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导学生进入对话角色
教师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比如新生入学伊始,教师新任某班级,或者借班开设公开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参加教学对话呢?首先,教师要放下身份,他的亲切应胜过威严。优秀的教师上课开场白总会调节气氛,让学生轻松面对教师的提问。教师应以谦虚和蔼的形象示于学生,用幽默的语言和随和的态度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促使学生说话、发问与探想。其次,教师要打消学生的顾忌心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教师可以跟学生说一些激发自信心的话,使他们鼓起说话的勇气。第三,教师要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消除陌生感。当老师和某班学生初次接触时,教师要寻找和学生的共通点,比如教师可以找出自己的某些和年轻人一样的兴趣爱好,或是表达对学生的好感等,以使学生觉得老师很容易亲近,认定老师是可以作为交流的对象。
在平常的教学中,因为师生之间相互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已经被学生熟知,教学处于普通状态。这种情形是最有利于教师使用对话式的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对话,教师可以使用的方法较多。其一是启发引导。有时候问题发出去,由于难度较大等原因,可能课堂上无人能圆满回答。启发引导的工作如果做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前,就可以生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动力,并使随后的对话节奏紧凑。其二是情境营造。语文教师可以叙说教学文本描述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可以通过吟诵诗歌让学生欣赏,可以播放歌曲让学生体味,可以演示多媒体影像给学生直观的形象。营造对话的情境可以让课型更生动,对话更活泼,使得学生产生印象的更深刻。其三是激发兴趣。教师最好从文本中找出有兴味的话题来开启对话。可采用的话题可以是文本独到的写法、文本吸引人的方面等。教师还可以对某些细节进行发掘,使教学产生新意。此外,教师更可以用作家的生平等故事性的材料来吸引学生。这些方法,可以在导入课文时用,亦可在对话过程中随手拈来,使学生积极地持续对话。
二、引导学生燃起探究的兴趣
在对话式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有以下两种:一种是“静观”。静观是为了观其变。当学生的回答不够正确时,教师不要忙着下结论。教师可以让多名学生发言。所谓真理越辩越明,有时“生生”对话形成了辯论的态势,探究也就开始了。争论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探究得更深。探究越深,学生就越接近真正的答案。教师在静观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学生的表情和反应发现新的观点,让他们表达出来。教师要控制自己亲自“操刀”揭示谜底的欲望,把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快乐留给学生。
引导探究另一种方法是“择新”。当某学生阐述完观点时,教师可以寻求其他学生的观点;当关于一个问题的辩论结束时,教师可以提出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提出学界争论的观点,探求学生的意见。即使这样的观点被学生否定,也会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或许还会激起学生创新的意见:而这就是“择新法”的意义所在。
三、引导学生经历讨论的过程
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他在教学时,有时候使用讽刺的手段,通过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有时候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有时候对知识进行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苏格拉底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的是孔子,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论断。在对话式课堂,教师不必直截了当地把知识告诉学生,而可以通过问答、讨论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人们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在组织对话时,教师征求答案,可以向个体,也可以向群体。学生的回答即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单个回答和多个回答。个别学生回答,即是告诉老师个人探究的结果;多名学生给出答案,则表现为群体探究正确答案的过程。于是,教师要适度在两种征求答案的形式间转换。转换模式包括个别向群体的顺向转换和群体向个别的逆向转换两种形式。这就要求教师懂得转换的方法。当有学生先行发言之后,教师不用急着做出正误判断,可以向学生征求补充意见或反对意见,还可以向学生征求新的证据。当某个学生的回答不能解决问题时,就可以使用如上的转换。有的时候,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发现有价值的意见,教师便可以与提出这个意见的学生单独展开对话,就自然实现了由群体对话向个别对话的逆向转换。逆向转换有利于尽快辨明问题,使观点被深入探讨。
教师在对话教学中,须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对话角色,导引学生参与对话过程。因此,引导工作是实现教学对话的前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从发挥学生主体意识人手,把学生调动起来,并重视学生的对话表现,才能使教学对话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安徽芜湖十二中;安徽芜湖十二中。
