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改革,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在授课对象、培养目标、知识创新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本文在教学理念、内容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工科院校 专业教师 创新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高校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的根本途径。而教学工作是涉及多个层次、多种能力的系统工作。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宏观背景下,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就工科院校而言,为适应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许多院校提出了面向现场工程师的工程教育理念。迫使专业教师工作的工程针对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加。为迎接新形势带来的挑战,改善教学工作,向课堂要质量,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新形势下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招生数量的增加和学生整体质量的下降对专业教师的授课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的专业教师面对的是基础差异较大,甚至是不同学科的学生。专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层次不同的学生。另外,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应对高校在学生培养方案上推行由原来的学年制改革为现在的学分制、选课制,这使得各系开设的课程门类随之扩大。旧体制下,一名专业教师可能只讲授1-2门专业课程,现在需要承担3-4门专业课,并且听课的学生也显著增多。这对专业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现代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的工科院校能培养具备丰厚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及创新精神,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本专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前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科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上。这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还要求学生具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而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法,由于教学情境及相应教学条件的局限,缺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将教学陷于“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这必将阻碍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知识的急剧增加以及更新周期的日益缩短,对工科院校的专业课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工科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与工程发展实际相结合,与生产、研发一线所需的内容保持一致。唯有这样,学生毕业之后,才可能独当一面,成为专业人才。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已严重落后于专业知识的前沿。有的科目甚至落后于实践十几年。这种“学而无用”的教学内容不但严重地浪费了教育资源,还会导致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下降。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使我们步人了学习化社会,在学习化社会里受教育者成为获取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从统计数据看:工科课程学生的出勤率显著低于文科生,且上课的学生中有一半的人会有不同种类的课堂问题行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只讲自己的备课内容,不顾及学生的听课状况,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得教室完全是教师“一言堂”的景象。这样的教学,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缺少师生的互动,必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智慧火花”难以迸发,其创造、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新形势下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上应强调的几个创新意识
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强调适度的维持和适度的创新相结合,把创新列为教学活动中的一项基本技能,使教学工作更加适势、有效,对工科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1.更新教学理念。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变革如此步履沉重,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根深蒂固。因此,教学理念上的创新是目前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和突破口。要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大学生,教学观念必须从传统的封闭、守旧的弊端中解脱出来,树立发展型教学理念,敢于走创新之路。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至少在两个方面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方面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只重视教师灌输而忽视大学生独立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是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1]。要改变现有状况,首先就要更新教学观念,把思想从“视教学为特殊的认识活动”的狭隘思想中解放出来,摈弃传统的“只关注教案得以完全实现”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视课堂教学为对师生具有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生经历,把教学目的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局限于认识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2.在教学手段上创新。首先,在传统的板书讲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与设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CAI等现代教学技术以及计算机实验室,将课程的原理与其技术路线用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有机组合起来,通过投影大屏幕等多种方式集讲解、演示、操作、练习、交互为一体来表达知识体系。这种鲜活、灵动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引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体验到该专业课程的实际应用。在讲解之后,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脑筋思考课程内容在应用方面的拓展,可以在实验室的计算机上进行模拟演练,不断尝试自己的想法,不断探索新的出路。对学生来讲,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战演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还能让学生养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与思维习惯。实践表明,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这种“头脑风暴”、不断地想象、尝试错误、争辩已取得丰厚的成果。
3.在教学内容上创新。首先,为跟上知识发展的脚步,专业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层次,随时掌握相关知识的发展前沿。在教材修订速度慢与专业知识更新快的矛盾面前,要求各专业课教师利用各种渠道及时收集最新资料,随时补充在教学中。其次,工科课程实践性强,应强调课堂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2]。专业教师应该深入工厂,在具体的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理论应用能力,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应用实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对案例的来龙去脉、设计思路、需解决的具体问题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感受到解决每一个实践课题的重要意义,保证学生能掌握最新专业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也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毕业以后的社会价值。
4.在教学方式上创新。首先,工科院校的专业课程往往实践性较强,在开设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可以拿出适量的课时采取现场教学的教学组织方式,这样在讲授教材上知识的同时结合现场的观察,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的精髓,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促进自己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另外,现代教学愈来愈强调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还应适当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方式。国外的教学经验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是富有成效的[3]。学生间的合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合理地整合小组成员各自的特长于能力,培养正确的竞争观、合作观,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工科院校而言,要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又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专业教师必须紧跟新形势的需要,在思想观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探寻符合我国新的高等教育形势的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使得大学课堂教学改革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让高等教育能真正把握时代的脉搏,培养出能肩负跨世纪历史重任的优秀人才。
中国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B
参考文献:
[1]熊岚.浅谈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3]平爱红,孟兆新.关于工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J].成人教育,2008(7).
