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管理者走向教育者
1984年9月,我师范毕业分配到瑞安县塘下区中心小学任教,接手班风差得出名的五(3)班班主任。校长对我说,不管用什么办法,能把这个班管好,就是最优秀的教师。我初为人师,懵懂中到处寻找管理班级的“妙计”。我发现学校的阅览室里有几本杂志,上面常有些德育文章,于是欣喜地借来细读。一年后,后进班意外转变,我也意外地被评为瑞安县优秀教师。我反思,成绩的取得与阅读杂志有关。
1985年9月,我调到区小附属中学,还当班主任。从阅读杂志中得到启发,我创新红蓝格子多元评价方案,在墙上贴一个表格,凡学生表现好升一格红格子,犯错则升一格蓝格子。1987年9月,我调到塘下镇中学,继续当班主任。我把红蓝格子评价的经验也带过去了。
塘下镇中学刚刚创办,没有阅览室,我就抽空到塘下区小看杂志,并发现阅览室里多了本新杂志——《小学德育》。一次,我看到里头一篇文章说到对后进生人格尊严保护的问题。我反思自己引以为豪的红蓝格子评价,觉得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是对的,但把红蓝格子的数量直接公布在教室,显然会伤害部分学生的人格。我想到了《小学德育》中曾有一篇文章说到的,当班主任应该从教育的角度做管理,而不应该以管理代替教育。这让我明白了,许多事情不能只想到怎么做,更要想想为什么做。于是,我悄悄把红蓝格子评价表从墙上撤了下来。
1991年9月,我调任新华乡中学教导主任。作为校长的助手,我一边抓教学常规管理,一边从为什么做的角度,为校长决策做好参谋。这期间,我一直抽空到塘下区小阅读杂志,当然不忘浏览《小学德育》。不久,我校文学社和少年科学院在温州市开始有了名声;我们成立了学生摔跤队,后来这个队里出了一批体育人才……我不敢说新华中学的特色办学直接受到《小学德育》的影响,但不可否认,她传递的育人思想,在这里发挥了一定作用。
1994年到1997年,我在瑞安市教育局任高中德育专职干部。教育局机关有个阅览室,里面有些德育类杂志,当中自然包括《小学德育》。有时候为了开好德育研讨会,我会提前看看德育类杂志,整理好在会议上发言,那时候很多人都说我对德育有独特的思想。现在看来,这些德育杂志的确帮助我更好地履行了全市高中德育管理的职责,特别是引导我逐步从管理者走向了教育者。
回归育人本真
从1995年开始,我越来越认同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教育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管理。我思考着,我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什么?多年的德育经历,特别是长期阅读杂志的收获,使我逐步形成了以“尊重”为核心的教育思想。2001年,我放弃教育局中层干部职务,到城郊结合部的瑞安安阳实小担任校长,实践我的“尊重教育”之梦。
到任之后,尽管事务繁忙,我仍保持着阅读教育期刊的习惯,日常最喜欢阅读的杂志有《人民教育》《小学德育》和《中小学管理》等,几乎每期必看。《人民教育》偏重思想含量,《小学德育》和《中小学管理》偏重实践案例分析,每期都有令人回味的好文章。
“尊重教育”最先从德育变革入手。我们把校园设计为十大景区,形成环境课程;我们着眼于育人,开设了《经典文学诵读》和《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我们创新了学生“星卡”评价方案,鼓励每一个孩子树立梦想……这些创新的背后,都有着《小学德育》的思想印记。
2004年,我尝试着给《小学德育》电邮了论文《小学品德学科课程整合初探》,想不到竟发表了。2005年初,我整理了关于“星卡”评价的文章,很快又在《小学德育》发表。这一次,编辑给我打来电话,肯定我校“星卡”评价所承载的尊重人格、尊重差异理念在全国层面的现实意义,鼓励我们做实做精。之后,《小学德育》成了我校德育的指导者,也成为我个人专业成长的导师。
我逐步形成了基于育人本真办学的思路。看看周边的许多学校,大部分都还纠结在分数、比赛这些功利化的做法中无法自拔,相比自己的教育思想,自感具有登高望远的境界。很自然地,我校慢慢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从一所城效结合部的新校逐步成为温州名校。这让我真切体会到“思想管理”的重要意义。而在这种境界的形成过程中,《小学德育》传递给我的育人思想一直如灯塔,引领着我前行。
