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重方言地区高校双言现象分析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b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内蒙古西部地方院校——河套学院为例分析多民族、重方言地区高校双言现象,认为双言现象在该地区普遍存在,语言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语言使用的范围和频率,早期家庭环境对于后期大学生语言能力及自我认知和评价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语码选择与交际场合、交际对象和心理因素等有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双言 特点 转码 建议
  一、多民族、重方言地区高校大学生语言生活特点
  (一)双言现象普遍存在 河套学院学生100%都具有双言能力,都能够熟练地使用方言和普通话,能够熟练地进行方言和普通话进行转码而沟通无障碍。在不同的交际场合,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当代大学生可以自由转码,说明学生对于“双言”掌握都非常熟练,应用自如,方言和普通话交流都很流畅。产生这一普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这个特殊的场合。在当代社会,大多数人都是双言人,都会方言和普通话。但是,很多人也仅仅是会而已,能够熟练使用的人却比较少。尤其是内蒙古位于祖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混杂,同时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跨越较大,语言情况比较特殊。在没有上大学之前,普通话可能仅仅是课堂用语,甚至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某些偏远地区,在课堂中使用的也是民族语言或方言。到了大学之后,使用方言已经没有办法达到交际的目的,再加上学校对于普通话的大力提倡,所以有部分同学在某些场合就会自觉地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但是脱离这个特殊的场合,这些同学又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方言。所以,即便是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也都具有双言能力。
  (二)语言情感影响语言使用 方言作为学生的第一语言,从牙牙学语开始学习并使用,有的父母虽然会教给孩子普通话,但在内蒙古地区,父母的普通话水平普遍不高,父母的普通话中夹杂着大量的方言语音和词汇因素,所以孩子受到方言因素的影响很深。在大学之前,方言对他们交际和生活影响很深,所以大部分学生对方言的认同感较强,62%的学生认为方言表达更加自然、流畅和亲切,语言也更生动和形象。优势语言普通话并没有让他们因为校园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或放弃自己的地方话,这说明普通话交际无法让方言区的同学感到亲切和自然。所以,老乡之间见面交谈、与父母通话他们会选择方言。另一方面,从喜欢程度来看,63%的学生更加喜欢普通话,认为方言比较土。这说明,普通话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追求,普通话的全民常用性使得它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位置比较高,更具有权威性,所以在公众场合,大学生都会自觉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潜意识中方言在向普通话靠近。
  (三)家庭环境影响语言选择 重视早期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于语言面貌的形成和改善有益,成长的语言环境对于后期语言自我评价和信息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经笔者调查显示:如果父母不会讲普通话,只会讲方言,那么孩子上大学后对自己普通话不满意占到37%,而父母讲普通话的学生对自己普通话不满意度仅仅为1%。因此,家长应该重视家庭环境中语言的使用,增加普通话使用的意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
  二、语码选择因素分析
  双言使用者并不是任何交际都使用双言,而是因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语码。
  (一)交际场合 从双言使用的场合来看,我院学生在教室、大会发言等公共场合能够积极、主动且较为流利地使用普通话,98%的同学都避免使用方言。大学生如果走出校园与其他社会人员交流时,东北地区同学使用普通话,西部地区同学则使用方言。谈话者面对正式场合时,倾向于使用标准语;面对非正式场合时,倾向于使用方言。
  (二)交际对象 同学之间,如果讨论学习问题,95%的同学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如果讨论生活问题,74%的同学使用普通话,其中一部分晋语区的同学也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同学如果和在家乡的父母或亲戚、同学进行交流,东北方言区的同学与在校没有差异,而晋语区的同学则倾向于使用方言,只有5%的学生与远在其他地区的同学交流时选择使用普通话。
  (三)心理因素 笔者认为,校园内方言和普通話共存的现象是和当前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因素分不开的。