[3]陈列.当今国外教学方法改革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1990(1)
作者单位:江苏淮海工学院江苏连云港
[关键词]工科院校 专业教师 创新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高校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的根本途径。而教学工作是涉及多个层次、多种能力的系统工作。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宏观背景下,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就工科院校而言,为适应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许多院校提出了面向现场工程师的工程教育理念。迫使专业教师工作的工程针对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加。为迎接新形势带来的挑战,改善教学工作,向课堂要质量,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新形势下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招生数量的增加和学生整体质量的下降对专业教师的授课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的专业教师面对的是基础差异较大,甚至是不同学科的学生。专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层次不同的学生。另外,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应对高校在学生培养方案上推行由原来的学年制改革为现在的学分制、选课制,这使得各系开设的课程门类随之扩大。旧体制下,一名专业教师可能只讲授1-2门专业课程,现在需要承担3-4门专业课,并且听课的学生也显著增多。这对专业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现代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的工科院校能培养具备丰厚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及创新精神,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本专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前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科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上。这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还要求学生具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而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法,由于教学情境及相应教学条件的局限,缺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将教学陷于“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这必将阻碍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知识的急剧增加以及更新周期的日益缩短,对工科院校的专业课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工科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与工程发展实际相结合,与生产、研发一线所需的内容保持一致。唯有这样,学生毕业之后,才可能独当一面,成为专业人才。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已严重落后于专业知识的前沿。有的科目甚至落后于实践十几年。这种“学而无用”的教学内容不但严重地浪费了教育资源,还会导致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下降。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使我们步人了学习化社会,在学习化社会里受教育者成为获取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从统计数据看:工科课程学生的出勤率显著低于文科生,且上课的学生中有一半的人会有不同种类的课堂问题行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只讲自己的备课内容,不顾及学生的听课状况,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得教室完全是教师“一言堂”的景象。这样的教学,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缺少师生的互动,必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智慧火花”难以迸发,其创造、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新形势下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上应强调的几个创新意识
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强调适度的维持和适度的创新相结合,把创新列为教学活动中的一项基本技能,使教学工作更加适势、有效,对工科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1.更新教学理念。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变革如此步履沉重,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根深蒂固。因此,教学理念上的创新是目前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和突破口。要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大学生,教学观念必须从传统的封闭、守旧的弊端中解脱出来,树立发展型教学理念,敢于走创新之路。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至少在两个方面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方面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只重视教师灌输而忽视大学生独立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是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1]。要改变现有状况,首先就要更新教学观念,把思想从“视教学为特殊的认识活动”的狭隘思想中解放出来,摈弃传统的“只关注教案得以完全实现”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视课堂教学为对师生具有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生经历,把教学目的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局限于认识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2.在教学手段上创新。首先,在传统的板书讲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与设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CAI等现代教学技术以及计算机实验室,将课程的原理与其技术路线用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有机组合起来,通过投影大屏幕等多种方式集讲解、演示、操作、练习、交互为一体来表达知识体系。这种鲜活、灵动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引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体验到该专业课程的实际应用。在讲解之后,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脑筋思考课程内容在应用方面的拓展,可以在实验室的计算机上进行模拟演练,不断尝试自己的想法,不断探索新的出路。对学生来讲,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战演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还能让学生养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与思维习惯。实践表明,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这种“头脑风暴”、不断地想象、尝试错误、争辩已取得丰厚的成果。
3.在教学内容上创新。首先,为跟上知识发展的脚步,专业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层次,随时掌握相关知识的发展前沿。在教材修订速度慢与专业知识更新快的矛盾面前,要求各专业课教师利用各种渠道及时收集最新资料,随时补充在教学中。其次,工科课程实践性强,应强调课堂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2]。专业教师应该深入工厂,在具体的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理论应用能力,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应用实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对案例的来龙去脉、设计思路、需解决的具体问题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感受到解决每一个实践课题的重要意义,保证学生能掌握最新专业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也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毕业以后的社会价值。
4.在教学方式上创新。首先,工科院校的专业课程往往实践性较强,在开设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可以拿出适量的课时采取现场教学的教学组织方式,这样在讲授教材上知识的同时结合现场的观察,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的精髓,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促进自己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另外,现代教学愈来愈强调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还应适当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方式。国外的教学经验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是富有成效的[3]。学生间的合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合理地整合小组成员各自的特长于能力,培养正确的竞争观、合作观,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工科院校而言,要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又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专业教师必须紧跟新形势的需要,在思想观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探寻符合我国新的高等教育形势的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使得大学课堂教学改革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让高等教育能真正把握时代的脉搏,培养出能肩负跨世纪历史重任的优秀人才。
中国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B
参考文献:
[1]熊岚.浅谈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3]平爱红,孟兆新.关于工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J].成人教育,2008(7).
[3]陈列.当今国外教学方法改革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1990(1)
作者单位:江苏淮海工学院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