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四“点”引导学生善学古诗词

来源 :创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ac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词是华夏文明的精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然而,现今中学生却对古诗词越来越陌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将学生视为知识灌输的对象,让学生机械记忆、无趣做题,抛却了诗的意象美、情感美,凝固了诗的生命力。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再现古诗词的优美意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善学古诗词,使学生沉醉在诗的美妙意境中,点“诗”成金。
  一、强诵读,圈重点,铺善学之地
  苏轼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了解意思、把握情感的直接途径,新课标对古代诗词也有明确的朗读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将自我的情感投注到文本中去,与文本在朗读中交汇融合为一体,从而传递情感,达成教学目标。
  《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任陕西县尉时所作的一首诗,全诗26句,130字,言简意丰。在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多层次、全方面的朗读。首先,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朗读的时间。在自由朗读中,学生用声音触摸文字,感受了古诗文的音韵美。与此同时,学生也生出了很多困惑:“左臂悬敝筐”中的“敝”应如何朗读?“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怎么理解?随后,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全班推荐一位同学进行展示性朗读。其他同学通过仔细聆听和初步探究,从音韵、节奏、情味上对朗读进行评价,营造了触动心弦的课堂氛围。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间实现了思维的碰撞,同时,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朗读的误区,有效地解答了学生的质疑。最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进行了字正腔圓、有情有味的集体诵读,充满情味的朗读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诗词的认知,唤醒了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应贯穿古诗词教学的始终,在此过程中,学生用声音弹奏一曲和谐流畅、韵味无穷的诗词之曲;在此过程中,学生与文字呼吸与共,心与文字的脉搏一起跳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强化诵读,为学生铺设了善学之地,也使古诗词教学更接地气。
  二、巧释义,设基点,奠善学之石
  古诗词以精准的文字包蕴了丰富的内涵,传递了深刻的情感。但是,古诗词特有的历史性和时代感,如同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横亘在学生和文字之间,使他们望而却步。如何破解古诗词的文字密码,使学生容易理解,是古诗词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白居易的诗虽然在历史上被评价为“老妪能解”,但是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在理解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著名特级教师李凤老师在教授这首诗时,解读到“右手秉遗穗”中的“秉”时,没有直接将意思告知学生,而是在黑板上醒目地呈现“秉”在《说文解字》中的写法,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字形了解字义。“用手握住农作物”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学生学会了通过字形会意解读古诗词的方法。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李凤老师对“刈”“炙”“敝”等字的解读。“刈”字“义声从刀”,理解为“割”的意思;“把肉放在火上烤”,“炙”字可见烈日炎炎;“敝”是一条“巾”内外皆破,足见人民生活的困窘……在此过程中,古诗词文字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教师的智慧启迪也让教学事半功倍。
  特级教师黄厚江说:“语文教学的第一层境界应该是有‘趣’。”教师巧妙的释义法增添了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开启了古诗词的鉴赏之旅,同时还活跃了学生思维,激活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学会望“字”生义,举一反三,也由此为其奠定了善学之石。
  三、重感悟,破难点,孕善学之花
  在古诗词的世界里,一个个精准传神的文字如同散落天际的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成就了斑斓的星空,也营造了幽远的意境。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该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文字中传递出的那份美,才能使诗人精心播撒的流光溢彩的“星星”不至于沦为普通的石头呢?