  1.促进交际顺利进行 大学是一个语言混杂的环境,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操着不同的口音。河套学院虽然学生来源比较集中,但是内蒙古东西部语言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东部区的同学听不懂西部区同学的话语。西部区同学虽然守家在地,与老师、外界沟通都没有障碍,但是来到新的环境,面对新的同学,尤其是东部区同学的语言更接近普通话,所以为了能够更加顺畅地与东部区同学交流,他们在与东部区同学交流时自动放弃方言而选择使用普通话。
  2.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会促使人在认识和行为上在潜意识中放弃自己的独特,而选择和大多数人一致。在校园中,大部分同学都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那么,即使平时不使用普通话的同学也会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放弃方言而使用普通话,如果不这样,就会显得自己格格不入。即使在同一语境中,一个正在和舍友用普通话交谈的同学如果接到父母的电话也会很自然地将语码转换为方言,因为父母的方言已经将他从普通话中牵引过来。
  3.缩小与交际对象的距离 在普通话的大环境中,部分同学还是会在部分场合进行方言交际,因为用方言交际能够更加亲切和自然,能够拉近老乡之间的感情,使双方都有亲切感。如果老乡之间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方言,则没有办法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比较大。
  三、双言现象在校园内的未来趋势
  河套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双言现象在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普通话的普及以及城镇化水平加快,方言与普通话能够长期共存,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那么,处于方言区,又在积极进行普通话实践的学生又有什么看法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专门设计了两道问题:
  1.你认为自己在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学习?(A.方言 B.普通话)
  2.你认为我们所说的方言会消失吗?(A.会B.不会)为什么?(主观题)   调查结果显示:5%的人认为自己需要加强学习方言,52%的人认为自己的普通话需要加强,43%的人认为两者都需要加强。48%的同学认为方言需要进一步学习,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不仅能够意识到方言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没有放弃或“嫌弃”方言,反而已有强烈的学习意识,他们看到了方言的宝贵之处。
  78%的同学认为我们所说的方言(晋语)不会消失,原因中除了提到了国家的政策之外,85%的同学提到方言在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认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方言区的人都会自觉使用方言,说普通话是在特殊的场合面对特殊的人群。有些孩子小时候说普通话,等长大之后受到周围方言的影响也会将普通话改为方言;一个家庭背景是方言的孩子如果一直生长在方言区,不大会放弃方言而使用普通话。通过前面的调查也会发现,普通话和方言是有明显的分工的,各自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在正式场合、陌生人及普通话使用者面前一般使用普通话,而在随意场合和家庭成员或老乡之间则选择方言。作为大学生,他们能够很好、很自然地进行语码转换。
  但是在访谈中,有两位同学也提到,虽然方言不会消失,但是方言中的特色词可能会越来越萎靡,因为父母口中的一些方言词虽然他们都能听懂,但同辈交流却很少使用。这说明,方言虽然在未来不会消失,但是方言词汇需要得到保护。
  四、思考及建议
  (一)严格师范类专业普通话考核机制 对于重方言、多民族地区,依靠家庭环境熏陶学生普通话水平,目前还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还有一些农村牧区的家长根本就不会说汉语或普通话,让他们的下一代有良好的普通话学习基础就必须依靠幼儿园、小学老师。所以,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用符合规范的普通话教育下一代。
  (二)处理好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强调家庭环境对于普通话的重要影响,并不是要淡化方言或消灭方言。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二者必须择一,而是可以共同存在,互相补充。河套学院的学生都来自于方言区,他们从小就被浓郁的方言包裹着,即使不在家庭中使用方言,在社会中也难免不会接触到方言,所以方言并不会因为不在家庭中使用而消亡。相反,如果没有从小接受普通话的影响,后期通过普通话教学学习标准的普通话会因为早期的方言而受到严重的负迁移,学习效果往往不佳,而且会给学生心理蒙上一层“不会说普通话”的阴影。
  参考文献:
  [1] 常月华.大學生普通话方言双言使用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
  [2] 常月华.关于河南省非师范类高等学校普通话使用情况的研究报告[J].语言文字应用,2000(8).
  [3] 邬美丽.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7.
  [4] 于根元.推广普通话60年[J].语言文字应用,2009(4).
