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感教育,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显得那样的可贵、遥不可及。人类的美育思想,早在古代就已经产生了,也可以这么说,美的文明史诞生的那一天,它也就应运而生了,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谓的美感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美有关的教育。美感教育的目的不仅包含引导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分数至上的功利主义教学面前,它又显得那么苍白。在近代中国,蔡元培是推行美感教育的主要发起人,他在民初出任教育总长后,对封建教育主义的教育思想和制度进行了批判,并明确提出把新教育方针归纳为德、智、体、美四个方面,他把美育列入新教育方针,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因此,美学教育的重视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美寓于一切事物之中。语文是情感因素十分突出的学科。语文教学素来与美育教育密切相连。老师不应该空洞说教,而应该通过艺术作品美的形象和借助大自然、社会提供的一切艺术因素,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自然社会生活与的美的感受力。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对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活跃思想,发展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积极作用。新课标下,这种美感教育更是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这就足以说明美感教育的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文学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语文教师教学细节中所构成的美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第一条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而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又离不开美感教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文艺对话录》中说:“让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丽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吸取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从而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
1.发现美 新课标下的语文选材很注重文章内容的情感因素的选择。如果教师能从“情”字出发,发掘教材中的动情处,把学生引入情景中去体会情节,明白情理。开拓情怀,陶冶情操,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文产生深厚的情趣,认真钻研。
人们总是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追求美的事物,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这时期的心理对“美”更是有一种强烈的渴求。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之作,这些作品可谓文质兼美,这些文章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意境的美感因素数不胜数。我们读李白的诗,会被他诗中所透出的浪漫奇伟想象、飘逸雄放美所折服,读苏轼的诗词,会为他的乐观豁达,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所感动,读曹雪芹的《红楼梦》会被贾宝玉的不幸遭遇而潸然泪下……这些蕴涵在作品的情感因素,都需要我们教师首先去发现,而后引导学生畅游在这美的世界中,这不仅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更对他们的审美观,社会观,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语文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极力挖掘课文中所蕴涵的各种美的因素,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基础。
2.传递美 美国学者。N·维纳说过:“有效地生活就是拥有足够的信息来生活。”语文学科,不管是课文描写的内容还是语言的组成,不管是描写的手法还是修辞的运用,无不具有形象美和思想美。教师挖掘出了课文中的美,就要把教材中的美展现在学生眼前,把这一切美的情感,美的因素,美的种子散播在学生的心田。语文中的美感教育,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它是这样的一种过程,教师在发现了课文之美并经过自己的加工处理之后,以最佳的途徑将这种审美结果传导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发现并受这种美的熏陶,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課内外结合,让学生发现生活美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语文教育的实践性,强调语文要生活化。对于语文和生活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我想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解释:“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这一句话深刻的揭示了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死记硬背的的灌输方式,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强调学生应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泉,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充满美,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校园生活作深层次的思考,努力挖掘表现校园生活的团结美、严肃美、追求美、活力美,从而揭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一含有哲理美的格言: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社会,使他们明白眼之所及,脑之所悟,耳之所听,心只所思,所经历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五分钟的形式,让学生谈谈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时事案件,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从中去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树立美好的远大理想,这比空洞说教效果更加显著。
生活中的语文俯拾皆是,教师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的去发现。一首经典的老歌、天边五彩缤纷的彩云、大气磅礴的现代建筑能成为我们欣赏的对象,都可以发现美,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看待。因此,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走向生活,发现生活美,从而健全学生的高尚人格,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王爱香《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石油教育Sum.100 N0.9 2000
[2][4][5]李景阳《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3][8]王志茜《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l8卷第一期。
[6]蒋冰海《美育导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6页
[7]北京市一0一中学编著;《课堂美育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3月第21·页
[9]刘桂英肖贵祖《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大庆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专题研究
美寓于一切事物之中。语文是情感因素十分突出的学科。语文教学素来与美育教育密切相连。老师不应该空洞说教,而应该通过艺术作品美的形象和借助大自然、社会提供的一切艺术因素,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自然社会生活与的美的感受力。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对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活跃思想,发展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积极作用。新课标下,这种美感教育更是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这就足以说明美感教育的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文学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语文教师教学细节中所构成的美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第一条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而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又离不开美感教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文艺对话录》中说:“让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丽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吸取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从而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
1.发现美 新课标下的语文选材很注重文章内容的情感因素的选择。如果教师能从“情”字出发,发掘教材中的动情处,把学生引入情景中去体会情节,明白情理。开拓情怀,陶冶情操,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文产生深厚的情趣,认真钻研。
人们总是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追求美的事物,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这时期的心理对“美”更是有一种强烈的渴求。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之作,这些作品可谓文质兼美,这些文章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意境的美感因素数不胜数。我们读李白的诗,会被他诗中所透出的浪漫奇伟想象、飘逸雄放美所折服,读苏轼的诗词,会为他的乐观豁达,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所感动,读曹雪芹的《红楼梦》会被贾宝玉的不幸遭遇而潸然泪下……这些蕴涵在作品的情感因素,都需要我们教师首先去发现,而后引导学生畅游在这美的世界中,这不仅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更对他们的审美观,社会观,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语文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极力挖掘课文中所蕴涵的各种美的因素,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基础。
2.传递美 美国学者。N·维纳说过:“有效地生活就是拥有足够的信息来生活。”语文学科,不管是课文描写的内容还是语言的组成,不管是描写的手法还是修辞的运用,无不具有形象美和思想美。教师挖掘出了课文中的美,就要把教材中的美展现在学生眼前,把这一切美的情感,美的因素,美的种子散播在学生的心田。语文中的美感教育,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它是这样的一种过程,教师在发现了课文之美并经过自己的加工处理之后,以最佳的途徑将这种审美结果传导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发现并受这种美的熏陶,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課内外结合,让学生发现生活美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语文教育的实践性,强调语文要生活化。对于语文和生活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我想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解释:“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这一句话深刻的揭示了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死记硬背的的灌输方式,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强调学生应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泉,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充满美,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校园生活作深层次的思考,努力挖掘表现校园生活的团结美、严肃美、追求美、活力美,从而揭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一含有哲理美的格言: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社会,使他们明白眼之所及,脑之所悟,耳之所听,心只所思,所经历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五分钟的形式,让学生谈谈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时事案件,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从中去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树立美好的远大理想,这比空洞说教效果更加显著。
生活中的语文俯拾皆是,教师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的去发现。一首经典的老歌、天边五彩缤纷的彩云、大气磅礴的现代建筑能成为我们欣赏的对象,都可以发现美,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看待。因此,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走向生活,发现生活美,从而健全学生的高尚人格,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王爱香《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石油教育Sum.100 N0.9 2000
[2][4][5]李景阳《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3][8]王志茜《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l8卷第一期。
[6]蒋冰海《美育导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6页
[7]北京市一0一中学编著;《课堂美育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3月第21·页
[9]刘桂英肖贵祖《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大庆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