教师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比如新生入学伊始,教师新任某班级,或者借班开设公开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参加教学对话呢?首先,教师要放下身份,他的亲切应胜过威严。优秀的教师上课开场白总会调节气氛,让学生轻松面对教师的提问。教师应以谦虚和蔼的形象示于学生,用幽默的语言和随和的态度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促使学生说话、发问与探想。其次,教师要打消学生的顾忌心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教师可以跟学生说一些激发自信心的话,使他们鼓起说话的勇气。第三,教师要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消除陌生感。当老师和某班学生初次接触时,教师要寻找和学生的共通点,比如教师可以找出自己的某些和年轻人一样的兴趣爱好,或是表达对学生的好感等,以使学生觉得老师很容易亲近,认定老师是可以作为交流的对象。
在平常的教学中,因为师生之间相互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已经被学生熟知,教学处于普通状态。这种情形是最有利于教师使用对话式的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对话,教师可以使用的方法较多。其一是启发引导。有时候问题发出去,由于难度较大等原因,可能课堂上无人能圆满回答。启发引导的工作如果做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前,就可以生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动力,并使随后的对话节奏紧凑。其二是情境营造。语文教师可以叙说教学文本描述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可以通过吟诵诗歌让学生欣赏,可以播放歌曲让学生体味,可以演示多媒体影像给学生直观的形象。营造对话的情境可以让课型更生动,对话更活泼,使得学生产生印象的更深刻。其三是激发兴趣。教师最好从文本中找出有兴味的话题来开启对话。可采用的话题可以是文本独到的写法、文本吸引人的方面等。教师还可以对某些细节进行发掘,使教学产生新意。此外,教师更可以用作家的生平等故事性的材料来吸引学生。这些方法,可以在导入课文时用,亦可在对话过程中随手拈来,使学生积极地持续对话。
二、引导学生燃起探究的兴趣
在对话式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有以下两种:一种是“静观”。静观是为了观其变。当学生的回答不够正确时,教师不要忙着下结论。教师可以让多名学生发言。所谓真理越辩越明,有时“生生”对话形成了辯论的态势,探究也就开始了。争论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探究得更深。探究越深,学生就越接近真正的答案。教师在静观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学生的表情和反应发现新的观点,让他们表达出来。教师要控制自己亲自“操刀”揭示谜底的欲望,把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快乐留给学生。
引导探究另一种方法是“择新”。当某学生阐述完观点时,教师可以寻求其他学生的观点;当关于一个问题的辩论结束时,教师可以提出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提出学界争论的观点,探求学生的意见。即使这样的观点被学生否定,也会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或许还会激起学生创新的意见:而这就是“择新法”的意义所在。
三、引导学生经历讨论的过程
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他在教学时,有时候使用讽刺的手段,通过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有时候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有时候对知识进行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苏格拉底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的是孔子,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论断。在对话式课堂,教师不必直截了当地把知识告诉学生,而可以通过问答、讨论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人们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在组织对话时,教师征求答案,可以向个体,也可以向群体。学生的回答即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单个回答和多个回答。个别学生回答,即是告诉老师个人探究的结果;多名学生给出答案,则表现为群体探究正确答案的过程。于是,教师要适度在两种征求答案的形式间转换。转换模式包括个别向群体的顺向转换和群体向个别的逆向转换两种形式。这就要求教师懂得转换的方法。当有学生先行发言之后,教师不用急着做出正误判断,可以向学生征求补充意见或反对意见,还可以向学生征求新的证据。当某个学生的回答不能解决问题时,就可以使用如上的转换。有的时候,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发现有价值的意见,教师便可以与提出这个意见的学生单独展开对话,就自然实现了由群体对话向个别对话的逆向转换。逆向转换有利于尽快辨明问题,使观点被深入探讨。
教师在对话教学中,须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对话角色,导引学生参与对话过程。因此,引导工作是实现教学对话的前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从发挥学生主体意识人手,把学生调动起来,并重视学生的对话表现,才能使教学对话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安徽芜湖十二中;安徽芜湖十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