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窗

来源 :山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rrr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中国,最讲究出身,即使找对象也讲究门当户对。乡村的窗,却也门当户对,站在村庄的中心观望,各家各户布局相似,门窗相近。
  豫东平原,木窗,是一个明净的词,总能照亮一片贫寒的故乡。
  在古代,江南的王谢、沈家,以及中原的康百万,他们的房屋一定阔气得让人发寒,豪门大院的感觉,多少有些阴森。我想,那些精巧石头布局的房子,一定还得配上精巧的木窗才对,木窗是什么质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木窗,一定要代表出这些人的身价。闭上眼,仿佛看到一片雕花的木窗,有喜鹊、蝴蝶、荷花、梅花。
  故乡的窗,多半是木格子的窗,简约,大方,易采光。同样的树,都被一片泥土喂养,经过不同的人刨光、打磨,竟然呈现出天壤之别的境况。
  故乡的窗,都睡在南墙上。《说文解字》曰:“在墙曰牖,在屋曰囱。窗,或从穴。”古代的房子是前堂后室,室的前窗叫“牖”,后窗叫“向”,朝上的才叫“窗”。生活在乡村多年,始终弄不清楚“牖”和“窗”的区别,却一下子被《说文解字》点透。
  其实,在故乡,木格子的窗户是寒门。寒门有寒门的活法,沉默着嵌在土墙上,你不嘲笑它的寒碜,它也不嘲笑你的贫穷,总之,故乡的木窗,和人形成一种潜在的契约,从不催着乡人望向高处。
  2
  木窗,坚守在乡村里。庭院空旷,但它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会填满一些木质的肉身,那是它的同类,还有一些异类的人,主人的省吃俭用,它看在眼里,主人总是将生活中所有多余的枝杈剔除,留下生活的主干,吃喝拉撒睡。
  木窗,最接地气,只有接地气的东西在豫东平原上才受人待见。木窗,想起当初在泥土里的日子,那时,就一个梦想,走进屋内,它们在屋外,看不透屋内的风景。
  它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有一个披着红盖头的姑娘,走进来,和它生死与共。
  贫寒处,需要些修饰才对,这好像姑娘的雪花膏,和桃红叶子所涂染的红唇,木格子的窗,需要灵巧的姑娘剪出窗花,窗花是一种点缀,将生活的暗色压住。
  我时刻觉得窗花比四大发明要可爱得多,造纸术和印刷术,让后世记住了祖辈,但是,文字最终屈服于权力。火药衍生暴力,指南针却滋生征服,如果以和平为目的,唯有窗户而已,如果许多人都陶醉于窗花艺术,那么世界便蹲踞乡村,不想外出。
  木窗,本色纯净,只有木色,绝不带一点杂质,或者说木窗素颜朝天,用窗花点缀一下自己,也是无聊之中的一种释放,江南的窗花玲珑精巧,可是在我的豫东平原上,这里的窗花却生动大方。木窗的容颜,乡人最为了解,它怀抱一脸明净的亮,接受乡村的风雨,也许,等你再回眸它的时候,已是年老色衰,或者半老徐娘了。
  3
  木窗,是房子的眼睛,或者说,是乡人的眼睛,或者说,是村庄的眼睛。木窗能替人打开自己,看一些隐藏的人心。
  一间房子,没有木窗的话,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这里和外界相隔,我想这样的境遇,是不会支撑太久的,人在里面不抑郁,实属侥幸。一个人,如果不想融入世界,那么一定会被推向一个悲惨的境界,譬如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结果呢?经不住别人的几声炮轰,再看看盛唐,多么宏大的心胸啊,包容一切外来的事物,才出现大唐盛世,很多东西是躲逃不掉的,不如用文化去包容外来者,才是王道。
  对于乡村,不管土屋也好,砖石屋也好,开辟一两扇窗户是必要的,它能让外面的清风进来,让外面的阳光进来。
  其实,窗户能看见我童年的样子。那年,母亲和我倚在南墙下,给我逮虱子。很多人笑我不讲卫生,也许,对于那个时候的人来说,生活太累了,吃水存在着困难,家里的缸,总是在星光漫天时就要挑满,那是一家的活命水。人们都被庄稼绑在地里,抽不出空闲,自从机械的农具进入乡村后,一些人被解放出来,时间空出来了,才能打扮自己,收拾这个家了。
  窗户能看见那些年,一些人灰头土脸活着的样子,和现在的光鲜形成巨大的反衬,也许,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多年前的自己,但是木窗知道,它代替人类保存着乡村的印象。
  4
  木窗,是乡村的耳朵,它站在土墙前,听风、听雨、听鸟鸣。
  既然是乡村的耳朵,那么它就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它能分辨出男女主人的鼾声,能分辨出院中狗的叫声,甚至连一些细微的脚步声,它都能分辨出是不是主人的。
