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要一个孩子喜欢某个老师,最首要的因素是什么?我以为,文思敏捷、博学多才、课堂生动等专业能力会成为首选;抑或敬业奉献、诲人不倦、大公无私等高尚品质会率先赢得孩子们的心;再不然就是年轻漂亮、时尚幽默更能点燃孩子的激情……而事实上,这些猜度却败给了看似简单、极其平常的一种师者态度——温柔。
  在一份主题为“我理想中的老师”问卷调查中,我校有近400名三年级小学生参与,而“温柔”成为65%的孩子最渴望的心声。这样强烈的呼唤多少有些出乎意外,我相信每位老师都愿意从内心深处去温柔地对待她的学生,并付诸积极的行动,为什么孩子们的反馈落差如此之大?
  看看他们所写的具体感受:
  “我喜欢温柔的老师,他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火冒三丈’。”
  “温柔的老师对待我们特别好,会像对待宝宝一样对待我们。”
  “温柔的老师不会让我整天都沉浸在批评之中。”
  “温柔的老师,会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她自己也像个孩子。”
  “温柔的老师,不会向我的父母告状。”……
  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认为的“温柔”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温柔”是一种疼爱。“温柔的老师会像对待宝宝一样疼爱我。”对待宝宝一样,那是多么细腻的一种爱!轻声细语、小心呵护、用心揣摩,而绝非“冷言冷语”、“动不动就批评个没完没了”。所以,即便他们已经三年级,也愿意把自己想像成宝宝,或者宁愿永远长不大。虽说现在的孩子大多娇生惯养,但我们仍可以理解他们渴望疼爱的心情,不是吗?
  “温柔”是一种亲近。“温柔的老师会和我们一起玩游戏。会变魔术、会唱歌、会讲故事……”“严肃的老师凶巴巴的,看起来像别人欠他钱似的。”看来,“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对这些孩子们行不通,当今时代,师生之间更渴望真诚的互动与沟通,老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千万别高高在上,而要俯下身子看孩子。
  “温柔”是一种信任。“如果我忘带作业,温柔的老师不会怀疑我,更不会打电话让我妈妈证明。我希望她拍拍我的肩,轻声说:‘下次别忘了就好。’”呵呵,我猜,如果老师怀疑某个孩子,那一般是他有着不写作业而谎称忘带的记录,而且不止一次。但是怎么办呢?我们不能因为过往的表现而怀疑他目前的这一次。“不信任”只会让孩子觉得委屈,严重的会一直记在心中,从而失去对你所任教学科的兴趣。所以,来吧,再给孩子们一次机会,做个让孩子乐于信任的温柔老师吧!
  “温柔”是一种宽容。“我喜欢温柔的老师,我犯错误三次以上,她才会批评我,而且绝不大呼小叫。”好一个“三次以上”,有些事情,老师不知道已经唠叨过多少遍了,孩子们依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怎么办呢?谁也一下子改不了孩子顽皮好动的天性,还是对他们多些宽容吧!
  “温柔”是一种尊严的维护。“犯了错误不要当全班面指出,不然我会难为情,同学们就不喜欢我了。可以下课找我慢慢谈,我想温柔的老师才能做到。”是呀,道理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很难。当教师火冒三丈的时候,伤人的话很容易脱口而出。但,为了孩子,还是让我们学会压制自己的怒火,来,深呼吸,想出更好的处理策略吧!
  我想,“温柔”的内涵还有很多很多。
  在这样一个生活节奏超快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时代,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温柔”竟成了我们难以达到、学生最为渴求的状态。在不争的事实面前,我们还是将匆匆的步履变得舒徐一些,将浮躁的内心变得沉静一些。心素如简,修炼成一个“温柔”的老师!
  (蔡亚,连云港市墟沟小学,222042)
其他文献
系统地阐述了DNS工作原理及其安装配置过程,概括性地分析了DNS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安全策略。最后提出对DNS的应用展望。
在《环球时报》上读到一则“狼与山洞”的故事:  狼在山脚下发现了一个山洞,许多动物都从这里通过,狼非常高兴,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来送死。  第一天来了一只羊,狼追上前去,羊拼命地逃,从山洞里的一个小偏洞逃掉了。狼很沮丧,它搬来石头堵上了这个小洞。第二天,又来了一只兔子,狼奋力追捕,没想到兔子从侧面一个小窟窿逃走了。狼很生气,它一口气把类似大小的洞全都堵上。第三天,跑来了一只松鼠,狼飞奔过去,
试试去爱上街头陌生小宝。  颖子老师把她教过的百多个孩子名字都写在幸运星上,幸运星是孩子们折好送她的,还送了个阳光罐子专门收集,她珍藏着并希望他们都幸运。当孩子们在她面前兴致勃勃谈论大志与梦想时,她总是把目光送得远远的,希望能真的看到孩子的未来。她总能用最短的时间爱上孩子,而一般她接班没多久,孩子的心就被她迅速“收买”。  我们很奇怪她教育的成功,她说实在是因为自己天生就爱孩子,只要是小孩子她都喜
同想起来,第一次接触苏霍姆林斯基,是在读师范正准备实习的时候。要上讲台了.可是还没有从学生的角色中转换过来.面对三尺讲台,除了激动与憧憬,更多的是忐忑与不安。老师说,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