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安全与东亚:回顾与展望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j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人的安全”这个概念仅仅存在于安全政策的边缘,但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它重视人类的多重性;另一方面,则更加直接地关注在暴力冲突情况下对个人或者单个团体的保护。干预和国家主权国际委员会2001年的报告和人类安全委员会2003年的报告分别反映了这两个不同的侧重。在东亚,就“人的安全”概念的争论已经相当深入。亚洲最初的反应是谨慎、怀疑的。亚洲国家一贯坚持以国家为中心的安全秩序,强调国家主权,反对干涉一国国内事务。但自从1997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亚洲各国、地区组织、学术机构和民间社团对“人的安全”的态度逐渐转向积极,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对“人的安全”的广义理解和对安全的非传统威胁方面。进而,这一趋势引发了对“人的安全”最具争议性的问题的讨论,即对个人的保护、干涉和外交的新形式。但是,“9·11”事件之后的美国政策和反恐战略阻碍了“人的安全”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尽管如此,一些关于“人的安全”的思想还是创造性地影响了一些国家的安全政策、对外行为和地区秩序的规范基础。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国学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对国际政治理论的兴趣大增,在相关领域发表了许多功底扎实的论著。另一方面,能够把西方理论的评介同现实政治、政策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的论著,似乎不太多。就我本人所接触的政策研究领域,如国际形势分析报告,所使用的概念、语言和思路,仍然以沿袭传统为主。
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这样发问无疑是有参照系的,那就是有别的(美国、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接下来才问“没有”和“有”是否为同一属性的国际关系理论?如果回答“是”的话,问题便改为“为什么没有类似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或者反问“为什么要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呢”?不是可以拿来主义吗?
如果承认社会科学(包括国际关系)在世界范围内还有一定共性的话,那么寻找差距还是有意义的。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现实,中国社会科学同西方社会科学的差距比自然科学上的差距还要大;而社会科学落后的严重性一点不比自然科学落后逊色。中国社会科学落后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方法论的落后,方法不行就无法创新
遵从典范、质疑典范和转换典范代表着国际研究的三个层次性境界。
科学研究是实施研究过程、实现研究目的一种方法。一般而言,科学研究过程包括4个步骤:(1)发现研究的问题;(2)提出回答问题的理论假说;(3)检验理论假说;(4)阐明结果,得出结论。其中,决定研究质量的关键步骤有两个:一是提出研究问题,这是科学研究过程的起点,没有明确的研究问题,
理论思维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哲学层面,哲学层面谈的是本体论问题;另一个是逻辑层面,涉及的是方法论问题。当然,方法论问题也属于哲学问题,但就逻辑而言,它本身就是方法论问题。人类最初的理性思维方法是形式逻辑,其特点是排斥矛盾,强调一致和同一性。其极端发展就是近现代数理逻辑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的政党政治发生了以下重要变化:政党在拉美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在上升;一些国家的传统党的势力在减弱;拉美左翼党的力量在上升;政党政治的“游戏规则”更加有序;“民主疲劳症”是拉美政党政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最近二十多年来,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的过程中,大量西方国际关系学术著作被翻译介绍进来,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译本的质量令人担忧。本文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译本为例,分析了翻译中三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理解问题、表达问题和态度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引起国内国际关系学界对翻译质量本身的重视。
本文试图对中国的地区战略做出一个系统的阐析。文章探讨了中国地区战略的理念、行为,并且对这一战略的成果做出了评价。最后展望了中国的地区战略的未来和对地区及中美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