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知识抽象性和系统性较强,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灵动学生的思维,实现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学生
动手实践对学生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認知结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重结论、轻过程,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无法适应后续的发展。所以,教师应扭转这一局面,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动手实践活动,发挥动手操作穿针引线的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的融合变得自然、流畅,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实现全面发展。
动手操作,激发探究热情
数学知识前后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后面的很多知识都是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和延伸起来的,教师应重视学生既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内化新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寻找新知的切入点,让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地获取新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点,开启高效的学习旅程。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了计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相关经验,新课伊始,教师出示了一个梯形,让学生借助以往的探究经验,思考梯形的面积应该怎么求。学生拿出了课前准备好的梯形,自己想办法探究梯形的面积。于是,学生们立即投入到了动手操作中。有的学生将梯形沿高,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然后求出它们的面积之和。还有学生将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算出它们的面积之和。还有一些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然后借助所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尽管学生想到的方法不同,但无不是在旧知基础上展开的。
上述案例,教师在新知的生长处,为学生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基础,积极地进行探究,这样的学习是高效的、有效的、主动的,有效地提升了课堂学习效果。
动手操作,化难为易
数学知识复杂、难懂,学生年龄尚小,认知能力还不强,有时无法理解所学的知识,形成了学习的难点,难以突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难点处进行动手操作,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降低学习的坡度,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开启智慧之门,做到以情激情,以思启思,完成知识的建构。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对计算公式中的 经常漏乘,究其原因,是学生并没有掌握知识的本质,印象不够深刻。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玻璃容器。新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猜想了等底等高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说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4倍,也有学生说两倍多一些,也有学生说3倍……为了让学生一探究竟,教师让学生动手进行验证,将圆柱体玻璃容器里加满水,然后倒入圆锥体容器中,看可以倒满几次。通过验证,学生们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顺利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上述案例,面对深奥的数学新知,教师没有直接呈现相应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走向知识的本质。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碰撞,达到了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
动手操作,掌握知识本质
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由片面走向完整、由错误走向完善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面对错误的态度。教师不能将学生的错误搁置一旁,也不能进行冷处理。而应该巧妙运用,让学生在错误处动手操作,找出错因,掌握知识的本质,避免在后续的学习中出现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出示了这样的问题: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很多学生是这样算的:20×4÷2=40(厘米)。显然学生们是先算出了正方形的周长,然后除以2,学生的思维陷入了定势之中。教师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引导学生拿出了一张正方形纸张,然后平均分成2份,然后观察,所得长方形的周长应该怎样进行计算。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所得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它的周长应该是60厘米,原先的计算方法是错误。
上述案例,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将错误转化成鲜活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悟”出错误,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深化了学生的认知,提升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动手实践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形式,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经历基本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龚家镇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学生
动手实践对学生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認知结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重结论、轻过程,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无法适应后续的发展。所以,教师应扭转这一局面,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动手实践活动,发挥动手操作穿针引线的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的融合变得自然、流畅,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实现全面发展。
动手操作,激发探究热情
数学知识前后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后面的很多知识都是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和延伸起来的,教师应重视学生既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内化新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寻找新知的切入点,让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地获取新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点,开启高效的学习旅程。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了计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相关经验,新课伊始,教师出示了一个梯形,让学生借助以往的探究经验,思考梯形的面积应该怎么求。学生拿出了课前准备好的梯形,自己想办法探究梯形的面积。于是,学生们立即投入到了动手操作中。有的学生将梯形沿高,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然后求出它们的面积之和。还有学生将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算出它们的面积之和。还有一些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然后借助所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尽管学生想到的方法不同,但无不是在旧知基础上展开的。
上述案例,教师在新知的生长处,为学生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基础,积极地进行探究,这样的学习是高效的、有效的、主动的,有效地提升了课堂学习效果。
动手操作,化难为易
数学知识复杂、难懂,学生年龄尚小,认知能力还不强,有时无法理解所学的知识,形成了学习的难点,难以突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难点处进行动手操作,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降低学习的坡度,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开启智慧之门,做到以情激情,以思启思,完成知识的建构。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对计算公式中的 经常漏乘,究其原因,是学生并没有掌握知识的本质,印象不够深刻。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玻璃容器。新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猜想了等底等高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说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4倍,也有学生说两倍多一些,也有学生说3倍……为了让学生一探究竟,教师让学生动手进行验证,将圆柱体玻璃容器里加满水,然后倒入圆锥体容器中,看可以倒满几次。通过验证,学生们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顺利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上述案例,面对深奥的数学新知,教师没有直接呈现相应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走向知识的本质。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碰撞,达到了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
动手操作,掌握知识本质
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由片面走向完整、由错误走向完善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面对错误的态度。教师不能将学生的错误搁置一旁,也不能进行冷处理。而应该巧妙运用,让学生在错误处动手操作,找出错因,掌握知识的本质,避免在后续的学习中出现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出示了这样的问题: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很多学生是这样算的:20×4÷2=40(厘米)。显然学生们是先算出了正方形的周长,然后除以2,学生的思维陷入了定势之中。教师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引导学生拿出了一张正方形纸张,然后平均分成2份,然后观察,所得长方形的周长应该怎样进行计算。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所得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它的周长应该是60厘米,原先的计算方法是错误。
上述案例,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将错误转化成鲜活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悟”出错误,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深化了学生的认知,提升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动手实践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形式,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经历基本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龚家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