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我最欣赏的话,关键是,要‘乐在为中’。”
球场上,一名少年朝球的落点后方跑过去,手中挥动的网球拍划出一道短弧线,球被击打变向,飞回网的那一边。离他不远的场边,一位清瘦的老人见状从身前一堆纸牌里选出一块,举起来。少年停下动作,认真地看写在纸牌上的短句,然后点点头,又继续发球。
这对师徒,学生是一名聋哑少年,教练是一位八十岁的老爷子。
多年来,教练的学生每年至少新增五十人,有叫他爷爷的六岁孩童,也有六七十岁的老人。
他说:“打网球,健身、休憩、娱乐、交友,一举多得。”
他就是罗惠昌。
“老体育”罗惠昌
今年八十岁的罗惠昌,与体育结缘已经超过六十年。
1950年,位于成都的四川体育专科学校来了几位不速之客。他们是解放军十八军参谋长陈明义和随行人员,此行的任务是来挑选运动员,为即将举行的西南军区第一届运动会作准备。 “那时的十八军,”罗惠昌说,“是边打仗,边打球。”
当时,按中央军委命令,十八军的先遣部队已向西藏方向进发,后方机关按照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的指示,组队参加西南军区第一届运动会。
罗惠昌被选为十八军男子排球队的队员,成为一名“体育兵”。在西南军区第一届运动会上,他所在的十八军男排拿了冠军。
贺龙司令员是一位非常重视体育的高级将领。早在担任八路军120师师长期间,120师就组建过一支名为“战斗”的男子篮球队。西南军区第一届运动会后,他提出组建军区“战斗”球队。罗惠昌因此调往军区所在地重庆,成为“战斗”男排的运动员。
1955年,西南军区撤销,“战斗”男排、女篮等运动队随之撤销。贵州省军区闻讯前往重庆,希望从这批专业运动员中要走一部分,组建省军区“长江”体工队。稍后,罗惠昌和一部分队友奉命离川入黔。到贵阳几个月后,这批来自西南军区的运动员,全部转业到贵州省体委,组建专业的运动队和体工大队。
1956年,罗惠昌担任贵州省体工大队副大队长,这一干就是十多年。回顾这段工作,罗惠昌颇感欣慰,因为贵州第一位世乒赛冠军王家声、第一位破全国田径纪录者陈正绣,都是当时省体工大队招收的队员。
文革结束后,罗惠昌担任贵州省体委办公室副主任,直至退休。这个闲不住的人没料到,时代的发展为他的晚年开启了另一道门,使他走进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病人罗惠昌
如今的罗惠昌,年已八十,但面容神情像只有六十来岁的人,举手投足,动作干练;谈笑风生,感染力强。看着他,实在很难把他和30年的重病号罗惠昌联系在一起。
担任省体工大队副队长期间,因为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罗惠昌患上了严重的胃病。第一次胃出血,他没有在意;十年后,第二次胃出血,他还是没有太在意;可又过了十年,也就是1976年的秋天,当罗惠昌第三次胃出血的时候,他被抬上了手术台。“当时病情来势凶猛,是几个人在木板车上铺上稻草,盖上棉被,把我送到医院的。”罗惠昌说。
经诊断,他患的是大脑皮层紊乱引起的神经性胃出血。
做胃切除手术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罗惠昌发现自己的神志很清晰,还听到两个医生不知什么原因吵了起来。“我当时头脑很清晰,就对着仍然没有休战的医生说:‘你们把我的肚子缝好以后再吵吧!”’当时的情景,罗惠昌至今想来还忍不住笑。
但出院后他很长时间笑不起来,因为身体状况明显大不如前。“睡眠不好,又不能吃东西。伤口愈合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天只靠流食补充体力,而且吃完必须马上躺到床上去,否则就像拉肚子一样排泄掉。非常难受!天气不好的时候,那是根本出不了门。”
好在坚强乐观的罗惠昌挺了过来,他开始尝试着用适合自己的方式锻炼,增强体质。
情迷网球的罗惠昌
出于康复的需要,罗惠昌选择打网球作为增强自己体质的锻炼方式。他认为打网球的运动烈度小于篮球、羽毛球,更重要的是,三十多年前他就曾是个经常打网球的人。
每当有人向他问起网球在贵州的发展情况时,他总是说:“贵州的网球,不是从娃娃抓起的,而是从老年抓起的。”而他,正是这一历程的见证人之一。
作为专业竞技的贵州网球队伍,始建于1959年。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贵州女子网球队获得了第8名的好成绩。文革期间,网球队被撤销。
