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执政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e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郁离子谓执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数与①,抑亦以为良而倚以图治与?”
  执政者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
  郁离子曰:“若是,则相国之政与相国之言不相似矣②。”
  执政者曰:“何谓也?”
  郁离子曰:“仆闻农夫之为田也,不以羊负轭③;贾子之治车也,不以豕骖服④。知其不可以集事,恐为其所败也。是故三代之取士也⑤,必学而后人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不鄙其侧陋⑥。今风纪之司⑦,耳目所寄,非常之选也,仪服云乎哉?言语云乎哉?乃不公天下之贤,而悉取诸世胄呢近之都那竖为之⑧,是爱国家不如农夫之田、贾子之车也。”
  执政者许其言而心忤之。
  (《郁离子》卷一)

注释:


  ①具数:此处指凑数、充数。
  ②相国:指执政者。
  ③軛:指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
  ④豕:猪。 骖服:古代一车四马,居外的两匹叫“骖”,中间的两匹叫“服”。
  ⑤三代:指夏、商、周。
  ⑥侧陋:指有才德却居于卑微地位的人。
  ⑦风纪之司:执掌法度和纲纪的人。
  ⑧都那竖:这里指那些游手好闲、衣着华关的未成年的纨绔子弟。都,闲也。那,美也。竖,未冠者也。

大意:


  郁离子对执政者说:“如今人才的使用,只是凑数呢,还是认为他十分贤良,要倚靠他来治国呢?”
  执政者说:“是选取那些贤良者而录用的!”
  郁离子说:“若是这样,那么相国您的执政方式和您说的话就不大一样了。”
  执政者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郁离子说:“我听说,农民耕田,不用羊负轭;做买卖的商人赶车,不用猪担任骖服。因为知道它们不可能成事,怕被它们坏了事啊!所以夏、商、周三代取士的办法,首先必须学习,而后才能做官。必须用处理政事来考核他,若真有才能,方可录用。不管他的世系家庭如何,只看他是否贤良,不轻视那些有才德而地位卑微的人。如今担任法度和纲纪职务的人,肩负着像耳朵和眼睛那样重要的使命,要严格选拔。能只看仪表服饰吗?能只听言谈话语吗?您不能公平地对待天下的贤士,却全部录用那些世家贵族的后代,以及与自己关系亲近的纨绔子弟为官。您这样爱国的做法,还不如农民爱耕田、商人爱车呢!”
  执政者虽然口头上同意他的话,但内心却不以为然。

【点评】


  《郁离子》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谋士刘基(字伯温)创作的一部笔记体著作。郁是有文采的样子;离是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作者认为“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这部书的内容以道为本,得庄子精髓,同时又与儒家人仕的思想相结合,不仅集中反映了作为政治家的刘基治国安民的主张,也体现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道德意识以及渊博的学识。
  这篇文章是针对用人的弊端而发的。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是一个王朝盛衰的标志,也是导致王朝兴亡的关键。作者以对话的形式,指出了统治者在选任官员时,只注重门第、关系,而不讲德才的问题。文中最后一句“执政者许其言而心忤之”,更反映出统治者对于正确意见采取的口是心非的态度。
  联系时代背景,这应该是作者对元朝末年国家弊政的揭露。后来,刘基以辅佐朱元璋开创帝业而闻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张良的字)也。”这篇文章也对明朝统治者在用人方面提供了借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者提出的“必学而后入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不鄙其侧陋”的用人原则,不仅在当时是正确且有远见的政治主张,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海涛)
其他文献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古人尊孔子为“圣人”“至圣先师”等。孔子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还有学贵力行、躬行践履的精神,他以勤奋学习、勤勉修身、改造社会为己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创立了儒家学派。“学而时习之”——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期望自己的学术、学说能够用世,指导当时的社会实践。如果自己的信念能够变成现实,那一定是令人
期刊
“书香”一词,古已有之。原指古人为防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后常常被人们引申为读书风气。  阅读所品味出的书香,是源自心灵的味道。是世间的人情冷暖,是豐富的道德情操,是悠久的文化传承,是壮丽的大好河山……每一本书,诉说的是一个故事,一种情怀。而每一个故事包含着不同的酸甜苦辣,每一种情怀包含着不同的理想!所以,
期刊
随着晚唐末日的挽歌四起,唐朝走向了灭亡,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军阀的混战,王朝的更迭,使得乱世的文化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中原是文化传统最深的地区,虽屡经战乱,却不乏短期“小康”时光;唐末的文人学士在丧乱之际隐遁逃亡,保存并散布了文化创造的种子;南北文化上的联系也没有断绝,一些统治者为了笼络知识分子而提倡文化活动,使这时的文化没有完全黯然失色。  此时的书法艺术处于唐宋交替之间,最主要的特点是唐代以
期刊
王夫之是我们所熟知的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他的一生著作颇丰,岳麓书社出版有《船山全书》,煌煌16巨册,是迄今为止对王夫之学说和著作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整理成果。不仅如此,王夫之的议论也十分深切,为后世所推崇;“船山学”的研究至今如火如荼。在他的史论著作中,《读通鉴论》无疑是很有名的一种,有学者认为,要想了解《资治通鉴》中的智慧、思想,就应该读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甚至把《读通鉴论》作为阅读《资治通鉴
期刊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家”是每个人身心的寄托。无论年龄几何,无论行得多远,“家”都是一个人最终的归宿。那么,这个人人都离不开的“家”是怎么来的呢?  “家”在甲骨文中主要有两种字形:一种是,外面像房屋的轮廓;里面像一头猪,并且腹部带有雄性特征,这是“豭(jiā)”的早期写法,意思是公猪,同时也表示整个字的读音跟“豭”接近。另一种字形是,跟前一种字形的区别主要在于里面表示猪的部分并没
期刊
一、打下广泛的基础  有一些人认为,学科的分类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另一些人则将学科的分类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他们认为古希腊罗马人强调条分缕析,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有学科的分类了。从世界范围来看,古代东西方的学科都不可能分得那么细,都是各学科的知识混在一起的,古代并没有严格的学科分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有文史哲、政经法、农工医这样的分法呢?中国古代都是综合性的学科,有些学科相对来讲是基础性的学科。因
期刊
引子:《步辇图》背后的故事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中有两组人物:左侧三男相次而立,规矩而拘谨;前面执笏者是朝中的礼官,他红袍虬须,神态沉着,引导使者晋见。其后身形瘦小,头戴平顶小帽,身穿团花窄袖长袍,发饰与衣着都与其他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五十三  文成公主(625—680),李姓,名字不详,唐朝宗室女。其事迹主
期刊
关于“牛”的成语有很多,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对牛弹琴”了。这个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现在多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反其意而用之,创作出一幅流传千古的名画《对牛弹琴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可谓意境深邃,寓意深远。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一篇《画语录》,几乎成为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国美学史的压卷之作
期刊
旧事①:宫中有要市外物②,令官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③。贞元末④,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⑤,稍不如本估⑥。末年不复行文书⑦,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⑧,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⑨。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
期刊
张謇(1853—1926)是清末状元,他把“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深深地融入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的实践中,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备受国人敬仰。张謇在辛勤工作的同时,不忘通过家书对独生子张孝若进行教育。  张謇中年得子,自然对孝若疼爱有加,并寄托了全部希望。他曾说:“我即一子,一坏即无后望。我老矣,不得不为久计也。”因此,张謇对张孝若的每一步成长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