2010年4月,我接到《小学德育》编辑电话,杂志社将我选为封面人物,叫我提供素材。当时浙江省政府督学金文斌先生恰好采访了我并写了报道文章,我就将此稿和一张生活照发给编辑部。6月份,杂志出来了,我成了封面人物,并配发了《回归尊重人性的本真》一文,把我推到了全国基础教育德育改革的前台。后来,杂志社整理出版《中小學德育魅力人物50例》一书,我再次入选其中。
2011年1月,《小学德育》改名《中小学德育》。我作为浙江省校长的代表,应邀参加了庆典仪式。这使我与杂志社的关系更加亲密。
2011年7月,我调任温州建设小学集团校长。鉴于我对育人理念的坚守,我们总结的核心理念确定为“基础·普惠·自主”,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我们研订了活动课程,德育活动形成序列;我们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探索,尝试基于育人的课程变革;我们对“星卡”评价进行了升级,更加体现普惠思想……我们在四个校区坚持阅读《中小学德育》等教育刊物。其时,我最高兴的是大部分教师都能认同我的育人思想,我觉得,这固然有学校一直践行素质教育的文化原因,但也与教师广泛阅读《中小学德育》等有一定关系。
2014年9月,我调任杭州师大附属学校校长。我传承杭师大“人格为先、五育并举”理念,确立“人格培育”理念体系,从自然人格、社会人格、精神人格三个层面,思考“天性·人性·灵性”的核心理念,“健·美·智”的培育目标。我相信,杭州师大附属学校对育人本真的追求,将会有所作为。
如果说当年《小学德育》报道我的育人思想时让我感觉还有点心里没底,我在建设小学的教育创新及对杭州师大附属学校理念的选择,可以说已在较大程度上走向了基于教育本质来办学的自信选择。
走上家庭教育研究的阳光大道
2011年3月,女儿考上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媒体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其中有篇报道提到我儿子14岁读中科大少年班的事,这引发了《中小学德育》编辑的注目。一次,我去杂志社时,大家“挖”我的家教经验。当知晓我的孩子从小就很少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以自学为主时,大家叫我写些家庭教育的文章。因校长岗位工作实在繁忙,我把这事暂放一边了。
年底,我接到《中小学德育》编辑的电话,说杂志社计划在2012年尝试开设家庭教育栏目,问我能否写几篇?我梳理了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列出了8个理念、8个原则、12项内容、12种方法、8个哲学观,打算请杂志社选择几个有意义的话题。意想不到的是,杂志社决定48篇文章都要,并开辟“陈钱林说家教”专栏,每期发两篇,总共发两年。我在振奋之余,尽管考虑到刚调到新的学校,事务繁忙,但还是把任务接了下来。
于是,我双休日闭门谢客,专注写作。每月6500字的文章,还是有很大压力的。好几次,我几乎坚持不了很想放弃,但在编辑的鼓励之下,最终克服了各种困难。2013年底,连载任务顺利完成。写作期间,我对教育的理解愈发深刻。我觉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应该也完全是可以打通的。而我国教育当前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
我把对家庭教育的理解,融合到学校管理中,使建设小学的家校合作更加紧密。我们设计了家长会序列化方案,使家长会更有品位;我们对国家课程作了校本化变革,尝试引导家庭教育;我们的自主作业变革,更直接催生了家庭综合素养自主教育评价表,引导家长既关注孩子综合素养,更关注孩子的独立人格……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家校合作的新路子。
我觉得,家庭教育研究的意义,比学校教育的意义更加重大,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2014年暑假,我把48篇文章进行修订后,与源创图书公司正式签约出版,不久即将面市。希望我的家庭教育经验,能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童年的幸福。当然,我更感谢《中小学德育》杂志社,引领我走上了家庭教育研究的阳光大道。
