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和谐社会中高效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出发,着重分析了和谐社会中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指向,并提出了和谐社会中高效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06-02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教师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构建和谐高校的生力军,其师德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成败,影响着社会和谐。因此,必须运用和谐的理念指导高校师德建设,积极探索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新举措。
一、和谐社会中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
我们社会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从伦理视角考察,“和谐社会”之和谐这一概念,在最为宽泛性的概括上,可以表达为一种与伦理相关的社会,抑或是一种道德化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应以一个师德和社会道德为基础,在高等院校师德建设中,共建社会的和谐,一方面,以一个群体团体的方向去培养和谐氛围,并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理念,,第二方面,在和谐中又能有学术性的批判精神,个体观点的差异。这两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群体和个体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形成具有实力的学术团队,群体即为个体的组合整,而“个体”中的学术个性凸显,在师德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就是遵循群体和个体的和谐,是多元化的统一。只有在和谐文化的指引下,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综合这些基本概念,我们可总结出和谐社会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在高校教师师德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以和谐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实现科教兴国伟大战略为最终理想,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握好和谐社会中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即是一种以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团结合作的学术教育氛围为基调的、以实现科研教育创新和多样化为目的的学术文化建设。
二、和谐社会中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指向
和谐社会中的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丰富内涵,决定了其应具备如下三个方面的具体指向:
1.树立起“两个”精神。一是树立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来自对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无限热爱。首先,做为一名高等院校的教师,我们应该遵守我们的职责,并要做到育人育已,努力为国家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树立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其次,在树立远大相想的同时,我们更要加强对敬业精神的一种宣传,让每位高等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都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将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作为己任。二是树立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高校教师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力军,是推动一个国家不断走向文明的主力军。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牢记两个创新点,一是要推动教育创新,即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创新;二是要推动科技创新,高校教师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力量,所以高校教师必须要树立一种创新的科研精神,并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坚持不懈地为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2.塑造起一种品格。即:为人师表是做为教师的一种魅力。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的影响作用,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所以,作为社会道德标杆的高校教师们,必须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以推动整个社会向着一个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培养起一种责任意识。即一种以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二十一世纪的国家竞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一种科技实力竞争。因此,要想在新时代里实现我国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水平。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科学研究主力军的高校教师们,必须培养起一种责任感和民族意识,将自己的工作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为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力量源泉。
三、和谐社会中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认为,要全面推动和谐社会中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活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做好三个结合。所谓的三个结合,简单说来,即:一是师德教育与法制相结合。道德是要以法为后盾,没有法的道德,是软弱无力的。加强对师德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即可通过组织学习相关道德理论知识、建立良好的道德模范学习机制等来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针对高校教师建立完善的法律约束制度,针对某些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给予适当的约束和管制,以推动师德建设活动顺利进行。这两方面的工作在师德建设过程中是相互补充、共同作用的。二是师德教育与工作实践相结合。高尚的道德重在实践、重在修炼。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上,就是要制定和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在师德修养中有章可循;完善教师队伍管理中师德行为的可控过程,在与教师队伍管理有关的主要法律法规、制度管理中,有明确的导向性规定。要积极创造适合教师劳动特点、教师乐于践行的“修养”方法,使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三是师德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管理也是教育。在师德建设中,要做到在教育中融入管理,以管理促进教育;在管理中进行教育,以教育促进管理。应将师德养成纳入制度建设的轨道,制定和完善师德教育、管理、奖惩激励机制,发挥管理的引导、监督、激励职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师德建设运行机制。
2.建立完善的师德评价体系。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全面反映出某项工作的优劣程度,也可以帮助相关人员及时发现工作中不足并作出进一步改善。保证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师德评价体系。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师德评价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大多数高校在考核、评估、职称、评聘等方面对师德的要求比较空泛,因此,高校师德建设仅仅靠宣传、教育和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目前,师德评价标准问题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为保证师德考核的客观公正,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应该建立一个由个人自评、教师互评、督导参评、学生评价和学校考评组成的多维评价体系。这个体系的建设出发点应该突破传统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融入一些非量化的评价参数,以实现对一个高校教师综合素养的客观评定,并最终可以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顺利进行。高校必须教育广大教师努力增强敬业精神,提高育人水平,精心塑造师德风范,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构建和谐高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创建一流教育,培养一批优秀建设人才而奋斗。
总之,要通过对高等院校师资力量的重点培养,根据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的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师德评价体系,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加快建设和谐社会步伐。
参考文献:
[1]刘汉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校必须强化师德建设[J].山东省工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7,(2).
