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得菜根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un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中,薯类食物是幼年生活常态。我虽没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印象中小时候也没有多少餐是能吃得上肉的。因此对于薯类等农作物的感受就特别深。
  俗话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初时并不以为然,作物之所以能作為食物,不外乎其干、其果、其叶、其枝、其花能果腹充饥。根茎也能食用,已是一奇。偏它味道上佳还营养丰富,更是让人食髓知味没齿难忘。
  譬如芋头。有本地芋、蕃鬼芋、大肉芋……每一种芋头的做法和味道都不太一样。但是,如在深冬季节,把一大堆本地芋堆放在冰冷而干燥的地板上,过上整整一个寒冷的冬天后,在早春来临时节,在百无聊赖中,在饥肠辘辘时,无意中翻开芋堆一瞧,发现地底下的芋头都给冬天的北风“哨”(客乡方言,动词,不停地吹使水汽蒸发之意)瘪了一截,用手一摸芋头尾部,软软的,腐烂竟然有漫延而上的样子!这可是大事,乡里农家存粮本就不多,人啊,畜禽皆指望着这点“生理”过春呢。
  遂火急火燎起来,赶紧翻找出有类似症状的芋头,草草洗净泥巴,一股脑儿放进硕大个“牛三”铁镬里。掩上盖板,“哧啦”点着火柴,用“火筒”对着灶膛使劲一吹,幽暗的“灶封”一下子便在小孩的心里亮堂起来。灶火映在周围各张忽明忽暗的脸上,所有的热切、焦急一下子都平稳了下来,唯有柴火“噼啪”燃响的声音不甘寂寞地透过窄小的厨房。
  不一会,空气中就传来了一股熟悉的味道,有经验的乡下人知道,这是芋头要熟了。遂熄火罢工,待灶膛回火稍焖一阵,早就忍耐不住的小孩一把掀开锅盖,猴急地伸出乌黑的小手一拨拉一抓捏,一个冒着热气的芋头瞬息便在两边手上翻来翻去。而在芋头翻动的过程里,芋皮也被一层层揭开。咦——小孩的眼睛突地一直,早见得近乎烂透的芋头尾部成了黑兮兮的一截物事,这,能吃吗?可又忍不住那若隐若现香气的诱惑。来不及细想,张开了嘴,舌头一边躲闪着芋头的热,牙齿一边趁机轻咬了一口。味道怪怪的,却另有一种清香,混带着大冬糯米的“清甜”,还有一种说不清的糯性!馋嘴一动,物事已经入得喉咙。这就是乡人所说的“鸡屎芋”了吧?!
  大伙哄地起身,全都顾不得烤火取暖了,蜂拥而上,三下五除二,人手伸向满满一锅芋头,手快的两手各拿一个,嘴里哧哩呼噜吃着一个,眼睛兀自看望锅里。手慢的便是慢条斯理地剥开芋皮,瞧着那一截黑物事,审视一番,再不慌不忙地放进嘴里嚼咽,有满足,也有吃的享受。
  再如番薯(乡言俗称,书面语叫红薯),也有五花八门的品种,红心薯、红肉薯、五色薯,坡薯、田薯,曾经都是能活人命的好东西,没人看上眼,却人人离不开。新出锅的红薯也好,隔夜冷薯或有馊味也不怕,胡乱掰开塞进嘴里,两手一搓,薯屑纷纷落掉,破旧书包斜挂在肩上,迎着早起的朝阳,小孩子心情愉悦地向学校走去。
  如有机会吃烤薯,则更欢喜不过。那时没有烤箱之说,想要吃烤薯,则要在大好的日子里,人各提着一袋精心挑拣的番薯,顺着一片收割后的水稻残茬,在冬田的中间找到满地翻开的干泥块,一片一片叠垒起一座小泥窑,技术高的那窑可放进20斤红薯,我们是不敢奢望的,只求过后人手分得一两个足矣。一切准备就绪,拾柴火的伙伴也回来了,就马上点火烧窑。在火光影映中,熏得人人泪眼蒙眬,泥窑不知不觉中已烤得黑里透红。大伙赶紧将番薯从窑口塞进窑膛中部,小心翼翼地用木棍一捅,泥窑“轰”地倒塌下来,溅起一阵泥尘热灰,把番薯通通盖在里面,噼噼啪啪用棍子把泥巴敲碎压实,烤薯大业已完成大半。静待10数分钟,派去送“窑鬼”的人迟迟还没回来,有人已迫不及待地拨开尚冒着热烟的泥巴,早见得一块番薯皮露在外面。轮换着抓在手里,嘴吹泥巴,用极快的速度揭开了薯皮,黄里透白的薯肉香味已钻入鼻子。三下两下把薯肉扔进嘴里吃完,意犹未尽又来一个。有时候等悲催的同伴忠心耿耿地送完窑鬼回到地头,地上已狼藉一片,烤番薯早就给馋嘴的人儿吃完了。于是免不了就会经常发生争吵,可争吵过后,同样的故事依然不停地发生。
  后来听说东兴有被誉为当地“三宝”之一的“红姑娘”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具有抗癌、抗糖尿病等药用价值。又有涠洲火山番薯质优、味美、色艳,含硒量特高,可抗衰老。惜乎一直未有机会砌好泥窑一烤尝之,引为憾事。
  或许,在以后那些苍凉的人生角落里,我们再也吃不到往日沾着灰尘草屑的香喷喷的烤薯,也吃不到香甜中带有臭味的“鸡屎芋”了。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那个暮春的下午,我应邀去朋友家品尝佛手新茶。  男主人是个资深茶人,所以泡茶的动作自然如同行云流水一般。随着沸水倾泻而下,新茶特有的芬芳迅疾蒸腾而起。头遍茶是为洗茶,亦称醒茶,是要倒掉的。第二遍茶水倒在白瓷杯中,茶汤明黄清澈,喝了一口,顿时喉咙生津,只觉得满嘴的香橼清香缭绕,肺腑如清风荡涤而过,真是怎一个爽字了得?!——是佛手茶。只有佛手茶才有这种特有的香橼清香。  后来,茶味渐淡,男主人又换了一
期刊