  在《观刈麦》一诗的教学中,一位教师抓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咀嚼,在咀嚼中发挥想象:“当时的农民在怎样的环境下劳作?”这个问题触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充满画面感的文字瞬间从学生口中流淌出来:“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可见“蒸”和“灼”两个动词再现了当时天气的炎热。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追问:“即便天气如此炎热,当时人们的心情如何?”学生们思维的火花再一次被引燃:“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然而,探究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教师又问:“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有人说,“尽”字道出了农民在劳动中筋疲力尽的状态;也有人说,一个“惜”字道出了农民虽然力已尽,但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只好忍着,挺着,也体现了他们内心的无奈和挣扎。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整体感悟全诗,体会诗人触景生情写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叹,总结诗人的情感:一个“愧”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赋税制度的不满。
  知名学者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一个个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洋溢着一种充满魅力的风韵。在探究的课堂上,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从一个个汉字中感受到一份份厚重的情,这是学生审美能力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感悟,在无形中突破了教学难点,在无意中孕育了学生的善学之花。
  四、善拓展,挖亮点,锻善学之金
  现在,一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为了充实课堂,想方设法补充材料,另一方面也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刻意引经据典,进行拓展延伸。殊不知,一些不合时宜的拓展不但人为地破坏了古诗词的欣赏意境,而且加重了一节课的负担,大有喧宾夺主之嫌疑。
  例如,在《观刈麦》的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利用一节课的最后十分钟投影呈现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讽喻诗《买花》,教师在仔细释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当读到“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这一句时,教师止不住悲戚,动情地说道:“一声长叹,道不尽的是赋税的沉重,说不完的是百姓的疾苦。最后我们再来朗读一下白居易的这两首讽喻诗,感受诗人的情怀。”如此拓展,听课者不禁要问:“《买花》这首诗的拓展意义何在?如果仅仅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那份情感,那么一首《观刈麦》足矣!”“一节课同时要对两首诗进行解读,教师和学生早已殚精竭虑,哪里还有时间解决难点?哪里还有空间细细回味诗的美?此拓展延伸大有狗尾续貂之嫌。”
  而另一位教师在进行《观刈麦》的教学时就显得智慧得多,当探究到“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时,教师适当补充了白居易的《卖炭翁》中的一个句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更令人叫绝的是,教师并没有完整地呈现整句诗,而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在诗句的空白处填写:是“怨”还是“愿”?音同字不同的两个字一下子激活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经过揣摩,学生一致认为,所填字应为“愿”,此句诗应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不同的两句诗,一句是煎熬的热,一句是彻骨的寒,但是相同的是诗人写出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反差,写出了劳苦人民心中的煎熬,此为异曲同工之妙。如此拓展不禁让听者拍案叫绝。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审美和创造美和谐统一,学生既感受到了一字传神的魅力,又体会到了满腔无奈的情愫。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巧妙适当的拓展,唯有拓在理解难点处,拓在感情升华处,才能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潜力,使拓展和文本学习相融无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教师唯有将加强诵读、巧妙释义、注重感悟、善于拓展四个方面统一于古诗词教学中,才能圈定重点、铺设基点、突破难点、形成亮点,丰韵古诗词的内涵,成就至善的语文课堂。如此,学生的善学之石才能在教师的精心锻造下变成永恒的善学之金!
其他文献
对西双版纳望天树 (Shoreachinensis)林地 0~ 1 0cm和 1 0~ 2 5 土层的有机质 ,全氮、磷、钾 ,速效氮、磷、钾等几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状态及雨季前后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创新”理念的不断更新,“互联网+”给班主任工作打开了一条便捷、高效的绿色通道。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尝试用全新的理念、时新的手段、创新的活动来丰富班级工作的形式,优化集体的人际关系,使班集体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成长的教育主体。  一、“创新”活动,让自主活动的空间更为广阔  教育“创新”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内进行的创新活动。丰
采用共沉淀方法制备YSZ粉料,经低温(1300℃)烧结,得到圆片状YSZ烧结体(Y2O3含量8mol%),采用热分解法涂制铂电极,采用新颖的热辐射压封法实现电解质圆片与Al2O3管封接,制成了氧浓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和社会的高速化发展,其需求量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而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农业种植中心是中国水稻的重要生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当学生把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忘记的时候,留在学生脑海深处的就是学生真正内化的数学本质的东西。”笔者认为,好的数学课应该充分渗透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更多的数学本质的烙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笔者把这样的数学课堂称为充满数学韵味的课堂。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韵味呢?用好教材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吃透数学教材
电流变流体是近年来逐渐受人们重视的一种功能材料,本文介绍其国内、外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
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广受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但对于电影创作中的声音艺术运用的研究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多数人并未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就以张艺谋导演的电
借助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红外光谱,喇曼光谱等实验技术研究了电化学合成导电高分子聚噻吩(Polythiophene)材料在掺杂和非掺杂情况下的结构特征,说明了双极化子是这一类基态
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内在地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既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大好前景,又充分考虑到可能产生的问题,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勇敢迎接挑战,做出符合各国国情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