其实,早在到贵州不久、网球队组建之前,罗惠昌就打上了网球。
“五十年代中期,当时的贵州省委书记周林喜欢打网球,经常带信到省体委来邀请我们去打,直到后来这作为周林追求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被批判为止。”罗惠昌说,“除了他,还有一些在年轻时就学会打网球的干部,那时候经常和我们打。”
1971年,从湖南调任贵州的省委副书记苏钢是一个网球爱好者。在他的倡议下,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几名副书记、副省长和四五名厅长也参与进来,打起了网球。
“八十年代初期,苏钢倡议成立贵州的老年网球队,队伍成立了,我是队员之一;后来他又倡议成立省网球协会。”罗惠昌说,这以后,在全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网球逐渐被推广、扩散开。
苏钢倡议成立的这支老年网球队,先后参加了在成都、太原、天津举办的全国老年网球比赛。1987年,罗惠昌第一次作为队员参赛,他记得,贵州队在全国三十多个参赛队中的团体成绩是第13名。
退休后的罗惠昌,坚持二十年,以网球健身、休憩、娱乐、交友,技艺的娴熟和对网球推广的热心,使他成为越来越多网球爱好者熟悉的朋友。
“乐在为中"的罗惠昌
“网球的运动寿命特别长,男女老少皆宜。”
“生命在于适当运动,运动贵在坚持不懈。”
“网球可以打得非常柔和,是一种智慧和力量结合的运动,打网球一定要有智慧。”……
罗惠昌教网球,很强调激发初学者的兴趣。他说的都不是运动健身的大道理,而是结合自身体会的一家之言,可谓循循善诱。
因为只收取基本的器材消耗费和租场地的费用,罗惠昌可以说是义务教学。他把自己的这种教学生涯视为“打球、健身、休憩、娱乐、交友”同时具备的收获。走在街上,好多人都会冲罗惠昌笑,并礼貌的上前喊一声“罗老师。”这才是罗惠昌最大的骄傲。
一些重视群众新体育活动的单位听到他的口碑后,纷纷请他去授课,贵阳市气象局、省人防办、贵州铝厂……,每每遇到这种情况,罗惠昌都欣然前往。最近,贵阳市气象局正在办公大院内赶修第二块网球场地,罗惠昌一提起这事就特别高兴:“他们是真的爱上网球了。”
截至目前,罗惠昌教过的最小的学生是一名六岁儿童,最年长的是小他十岁的退休老人,最特别的学生是一名聋哑少年。这名少年的父母带着孩子慕名而来,他收下了。
教他时,动作要领只用手势比划是不够的,罗惠昌就做了很多块纸牌,用大字写上动作要领。在必须提醒时,他在场边双手高举纸牌,少年看懂后,纠正。现在,这名少年在场上的身姿已经能吸引许多人羡慕的目光了。
许多与体育有关的社会活动,罗惠昌都积极参与,他至今还是贵阳市体育总会顾问、贵州智诚足球俱乐部总顾问。贵州省网球协会的内部刊物《贵州网球》,现在依然由他一个人负责,无论采访、写稿还是印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还是贵州最老的“一线记者”。
除了打网球,罗惠昌还喜欢养花养鱼。前年底,他开始练习书法。“我觉得打网球和书法是互通的,你看那一撇一捺和打网球的手法多像。”一边说,罗惠昌一边给我们比划,“一样的优美流畅,讲究力度。”
1992年至2004年,罗惠昌担任贵州省体委机关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由于工作出色,他获得了省级表彰。这期间,他的支部在省体委退休干部中,发展了5名60岁以上的党员,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这些多年夙愿在退休后得以实现的新党员们认为,对他们反映的问题,党支书罗惠昌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老罗敢讲,也会讲。”罗惠昌认为,这个党支部的工作做得好,并没有太多的诀窍。他说:“我把握的原则是,老同志们的事,只要向我提出的,我一定向省体委领导反映;我自己的事,我不给组织上添任何麻烦。”
罗惠昌有很多的荣誉证书、徽章,他最看重的是1985年获得的“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章”和1991年获得的“全国体育工作贡献章”,因为,这是对他的付出最恰当的褒奖。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我最欣赏的话,关键是,要‘乐在为中’。”罗惠昌说。