1984年9月,我师范毕业分配到瑞安县塘下区中心小学任教,接手班风差得出名的五(3)班班主任。校长对我说,不管用什么办法,能把这个班管好,就是最优秀的教师。我初为人师,懵懂中到处寻找管理班级的“妙计”。我发现学校的阅览室里有几本杂志,上面常有些德育文章,于是欣喜地借来细读。一年后,后进班意外转变,我也意外地被评为瑞安县优秀教师。我反思,成绩的取得与阅读杂志有关。
1985年9月,我调到区小附属中学,还当班主任。从阅读杂志中得到启发,我创新红蓝格子多元评价方案,在墙上贴一个表格,凡学生表现好升一格红格子,犯错则升一格蓝格子。1987年9月,我调到塘下镇中学,继续当班主任。我把红蓝格子评价的经验也带过去了。
塘下镇中学刚刚创办,没有阅览室,我就抽空到塘下区小看杂志,并发现阅览室里多了本新杂志——《小学德育》。一次,我看到里头一篇文章说到对后进生人格尊严保护的问题。我反思自己引以为豪的红蓝格子评价,觉得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是对的,但把红蓝格子的数量直接公布在教室,显然会伤害部分学生的人格。我想到了《小学德育》中曾有一篇文章说到的,当班主任应该从教育的角度做管理,而不应该以管理代替教育。这让我明白了,许多事情不能只想到怎么做,更要想想为什么做。于是,我悄悄把红蓝格子评价表从墙上撤了下来。
1991年9月,我调任新华乡中学教导主任。作为校长的助手,我一边抓教学常规管理,一边从为什么做的角度,为校长决策做好参谋。这期间,我一直抽空到塘下区小阅读杂志,当然不忘浏览《小学德育》。不久,我校文学社和少年科学院在温州市开始有了名声;我们成立了学生摔跤队,后来这个队里出了一批体育人才……我不敢说新华中学的特色办学直接受到《小学德育》的影响,但不可否认,她传递的育人思想,在这里发挥了一定作用。
1994年到1997年,我在瑞安市教育局任高中德育专职干部。教育局机关有个阅览室,里面有些德育类杂志,当中自然包括《小学德育》。有时候为了开好德育研讨会,我会提前看看德育类杂志,整理好在会议上发言,那时候很多人都说我对德育有独特的思想。现在看来,这些德育杂志的确帮助我更好地履行了全市高中德育管理的职责,特别是引导我逐步从管理者走向了教育者。
回归育人本真
从1995年开始,我越来越认同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教育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管理。我思考着,我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什么?多年的德育经历,特别是长期阅读杂志的收获,使我逐步形成了以“尊重”为核心的教育思想。2001年,我放弃教育局中层干部职务,到城郊结合部的瑞安安阳实小担任校长,实践我的“尊重教育”之梦。
到任之后,尽管事务繁忙,我仍保持着阅读教育期刊的习惯,日常最喜欢阅读的杂志有《人民教育》《小学德育》和《中小学管理》等,几乎每期必看。《人民教育》偏重思想含量,《小学德育》和《中小学管理》偏重实践案例分析,每期都有令人回味的好文章。
“尊重教育”最先从德育变革入手。我们把校园设计为十大景区,形成环境课程;我们着眼于育人,开设了《经典文学诵读》和《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我们创新了学生“星卡”评价方案,鼓励每一个孩子树立梦想……这些创新的背后,都有着《小学德育》的思想印记。
2004年,我尝试着给《小学德育》电邮了论文《小学品德学科课程整合初探》,想不到竟发表了。2005年初,我整理了关于“星卡”评价的文章,很快又在《小学德育》发表。这一次,编辑给我打来电话,肯定我校“星卡”评价所承载的尊重人格、尊重差异理念在全国层面的现实意义,鼓励我们做实做精。之后,《小学德育》成了我校德育的指导者,也成为我个人专业成长的导师。
我逐步形成了基于育人本真办学的思路。看看周边的许多学校,大部分都还纠结在分数、比赛这些功利化的做法中无法自拔,相比自己的教育思想,自感具有登高望远的境界。很自然地,我校慢慢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从一所城效结合部的新校逐步成为温州名校。这让我真切体会到“思想管理”的重要意义。而在这种境界的形成过程中,《小学德育》传递给我的育人思想一直如灯塔,引领着我前行。
