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对高职学生实施计算机普及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几年来,笔者立足学院实际,大胆实施创新教学,收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做法。
1 分层次教学
分层教学思想来源于当代多种先进教学思想的融合,包括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的理論,如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等。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一般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进行划分。
学生分层的手段常用的有2种。1)通过各种测试评价手段对学生分层。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利用理论与上机2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基础水平测试,同时组织安排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来综合对学生进行分层。
2)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分层。按照预期计划的不同层次的计算机水平基础建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在平台上设计好教学内容和计算机水平测试智能评估系统,并进行分层备课、分层辅导和分层训练。最终,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平台分层测试,并根据智能评估系统所得的考核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
2 注意课程内容的衔接与分布
为解决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应注意以下2方面。
1)课程内容的衔接。完成课程内容的衔接,应考虑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所说的深度与广度并不只是指所讲授的文化软件的版本高低,而是指不完全摒弃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在其基础上适当加大知识的难度,扩大知识的范围。如对于Windows2000,除详细讲述其本身内容之外,应增加Linux教学内容;对于Word2000、Excel2000和PowerPoint2000,除讲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之外,应多使用案例教学,突出三者之间知识的共性与联系,多布置大作业和综合作业,加大其知识的难度与深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对于Internet与网络基础,除讲授一些基础概念与基本文化技巧之外,应增加Internet的更多服务功能,如信息检索、远程教学和网络电话等。另外,根据学生分层次的结果,也可以考虑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增加一些比较有特色和较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如Flash动画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等。
2)课程内容的分布。目前授课过程中,都是按照文前表中的“模块顺序”逐一教学的。笔者认为开学初就开始给学生讲授第一部分理论性很强的基础知识难免过于空洞,势必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以适当调整课程内容的分布顺序,考虑首先讲授便于实际操作的中英文输入知识和Windows 2000。
3 合理利用教学手段
科学使用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组织教学,一些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难有用武之地,造成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各自为政,带来新的教学矛盾和问题。笔者认为基于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情境教学等都比较适合现在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改进考核制度与方法为了考核学生的真正计算机操作水平,传统的笔试考核方法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而且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课,通常学生人数很多,为了利用读卡机节省批改试卷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有些高职院校的试卷内容题型通常只是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这就更难满足“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考核的根本要求。而“无纸化”考核方式,也面对着本文之前所述的自动判分等问题。对于考核制度与方法,笔者比较认同“文件夹”式评价模式。“文件夹”式评价是国外教育评价正在探索的一种模式,是在网络服务器上建立ftp站点和每个学生的个人文件夹,将每个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期间所做的学习计划、基本实验、大作业、综合作业、实验报告、学习体会等上传到服务器上的相应目录中,并按要求对这些材料重组,制作成个人和课题组的网上学习主页或PowerPoint演示文稿,作为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记录,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文件夹”式评价模式比较适合授课时段较长的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一般是一个学年的课程,通过这种评价模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任何时段进行随机评价,也可以在学期末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它还是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模式,对不同能力和特长的学生给予自由创作空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潍坊科技学院)
1 分层次教学
分层教学思想来源于当代多种先进教学思想的融合,包括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的理論,如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等。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一般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进行划分。
学生分层的手段常用的有2种。1)通过各种测试评价手段对学生分层。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利用理论与上机2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基础水平测试,同时组织安排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来综合对学生进行分层。
2)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分层。按照预期计划的不同层次的计算机水平基础建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在平台上设计好教学内容和计算机水平测试智能评估系统,并进行分层备课、分层辅导和分层训练。最终,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平台分层测试,并根据智能评估系统所得的考核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
2 注意课程内容的衔接与分布
为解决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应注意以下2方面。
1)课程内容的衔接。完成课程内容的衔接,应考虑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所说的深度与广度并不只是指所讲授的文化软件的版本高低,而是指不完全摒弃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在其基础上适当加大知识的难度,扩大知识的范围。如对于Windows2000,除详细讲述其本身内容之外,应增加Linux教学内容;对于Word2000、Excel2000和PowerPoint2000,除讲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之外,应多使用案例教学,突出三者之间知识的共性与联系,多布置大作业和综合作业,加大其知识的难度与深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对于Internet与网络基础,除讲授一些基础概念与基本文化技巧之外,应增加Internet的更多服务功能,如信息检索、远程教学和网络电话等。另外,根据学生分层次的结果,也可以考虑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增加一些比较有特色和较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如Flash动画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等。
2)课程内容的分布。目前授课过程中,都是按照文前表中的“模块顺序”逐一教学的。笔者认为开学初就开始给学生讲授第一部分理论性很强的基础知识难免过于空洞,势必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以适当调整课程内容的分布顺序,考虑首先讲授便于实际操作的中英文输入知识和Windows 2000。
3 合理利用教学手段
科学使用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组织教学,一些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难有用武之地,造成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各自为政,带来新的教学矛盾和问题。笔者认为基于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情境教学等都比较适合现在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改进考核制度与方法为了考核学生的真正计算机操作水平,传统的笔试考核方法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而且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课,通常学生人数很多,为了利用读卡机节省批改试卷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有些高职院校的试卷内容题型通常只是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这就更难满足“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考核的根本要求。而“无纸化”考核方式,也面对着本文之前所述的自动判分等问题。对于考核制度与方法,笔者比较认同“文件夹”式评价模式。“文件夹”式评价是国外教育评价正在探索的一种模式,是在网络服务器上建立ftp站点和每个学生的个人文件夹,将每个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期间所做的学习计划、基本实验、大作业、综合作业、实验报告、学习体会等上传到服务器上的相应目录中,并按要求对这些材料重组,制作成个人和课题组的网上学习主页或PowerPoint演示文稿,作为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记录,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文件夹”式评价模式比较适合授课时段较长的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一般是一个学年的课程,通过这种评价模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任何时段进行随机评价,也可以在学期末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它还是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模式,对不同能力和特长的学生给予自由创作空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潍坊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