  鸟鸣声,是乡村的日历。“鸡啁风,鸭啁雨”,“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泥鳅静,天气晴,猪衔草,寒潮到”,木窗打开自己,拼命地呐喊,向主人提示天气,但是主人鼾声依旧。
  有时候,木窗也学会沉默。木窗在乡村的词典上呈现出阴性,而木门呈现出阳性。从门进入的人,总是光明磊落的,然而从窗户进入的人多少有些灰暗。从这里进入的人,无非是两类人:一种是盗窃的贼,一种是偷情的汉。总之,乡村的木窗,总会偷听出一些不一样的声音。窸窸窣窣,将别人家搬空,窸窸窣窣,将别人的女人搂在怀里。
  乡村的木窗,总能听出一些人在屋内喝酒密谋,他们密谋怎样才能爬上村长的位置。一些人,对村长积攒了怨恨,晚上招呼几个人,村长家的庄稼一夜枯干,据说是一种干烈的除草剂所致。
  木窗,通过自己的耳朵听出乡人将声音压得很低。我在想,这木窗的耳朵,听过乡村多少秘史和情诗啊。
  乡村的窗户下,还会在新婚之夜蹲下几个小伙子,听新婚夜话,窗户听出的这些人的心跳,也听出他们内心的欲望。这些孩子大了,该成家了。
  5
  一间房子,能代表一个人的排场,但是一扇木窗,却能代表一个房子的气质。
  在乡村,能代表文化风俗是这些细碎的东西,譬如蓝色的砖瓦,红色的砖瓦,还有这些木窗。一个人,如果来豫东平原上采风,那么只需要在一个人的庭院里站上一会,看看砖、看看瓦、看看滴水、看看木窗,足矣。
  我时常觉得,木窗最具有文化底蕴。它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摸索,才能被豫东平原上这些挑剔的眼睛所接纳。一个风格的木窗,可能就应用那么几年,然后被另一种风格所代替,它们一代代地更新着,更新的背后是思考,有一双粗糙的手细细把关。   如今,这些木窗只留在老房子里,一些新兴的铁门铁窗依然替代了木质的窗户,这些铁质的门窗,展览了工业时代的气息,让习惯了农业文明的旧人有些不适。
  如果说,木窗和铁窗都是乡村的平民,那么我认为铁窗更像一个暴发户,而木窗则是小康者,我在铁质的门窗前,依然闻不见一丝平民气息,我手里的窗花总觉得是多余的,不知道如何张贴,只有木质的窗户,才能与窗花相依为命。
  在乡村,一个木窗在讲自己的方言,我想这种方言一定是儒雅的,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一个暴发户如何能隐藏住自己内心的狂。只有木窗,才能代表乡村的气质:质朴、简单。
  6
  木窗,站在墙上,和对面的兄弟拉着话。你看,这屋子里的木桌、木椅、木床,都是木窗的兄弟。南窗下,还有个大块头的兄弟躺在那里:棺材。这家的老人已经八十,可谓喜寿,棺材先备好,以待后事。
  我知道,这些物件都来自于一棵树,这棵树长了三十年。一棵树,在生长的时候没人知道它能干什么,只有主人知道,主人将这一棵树截开,然后做成桌椅、木窗、木床,也算物有所用了。那年,唢呐声吹起,院子里多了一个媳妇,这一棵树的一半留给喜事,那么剩下的那一截,就打造成棺材,留给年迈的老人。
  一棵树,一半记载红事,一半记载白事,这是多么的新奇啊。
  在豫东平原,“木家族”是个名门望族,它们家族的最有威望的长者坐在祠堂里,那一个个木碑,是它们的酋长。它们兄弟众多,一个个被时间予与封地,它们占领一个个庭院。在“木家族”的籍贯一栏,它们一定毫无羞涩地填上“木头”两字。是啊,乡村,是一个木头的世界,木窗自然也凭借父贵子荣的观念,享受着乡人的膜拜。
  我想,这些家伙也干过一些轰轰烈烈的事情,在故乡的不远处,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手里拿的武器都是木窗的穷亲戚,譬如:锄头、粪叉。我不知道这些木窗怎样看待这些亲戚的暴动,我想,它们一定哭了,为这些亲戚的夭折而难过。
  7
  月门地,是河南的方言,我想月下的木窗更具有味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在冬雪覆盖之时,我想许多人会被风雪惊醒,其实人们大可不必,这木窗正一点点欣赏落下的雪花,它在想着一些古典的诗句,譬如“壁疏窗破凄风入”“何当共剪西窗烛”。
  我最喜欢一盏灯,灯光透过窗户传递出来。虽然是微弱的灯光,但是给一些怕黑的人带来温暖,带来勇气。一些人,走在这灯光里,仿佛走在柔软的内心里。
  我想,在乡村,如果没有灯光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深夜,一些村庄都淹没于黑夜里,黑漆漆的村庄,像一个荒凉的坟墓,只要灯光一亮,这心情马上变了。一些灯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明,更重要的是一种安慰。
