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文艺界的委员们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完善环节各抒己见,主要被提出的焦点问题集中在短视行为、政绩陷阱、实用主义思维等,革除这些行为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续深入进行的重要一环。
在科学、持续发展阶段仍需做好细节工作
目前,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越来越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律。总体上来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科学、持续发展的阶段。但也不得不看到目前在开展这项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曾说:“虽然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重申报、轻保护’现象逐步得到了扭转,但有些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仍旧理解得不够。有些地方申报成功省级项目,还想申请国家级项目,国家级项目入选后,还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然这些愿望是好的,这些做法也是好的,但是在重申报的同时,必须要更加重视保护。”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国家也需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的困难,特别是重视基层传承人的困难,要通过一些具体措施来解决他们在传承方面和生活方面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也说:“我们的艺人没有科学支持,没有保护,而且只有开发。开发的目的是为了经济,不是为了精神、文化的传承。”看得出,委员们苦恼的是中央再有决心,但工作开展到基层时还是存在诸多计划以外的困难。
文化保护靠自觉而非喊口号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令全世界惊叹,但我们自己对于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却面临巨大的考验。首先,西方思想的注入让国人“自觉”摒弃了很多本土文化行为。其次,全球一体化的到来让我们不得不与世界接轨,接受外来文化。当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是在这其中我们有些顾此失彼,利用先进科技的同时也一步步离自己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说:“我想我们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丢了一些东西,有些东西丢了之后再也捡不起来了。而且也出现了传统文化的中断,出现了对传统从文化到精神、到民俗等各种方面的丢失现象。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说是我们民族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是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奔跑的过程当中必然要走的这一步,就是我们不能光往前跑,我们应该想一想,也应该回头望一望。在这个过程中,近十年来,在全社会掀起了非遗保护的热潮。这样一个非遗保护的热潮,包括非遗保护的十年的工作,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文化系统做得最有光彩的一件事情,也是最得到民众拥护的一件事情。”
传统文化不仅要“活”起来更需要普及、亲民和延续
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总是处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因而,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淀、保存、延续下来。而能够具有足够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必将是得到广泛普及的文化。故宫博物院有三项世界之最的文化资源:一是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二是拥有世界上收藏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中国历代文物;三是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文化多元的观众群体。即便如此,观众也无法看到故宫藏品的整体面貌。原因是开放区域、展览场地、社会宣传等方面还有很多困难未能克服。面对日益增加的参观人流和安保压力,故宫如何应对?将故宫里的文物更多地展示给观众,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故宫又有何考虑和规划?这也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了“平安故宫”工程的发展情况,以及故宫未来的发展蓝图。
故宫博物院的游客从2002年的713万到2012年的1530万,增加了一倍多,成为世界上首个游客超过千万的博物馆,这对故宫接待和安防等方面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平安故宫”工程总体方案自2013年获得了国务院批准,目前7个方面的项目正在顺利推进。这7个方面包括: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设、地下文物库房改造、基础设施改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故宫安全防范新系统、院藏文物防震、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
“平安故宫”争取在2015年,即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之时,有效缓解目前存在的防火、防盗、防雷、防震、防踩踏等方面的重大安全隐患,解除其中最紧迫、最危险的隐患点。“平安故宫”工程的中长期目标,是到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基本实现故宫博物院进入安全稳定的健康状态,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迈进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在科学、持续发展阶段仍需做好细节工作
目前,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越来越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律。总体上来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科学、持续发展的阶段。但也不得不看到目前在开展这项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曾说:“虽然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重申报、轻保护’现象逐步得到了扭转,但有些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仍旧理解得不够。有些地方申报成功省级项目,还想申请国家级项目,国家级项目入选后,还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然这些愿望是好的,这些做法也是好的,但是在重申报的同时,必须要更加重视保护。”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国家也需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的困难,特别是重视基层传承人的困难,要通过一些具体措施来解决他们在传承方面和生活方面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也说:“我们的艺人没有科学支持,没有保护,而且只有开发。开发的目的是为了经济,不是为了精神、文化的传承。”看得出,委员们苦恼的是中央再有决心,但工作开展到基层时还是存在诸多计划以外的困难。
文化保护靠自觉而非喊口号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令全世界惊叹,但我们自己对于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却面临巨大的考验。首先,西方思想的注入让国人“自觉”摒弃了很多本土文化行为。其次,全球一体化的到来让我们不得不与世界接轨,接受外来文化。当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是在这其中我们有些顾此失彼,利用先进科技的同时也一步步离自己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说:“我想我们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丢了一些东西,有些东西丢了之后再也捡不起来了。而且也出现了传统文化的中断,出现了对传统从文化到精神、到民俗等各种方面的丢失现象。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说是我们民族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是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奔跑的过程当中必然要走的这一步,就是我们不能光往前跑,我们应该想一想,也应该回头望一望。在这个过程中,近十年来,在全社会掀起了非遗保护的热潮。这样一个非遗保护的热潮,包括非遗保护的十年的工作,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文化系统做得最有光彩的一件事情,也是最得到民众拥护的一件事情。”
传统文化不仅要“活”起来更需要普及、亲民和延续
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总是处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因而,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淀、保存、延续下来。而能够具有足够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必将是得到广泛普及的文化。故宫博物院有三项世界之最的文化资源:一是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二是拥有世界上收藏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中国历代文物;三是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文化多元的观众群体。即便如此,观众也无法看到故宫藏品的整体面貌。原因是开放区域、展览场地、社会宣传等方面还有很多困难未能克服。面对日益增加的参观人流和安保压力,故宫如何应对?将故宫里的文物更多地展示给观众,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故宫又有何考虑和规划?这也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了“平安故宫”工程的发展情况,以及故宫未来的发展蓝图。
故宫博物院的游客从2002年的713万到2012年的1530万,增加了一倍多,成为世界上首个游客超过千万的博物馆,这对故宫接待和安防等方面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平安故宫”工程总体方案自2013年获得了国务院批准,目前7个方面的项目正在顺利推进。这7个方面包括: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设、地下文物库房改造、基础设施改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故宫安全防范新系统、院藏文物防震、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
“平安故宫”争取在2015年,即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之时,有效缓解目前存在的防火、防盗、防雷、防震、防踩踏等方面的重大安全隐患,解除其中最紧迫、最危险的隐患点。“平安故宫”工程的中长期目标,是到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基本实现故宫博物院进入安全稳定的健康状态,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迈进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