人活一辈子,就是活心情。会活的,活得心里美。不会活的,归根到底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那么大一个世界,比什么?比财富,你肯定不是最富的,哪怕你是富二代;但也不是最穷的,哪怕你今晚的饭还没着落。比地位,统治过半个地球的人,比方恺撒大帝和成吉思汗,你都没遇上,当奴隶、当战俘你也没赶上。你就是这城市里平凡的千百万分之一,怎么办?气死,不值。自己活自己的,活得自己美滋滋的,那就对了。从现在开始,不迟!  人的
期刊
1993年冬季的一天,我请假到城关医院看望住院的母亲。  她正在病床上,一向浮肿的脸越加苍白,双目、嘴巴紧闭着。姐姐试图给她喝水,小心地靠近她,轻声地、征求意见地把水放到她嘴边,她恶声恶气地说:“实在麻烦,不喝!”大家互相看看,没有办法,都知道她承受着巨大的病痛的折磨。父亲哄着她说:“喝点吧,一天没有喝啦,这样下去不行啊……”她还是闭着眼睛一动不动。  我在这样的场合一般是没用的,大家都知道我怕她
期刊
多少年来,他内心深处蕴藏着难以割舍的梦——回海原,看望学生,尤其是第一届学生:当年,他们受苦了!  大学毕业,我们被分配到偏远的山区任教。走进破烂不堪的学校,山坡上,土墙围起的校园里,一排矮小的土平房,是教师唯一的办公室兼宿舍。校园角落里,树枝搭起的小土房,是教师唯一的厨房。昏暗的厨房内一口煮饭、烧水、锈迹斑斑的铁锅;一块灰尘满面,坑坑洼洼的杨木案板;两只盛水的水缸。冬季,水缸结冰,冻裂。  操场
期刊
浙北安吉,真正的冬天到了。  第一朵雪花,是从黄浦江源头的龙王山之巅舞动起来,潇洒地飘落在安吉母亲河西苕溪及其两岸,让残秋的杨柳、水杉也有了一些滋润、发亮。  当这一朵雪花与人们相约、与地面亲热时,紧接着天荒坪之巅的无数朵雪花也响应起来了,纷纷扬扬地降落在大竹海风云悸动的波涛里。  浙北大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只露出了农家一座座别墅的眼睛和一幢幢工厂的鼻子,大竹海也变成了原野上一个个找不着北的迷宫
期刊
听奶奶说,我刚学走路的时候,就想跑。上了小学一年级,个头还没有自行车高,看见那些比我大一些的小孩轻松自在地骑着自行车在我面前晃来晃去,然后对我说:滚开,臭小子,有本事你也骑呀!我瞧不起那些兄长们骑自行车时像耍杂技一样,手不抓车把,吹着口哨从我身旁掠过。其实我内心还是十分渴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我从不反感自己跟他们一样的、不可一世的德性。于是我跑回家跟父亲申请:“爸爸,我要像他们一样!”父亲惊讶地摸了
期刊
一  我爸是个一点也不像矿工的矿工。  我说这话绝不是吹牛。我爸四十岁以前长得是一表人才,一米七二的个头,白净的脸蛋,说话细声细气的,根本就不像个“炭牯佬”,倒像个教书先生。我堂奶奶只要一与我妈吵架,就会说我妈配不上我爸,说我爸是瞎了眼,找了个不识字又长得黑的女人。  我小学一毕业,就来到我爸身边。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矿里的教育条件要比乡下好,其实另一方面却是我妈的一着妙棋,有点让我潜伏到我爸身边的
期刊
元稹(779-831),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元稹在家排行老九,所以,白居易他们也叫他元九。元稹8岁丧父,少年困顿,由母亲郑氏领着寄居在舅舅家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幸亏母贤能文,亲授书传,是母亲给了他良好的教育。元稹聪慧,9岁能诗,15岁就登明经科,只要再经吏部试后就可入仕。贞元十五年(799年),杨巨源推荐21岁的元稹到自己故乡河中府西河县(今山西汾阳)县衙担任小吏文书。因为工作清闲,元稹
期刊
夜行是需要扶手的。  当黑夜来临,人孤独寂寞地在荒村野径,慌不择路,跌跌撞撞,瑟瑟寒风中茕茕独行,最能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无语、莫测和人生的寒凉,这时,夜行艰苦,只有仰仗唯一的扶手:胆量、意志和勇气的结合。  我的童年,在江汉平原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度过,一个只有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天一黑,难觅人的影踪,小孩子尚不知电视为何物,晚上时间难以打发,借煤油灯的光,几本破书早就看完了,百无聊赖的我
期刊
晚上,十二分不想写稿,一段时间来的赶稿生活,令人有点疲乏。  冲了一杯前几天从龙门带来的新鲜蜂蜜,用小勺轻轻一搅,丝丝甜蜜便随着热气漫上来。打开音响,把音量调到最小,一阵大提琴的声响,像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袅袅飘来,是那首著名的《海滨之歌》,歌词是:“清晨我独自一人,在这海边彷徨,心中不禁回想起往日的时光……”  那音乐,清幽,却又令人柔肠百结。  我在Q上给XB留言,说:“今天好闷啊,想去西湖走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