球场上,一名少年朝球的落点后方跑过去,手中挥动的网球拍划出一道短弧线,球被击打变向,飞回网的那一边。离他不远的场边,一位清瘦的老人见状从身前一堆纸牌里选出一块,举起来。少年停下动作,认真地看写在纸牌上的短句,然后点点头,又继续发球。
这对师徒,学生是一名聋哑少年,教练是一位八十岁的老爷子。
多年来,教练的学生每年至少新增五十人,有叫他爷爷的六岁孩童,也有六七十岁的老人。
他说:“打网球,健身、休憩、娱乐、交友,一举多得。”
他就是罗惠昌。
“老体育”罗惠昌
今年八十岁的罗惠昌,与体育结缘已经超过六十年。
1950年,位于成都的四川体育专科学校来了几位不速之客。他们是解放军十八军参谋长陈明义和随行人员,此行的任务是来挑选运动员,为即将举行的西南军区第一届运动会作准备。 “那时的十八军,”罗惠昌说,“是边打仗,边打球。”
当时,按中央军委命令,十八军的先遣部队已向西藏方向进发,后方机关按照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的指示,组队参加西南军区第一届运动会。
罗惠昌被选为十八军男子排球队的队员,成为一名“体育兵”。在西南军区第一届运动会上,他所在的十八军男排拿了冠军。
贺龙司令员是一位非常重视体育的高级将领。早在担任八路军120师师长期间,120师就组建过一支名为“战斗”的男子篮球队。西南军区第一届运动会后,他提出组建军区“战斗”球队。罗惠昌因此调往军区所在地重庆,成为“战斗”男排的运动员。
1955年,西南军区撤销,“战斗”男排、女篮等运动队随之撤销。贵州省军区闻讯前往重庆,希望从这批专业运动员中要走一部分,组建省军区“长江”体工队。稍后,罗惠昌和一部分队友奉命离川入黔。到贵阳几个月后,这批来自西南军区的运动员,全部转业到贵州省体委,组建专业的运动队和体工大队。
1956年,罗惠昌担任贵州省体工大队副大队长,这一干就是十多年。回顾这段工作,罗惠昌颇感欣慰,因为贵州第一位世乒赛冠军王家声、第一位破全国田径纪录者陈正绣,都是当时省体工大队招收的队员。
文革结束后,罗惠昌担任贵州省体委办公室副主任,直至退休。这个闲不住的人没料到,时代的发展为他的晚年开启了另一道门,使他走进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病人罗惠昌
如今的罗惠昌,年已八十,但面容神情像只有六十来岁的人,举手投足,动作干练;谈笑风生,感染力强。看着他,实在很难把他和30年的重病号罗惠昌联系在一起。
担任省体工大队副队长期间,因为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罗惠昌患上了严重的胃病。第一次胃出血,他没有在意;十年后,第二次胃出血,他还是没有太在意;可又过了十年,也就是1976年的秋天,当罗惠昌第三次胃出血的时候,他被抬上了手术台。“当时病情来势凶猛,是几个人在木板车上铺上稻草,盖上棉被,把我送到医院的。”罗惠昌说。
经诊断,他患的是大脑皮层紊乱引起的神经性胃出血。
做胃切除手术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罗惠昌发现自己的神志很清晰,还听到两个医生不知什么原因吵了起来。“我当时头脑很清晰,就对着仍然没有休战的医生说:‘你们把我的肚子缝好以后再吵吧!”’当时的情景,罗惠昌至今想来还忍不住笑。
但出院后他很长时间笑不起来,因为身体状况明显大不如前。“睡眠不好,又不能吃东西。伤口愈合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天只靠流食补充体力,而且吃完必须马上躺到床上去,否则就像拉肚子一样排泄掉。非常难受!天气不好的时候,那是根本出不了门。”
好在坚强乐观的罗惠昌挺了过来,他开始尝试着用适合自己的方式锻炼,增强体质。
情迷网球的罗惠昌
出于康复的需要,罗惠昌选择打网球作为增强自己体质的锻炼方式。他认为打网球的运动烈度小于篮球、羽毛球,更重要的是,三十多年前他就曾是个经常打网球的人。
每当有人向他问起网球在贵州的发展情况时,他总是说:“贵州的网球,不是从娃娃抓起的,而是从老年抓起的。”而他,正是这一历程的见证人之一。
作为专业竞技的贵州网球队伍,始建于1959年。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贵州女子网球队获得了第8名的好成绩。文革期间,网球队被撤销。
其实,早在到贵州不久、网球队组建之前,罗惠昌就打上了网球。