  我喜欢南窗胜于北窗,南窗有文化气味,北窗不可开,一开就会闪进一团北风,然后木窗被吹得啪啪作响,倒是南窗,唱着陶潜的“倚南窗以寄傲”,白天品读阳光,夜晚品读月色。
  我喜欢夜色的诗意,喜欢木窗的诗意。北风吹在木窗上,必定具有青铜的声音。
  在乡村,一些事物消失殆尽,唯留下一些记忆。老房子,空了,木窗守望着乡村。
  年轻人,将木窗从老房子上拆下来,然后毁于一把火,老年人,舍不得丢弃木窗,把它们放在柴房里,嘴里虽然对儿女说留下烧火,但是从不见他们对木窗下过一次狠手。我知道,这些人的内心深处,一定不舍得这些苍老的木头。
  一些人,活成了项羽;一些人,活成了孔孟。这是同一片土地上的两种极致:一种人,眼只看高处;一种人,还在回首往事。
  如今,我靠近木窗,仿佛听见灵魂的轻语:“到家了,孩子。”
  曹文生,1982年生,河南杞县人,现客居陕西洛川。作品散见《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奔流》 《延安文学》 《星星》诗刊等杂志。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为此,国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渗透。众所周知,语文最
物理教学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在物理教学中,除了重视物理知识教学之外,还必须加强物理教学的科学
一、军队企业盘活存量资产的必要性在国家对国有企业实施大规模改造的形势下,军队企业能否盘活存量资产,是一件关系军队企业能否发展的大事,它的必要性表现在:1.盘活存量资
01  圣诞夜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小男孩安安更不例外。  安安早就盼望着圣诞夜的到来,他希望得到一份神奇的礼物——一顶漂亮的魔法帽子。哦,不,哪怕有些破旧也可以。  于是,他期待着每个圣诞节的到来,等待着圣诞老人的神奇礼物。  但是,一直等了几个圣诞节,他都没能如愿。  02  每个孩子都要长大,都要告别童年,都要告别自己的圣诞节。当然,安安更不例外。这是他的最后一个圣诞节了。  在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持军队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军队生产经营人员必须强化法律意识,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提高法律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市场环境,经受住
“相逢一笑泯恩仇”。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和优势,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渠道?温州市瓯海区大胆探索实践,通过建立包括“诉调、警调、交调衔
80年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央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作为革命政权的组成部分随之建立,从此人民检察事业开始了光辉曲折的发展历程。80年来,人民检察
“庞中华来咱驻港部队啦!” 4月9日,当著名的书法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长庞中华带着1000套书法教材来到驻港部队时,迎接他的不光是部队领导的亲切握手,更有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摘 要本文对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化,做了宏观的概述,对于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华;文化;简述  1 中华文化溯源  中华文化犹如一棵大树,有根基,有主杆,有枝叶。以树状形式来疏理中华文化便可提纲挈领。若追根溯源,中华文化应从伏羲说起。伏羲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观己身,远取诸物,创造了太极图,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为人类认识自然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此产生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