  [5] 王敏.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双言生活及态度调查分析——以河套学院为例[J].名作欣赏,2018(1).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汉语言文字科研课题“地方院校大学生双言生活及态度调查研究——兼谈多民族、重方言的地方高校普通话推广策略”(项目编号NHY1603022);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巴彦淖尔方言词汇研究”(项目编号NJSY16326)
  作 者:王敏,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讲师。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其他文献
摘 要:黑人是一个被白人霸权话语排斥、压迫的边缘群体,其身份是由白人霸权话语设定的。《梦孩子》中的黑人主人公“梦孩子”拥有分裂的人格,他重视温情的家庭伦理和爱情伦理,也会以极端暴力的方式反抗白人的霸权统治。剧中,黑人和白人种族的暴力对抗是当时美国种族关系的现实写照。“梦孩子”被贬为野蛮、暴力的禽兽,彰显了白人霸权话语对“哑言的”黑人群体身份的历史书写。  关键词:《梦孩子》 黑人 权力话语 历史书
期刊
摘 要:《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早期作品中最成熟、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现已被誉为世界文学名著长廊中独具特色的佳作。在有关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众多文学评论中,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恋母情结”。保罗与其母畸形的恋爱对他长大成人后的择偶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决定了他择偶条件的特殊性,寻求母亲的替身,还导致他畸形的爱情观。  关键词:恋母情结 择偶 《儿子与情人》  一、引言  恋母情结,又叫“俄狄
期刊
摘 要:《极花》的叙述视角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用第一人称视角向读者叙述了一个被拐女孩的故事。小说在运用限制视角的同时,运用灵肉分离的叙述方式将主人公分裂的心理和分裂的人生表现出来,这种灵与肉分离的叙述方式对小说文本的叙述效果和叙述感情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关键词:《极花》 灵肉 分离  《极花》讲述的是女孩胡蝶被拐卖的故事,在整部小说中,胡蝶的情感从激怒转向平和,由反抗转向认同。小说中能直接感受到
期刊
摘 要:《想北平》一文语言简洁、朴实,充满京味,在亲切而深情的倾诉中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北平朴素而真挚的爱,同时也展现出老舍先生一贯的“平民化语言风格”。然而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材中的版本是经过编者修订过的,很多地方失去了原文想要表达的情感。本文试图从原文出发,重新梳理作者的思路与情感,还原本真的作者和作品,并在文本对比中实中求虚,从而找回读者因教材修订而产生的有所偏倚的理解及丢失掉的情感。  关
期刊
摘 要:20世纪初兴起的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主张文学研究的主题是“文学性”,该学派致力于探讨文学的独立品格。“陌生化”是其代表理论,强调要打乱日常语言的节奏从而转向文学语言以达到文学作品新奇、诗化的审美效果。作为中国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格非以實验性的写作探讨了新的语言表达和文学形式,使作品具有浓厚的“陌生化”审美效果。本文以格非的代表作《褐色鸟群》《青黄》为例,分析其在词语组合、修辞手法、句式层面的“陌
期刊
摘 要:《巴登夏日》是俄罗斯作家列昂尼德·茨普金为俄罗斯艺术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作的一部小说。此书采用双重叙事手法,在形散而神不散的叙事结构中把握住了人物的精神内核,作者既看到了偶像天才的一面,也认清了他病态的一面。但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认识和超越自身的局限,利用宗教信仰在文艺创作中实现自我救赎。  关键词:病态 赌博 基督教 救赎  《巴登夏日》是俄罗斯作家列昂尼德·茨普金于1982年3月在纽约的
期刊
摘 要:《摩登时代》是卓别林为数不多的几部喜剧电影之一,剧中卓别林饰演的工人夏尔洛的悲惨遭遇让人同情。本文结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分析了那个时代工人的劳动的异化,以及当代社会状况下,伴随劳动的异化而出现的“日常生活的异化”,指出人应该回归人所应该有的本质状态。  关键词:异化劳动 剩余价值 自由 自觉  《摩登时代》是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20世纪30年代导演并主演的无声电影,故事背景是当时的美国
期刊
摘 要:老子直面死亡,从死亡的事实出发,提出“出生入死”(《老子》五十章);进而又从价值维度对死亡进行超越,提出“死而不亡”(《老子》三十三章)。老子的“出生入死”解构了生命之永恒崇拜,老子的“死而不亡”从价值维度超越了生命的有限性。  关键词:老子 死亡超越 死而不亡  老子直面死亡,从死亡的事实出发提出“出生入死”(《老子》五十章);进而又从价值维度对死亡进行超越,提出“死而不亡”(《老子》三
期刊
摘 要:任金亭是湖北著名的乡土诗人。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浓郁醇厚的乡土气息和亲切淳朴的乡土风味,构成了任金亭诗歌鲜明的艺术风格,并通过富有乡韵的朴素意象、带有乡土气息的故事情节和具有乡味的平易淳厚诗语等呈现出来。  关键词:任金亭诗歌 艺术风格  任金亭是湖北著名乡土诗人,1953年出生于湖北枣阳,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迄今为止,已在全国知名报纸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等作品两百多篇(首),集结出版了
期刊
摘 要:本文将“极花”看作贾平凹对胡蝶命运的暗示,从而以极花“虫死——花开”的生长过程对应其“心死——复生”的命运转向过程,同时也是胡蝶从“被囚者”到“自救者”身份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贾平凹 《极花》 胡蝶 隐喻  一、胡蝶面临的双重困境  对于还未与黑亮发生关系时的胡蝶而言,她的身体虽被整日困在不见天日的窑洞里,但想回到城市的渴望却一直支撑着她去反抗。无奈之时她也曾多次对着极花哭泣言语,觉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