多地方成为外地人羡慕的美丽景点。有的援建省、市还根据灾区的条件、积极引行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如江苏省扬州市援建者针对绵竹市九龙乡山区高山和平坝结合较好的条件,引进了滑翔伞项目,吸引了大量当地和外地中、青年旅游者驾驶滑翔伞,体验天空中自由飞翔、充满刺激的乐趣。为当地乡村旅游打造了一张很有特色的名片,为带动当地乡村旅游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
使中国精神更好地发扬光大
当“5·12”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成立全国抗震救灾指挥部,安排组织全国力量进行救灾抢险,布置恢复重建。既充分代表和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同时也使全国人民的抗震救灾的力量得到协调整合、高效运作。救灾工作在全国上下一心,有序、高效的组织中运行,受灾群众得到迅速拯救和安置。时隔三月,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按时在北京举行,中华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怕困难、团结一心、勇攀高峰的不屈精神。随着恢复重建的胜利,又向世界展现的人间的“奇迹”。使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得到弘扬和升华。
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使灾区群众更加深切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关爱,增强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增强了作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也向世人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人民空前高涨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团结一心、改革创新、努力拼搏精神,昭示了中国精神伟大力量。
(责任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