2010年4月,我接到《小学德育》编辑电话,杂志社将我选为封面人物,叫我提供素材。当时浙江省政府督学金文斌先生恰好采访了我并写了报道文章,我就将此稿和一张生活照发给编辑部。6月份,杂志出来了,我成了封面人物,并配发了《回归尊重人性的本真》一文,把我推到了全国基础教育德育改革的前台。后来,杂志社整理出版《中小學德育魅力人物50例》一书,我再次入选其中。
2011年1月,《小学德育》改名《中小学德育》。我作为浙江省校长的代表,应邀参加了庆典仪式。这使我与杂志社的关系更加亲密。
2011年7月,我调任温州建设小学集团校长。鉴于我对育人理念的坚守,我们总结的核心理念确定为“基础·普惠·自主”,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我们研订了活动课程,德育活动形成序列;我们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探索,尝试基于育人的课程变革;我们对“星卡”评价进行了升级,更加体现普惠思想……我们在四个校区坚持阅读《中小学德育》等教育刊物。其时,我最高兴的是大部分教师都能认同我的育人思想,我觉得,这固然有学校一直践行素质教育的文化原因,但也与教师广泛阅读《中小学德育》等有一定关系。
2014年9月,我调任杭州师大附属学校校长。我传承杭师大“人格为先、五育并举”理念,确立“人格培育”理念体系,从自然人格、社会人格、精神人格三个层面,思考“天性·人性·灵性”的核心理念,“健·美·智”的培育目标。我相信,杭州师大附属学校对育人本真的追求,将会有所作为。
如果说当年《小学德育》报道我的育人思想时让我感觉还有点心里没底,我在建设小学的教育创新及对杭州师大附属学校理念的选择,可以说已在较大程度上走向了基于教育本质来办学的自信选择。
走上家庭教育研究的阳光大道
2011年3月,女儿考上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媒体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其中有篇报道提到我儿子14岁读中科大少年班的事,这引发了《中小学德育》编辑的注目。一次,我去杂志社时,大家“挖”我的家教经验。当知晓我的孩子从小就很少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以自学为主时,大家叫我写些家庭教育的文章。因校长岗位工作实在繁忙,我把这事暂放一边了。
年底,我接到《中小学德育》编辑的电话,说杂志社计划在2012年尝试开设家庭教育栏目,问我能否写几篇?我梳理了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列出了8个理念、8个原则、12项内容、12种方法、8个哲学观,打算请杂志社选择几个有意义的话题。意想不到的是,杂志社决定48篇文章都要,并开辟“陈钱林说家教”专栏,每期发两篇,总共发两年。我在振奋之余,尽管考虑到刚调到新的学校,事务繁忙,但还是把任务接了下来。
于是,我双休日闭门谢客,专注写作。每月6500字的文章,还是有很大压力的。好几次,我几乎坚持不了很想放弃,但在编辑的鼓励之下,最终克服了各种困难。2013年底,连载任务顺利完成。写作期间,我对教育的理解愈发深刻。我觉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应该也完全是可以打通的。而我国教育当前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
我把对家庭教育的理解,融合到学校管理中,使建设小学的家校合作更加紧密。我们设计了家长会序列化方案,使家长会更有品位;我们对国家课程作了校本化变革,尝试引导家庭教育;我们的自主作业变革,更直接催生了家庭综合素养自主教育评价表,引导家长既关注孩子综合素养,更关注孩子的独立人格……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家校合作的新路子。
我觉得,家庭教育研究的意义,比学校教育的意义更加重大,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2014年暑假,我把48篇文章进行修订后,与源创图书公司正式签约出版,不久即将面市。希望我的家庭教育经验,能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童年的幸福。当然,我更感谢《中小学德育》杂志社,引领我走上了家庭教育研究的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