[2]蔡亮.用和谐理念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4).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06-02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教师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构建和谐高校的生力军,其师德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成败,影响着社会和谐。因此,必须运用和谐的理念指导高校师德建设,积极探索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新举措。
一、和谐社会中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
我们社会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从伦理视角考察,“和谐社会”之和谐这一概念,在最为宽泛性的概括上,可以表达为一种与伦理相关的社会,抑或是一种道德化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应以一个师德和社会道德为基础,在高等院校师德建设中,共建社会的和谐,一方面,以一个群体团体的方向去培养和谐氛围,并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理念,,第二方面,在和谐中又能有学术性的批判精神,个体观点的差异。这两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群体和个体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形成具有实力的学术团队,群体即为个体的组合整,而“个体”中的学术个性凸显,在师德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就是遵循群体和个体的和谐,是多元化的统一。只有在和谐文化的指引下,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综合这些基本概念,我们可总结出和谐社会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在高校教师师德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以和谐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实现科教兴国伟大战略为最终理想,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握好和谐社会中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即是一种以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团结合作的学术教育氛围为基调的、以实现科研教育创新和多样化为目的的学术文化建设。
二、和谐社会中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指向
和谐社会中的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丰富内涵,决定了其应具备如下三个方面的具体指向:
1.树立起“两个”精神。一是树立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来自对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无限热爱。首先,做为一名高等院校的教师,我们应该遵守我们的职责,并要做到育人育已,努力为国家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树立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其次,在树立远大相想的同时,我们更要加强对敬业精神的一种宣传,让每位高等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都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将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作为己任。二是树立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高校教师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力军,是推动一个国家不断走向文明的主力军。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牢记两个创新点,一是要推动教育创新,即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创新;二是要推动科技创新,高校教师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力量,所以高校教师必须要树立一种创新的科研精神,并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坚持不懈地为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2.塑造起一种品格。即:为人师表是做为教师的一种魅力。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的影响作用,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所以,作为社会道德标杆的高校教师们,必须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以推动整个社会向着一个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培养起一种责任意识。即一种以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二十一世纪的国家竞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一种科技实力竞争。因此,要想在新时代里实现我国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水平。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科学研究主力军的高校教师们,必须培养起一种责任感和民族意识,将自己的工作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为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力量源泉。
三、和谐社会中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认为,要全面推动和谐社会中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活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做好三个结合。所谓的三个结合,简单说来,即:一是师德教育与法制相结合。道德是要以法为后盾,没有法的道德,是软弱无力的。加强对师德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即可通过组织学习相关道德理论知识、建立良好的道德模范学习机制等来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针对高校教师建立完善的法律约束制度,针对某些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给予适当的约束和管制,以推动师德建设活动顺利进行。这两方面的工作在师德建设过程中是相互补充、共同作用的。二是师德教育与工作实践相结合。高尚的道德重在实践、重在修炼。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上,就是要制定和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在师德修养中有章可循;完善教师队伍管理中师德行为的可控过程,在与教师队伍管理有关的主要法律法规、制度管理中,有明确的导向性规定。要积极创造适合教师劳动特点、教师乐于践行的“修养”方法,使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三是师德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管理也是教育。在师德建设中,要做到在教育中融入管理,以管理促进教育;在管理中进行教育,以教育促进管理。应将师德养成纳入制度建设的轨道,制定和完善师德教育、管理、奖惩激励机制,发挥管理的引导、监督、激励职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师德建设运行机制。
2.建立完善的师德评价体系。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全面反映出某项工作的优劣程度,也可以帮助相关人员及时发现工作中不足并作出进一步改善。保证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师德评价体系。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师德评价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大多数高校在考核、评估、职称、评聘等方面对师德的要求比较空泛,因此,高校师德建设仅仅靠宣传、教育和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目前,师德评价标准问题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为保证师德考核的客观公正,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应该建立一个由个人自评、教师互评、督导参评、学生评价和学校考评组成的多维评价体系。这个体系的建设出发点应该突破传统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融入一些非量化的评价参数,以实现对一个高校教师综合素养的客观评定,并最终可以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顺利进行。高校必须教育广大教师努力增强敬业精神,提高育人水平,精心塑造师德风范,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构建和谐高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创建一流教育,培养一批优秀建设人才而奋斗。
总之,要通过对高等院校师资力量的重点培养,根据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的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师德评价体系,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加快建设和谐社会步伐。
参考文献:
[1]刘汉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校必须强化师德建设[J].山东省工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7,(2).
[2]蔡亮.用和谐理念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