“五十年代中期,当时的贵州省委书记周林喜欢打网球,经常带信到省体委来邀请我们去打,直到后来这作为周林追求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被批判为止。”罗惠昌说,“除了他,还有一些在年轻时就学会打网球的干部,那时候经常和我们打。”
1971年,从湖南调任贵州的省委副书记苏钢是一个网球爱好者。在他的倡议下,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几名副书记、副省长和四五名厅长也参与进来,打起了网球。
“八十年代初期,苏钢倡议成立贵州的老年网球队,队伍成立了,我是队员之一;后来他又倡议成立省网球协会。”罗惠昌说,这以后,在全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网球逐渐被推广、扩散开。
苏钢倡议成立的这支老年网球队,先后参加了在成都、太原、天津举办的全国老年网球比赛。1987年,罗惠昌第一次作为队员参赛,他记得,贵州队在全国三十多个参赛队中的团体成绩是第13名。
退休后的罗惠昌,坚持二十年,以网球健身、休憩、娱乐、交友,技艺的娴熟和对网球推广的热心,使他成为越来越多网球爱好者熟悉的朋友。
“乐在为中"的罗惠昌
“网球的运动寿命特别长,男女老少皆宜。”
“生命在于适当运动,运动贵在坚持不懈。”
“网球可以打得非常柔和,是一种智慧和力量结合的运动,打网球一定要有智慧。”……
罗惠昌教网球,很强调激发初学者的兴趣。他说的都不是运动健身的大道理,而是结合自身体会的一家之言,可谓循循善诱。
因为只收取基本的器材消耗费和租场地的费用,罗惠昌可以说是义务教学。他把自己的这种教学生涯视为“打球、健身、休憩、娱乐、交友”同时具备的收获。走在街上,好多人都会冲罗惠昌笑,并礼貌的上前喊一声“罗老师。”这才是罗惠昌最大的骄傲。
一些重视群众新体育活动的单位听到他的口碑后,纷纷请他去授课,贵阳市气象局、省人防办、贵州铝厂……,每每遇到这种情况,罗惠昌都欣然前往。最近,贵阳市气象局正在办公大院内赶修第二块网球场地,罗惠昌一提起这事就特别高兴:“他们是真的爱上网球了。”
截至目前,罗惠昌教过的最小的学生是一名六岁儿童,最年长的是小他十岁的退休老人,最特别的学生是一名聋哑少年。这名少年的父母带着孩子慕名而来,他收下了。
教他时,动作要领只用手势比划是不够的,罗惠昌就做了很多块纸牌,用大字写上动作要领。在必须提醒时,他在场边双手高举纸牌,少年看懂后,纠正。现在,这名少年在场上的身姿已经能吸引许多人羡慕的目光了。
许多与体育有关的社会活动,罗惠昌都积极参与,他至今还是贵阳市体育总会顾问、贵州智诚足球俱乐部总顾问。贵州省网球协会的内部刊物《贵州网球》,现在依然由他一个人负责,无论采访、写稿还是印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还是贵州最老的“一线记者”。
除了打网球,罗惠昌还喜欢养花养鱼。前年底,他开始练习书法。“我觉得打网球和书法是互通的,你看那一撇一捺和打网球的手法多像。”一边说,罗惠昌一边给我们比划,“一样的优美流畅,讲究力度。”
1992年至2004年,罗惠昌担任贵州省体委机关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由于工作出色,他获得了省级表彰。这期间,他的支部在省体委退休干部中,发展了5名60岁以上的党员,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这些多年夙愿在退休后得以实现的新党员们认为,对他们反映的问题,党支书罗惠昌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老罗敢讲,也会讲。”罗惠昌认为,这个党支部的工作做得好,并没有太多的诀窍。他说:“我把握的原则是,老同志们的事,只要向我提出的,我一定向省体委领导反映;我自己的事,我不给组织上添任何麻烦。”
罗惠昌有很多的荣誉证书、徽章,他最看重的是1985年获得的“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章”和1991年获得的“全国体育工作贡献章”,因为,这是对他的付出最恰当的褒奖。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我最欣赏的话,关键是,要‘乐在为中’。”罗惠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