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比热容》一课的小实验引入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wa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科版9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十二章第三节内容是《物质的比热容》,教材的引入方式是这样的:给出一个海边的情境,提出夏天中午赤脚走在沙滩上感到很烫,而走在海水中却比较凉;夜晚走在沙滩上感到凉了,走在海水中却还有些温暖。根据这一情境,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同一时刻,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呢?由此,课本提出了这样的猜想:可能是沙子比海水吸热升温快,接着进行了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的科学活动。我们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往往也是按照课本上的这个情境进行引入的。
  因为是一次赛课,十多位老师同时上了这个课题,人人都是这样的引入,也不免会让评委听的乏味。于是我在准备这节课时,心里也想着要改变这一引入方式,思考着如何才能准确而又有新意的进行新课的引入。
  经过思考后我发现,其实就在我们的教室走廊上,就有同样的情况:走廊上的铁栏杆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很烫,而走廊上铁栏杆边的水泥墙壁却不热。这一现象让我突发奇想,能不能用演示实验在上课时再现,而且实验现象要能直观、明显才好。
  我在实验室随手找来了两根不同材料做成的筷子,一根是竹子做的筷子,一根是合金做的筷子。用一个酒精灯同时加热一段时间后,分别放入两个水杯中。发现:放竹筷子的那个烧杯中没有什么现象发生,而放入合金筷子的烧杯中看到了明显的水汽化现象,同时听到了“嗤……”的声音。这个现象令我很是高兴,明显的汽化现象和听到的声音足以说明两根筷子温度的不同,但是如果在教室上课演示,这么多的学生可能不一定能看的很清楚,声音是不是会听不到呢?
  后来,我将实验又进行了改进,将加热后的竹筷子和合金筷子分别放到两根火柴头上,发现:放竹筷子的火柴头没有反应,而放合金筷子的火柴头却被点燃了!
  这个现象可是相当的直观,视觉上的冲击也是能让学生眼前一亮的。利用这个实验在分析现象时也很容易引导学生找到现象的本质。于是,我在比赛时,使用了这个小实验进行了新课的引入。我说:“我昨天突发奇想了一种新的点火方式,大家想不想见识一下?”,后来,在一位学生的参与下,合作完成了这个实验,效果很明显,评委看了也连连称赞。实验完成后我是这样引导的:刚才我用酒精灯对两根筷子进行了加热,那么对这两根筷子而言,它们就在吸收热量。我用同一个酒精灯同时加热了一样长时间,那么对两根筷子而言,它们吸收到的热量也应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一难点,学生在这个实验操作上是很容易得到的了。在明确了吸收的热量相同后,我再引导:既然吸收的热量相同,我们却看到只有金屬筷子能把火柴头点燃,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学生也很容易的回答:说明金属筷子的末温更高。于是很顺利的得到了书本上类似的猜想。
  反思这样的设计处理,这个实验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情境引入,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好在解决了课本上的一段“信息快递”。作为一个难点的突破,如何在设计实验时进行处理,利用这个小实验进行引入的话,就很自然的提前解决了,分解了设计实验中繁杂的分析。
其他文献
近年来各地高考对含电感与电容类的电路问题考查力度很大,如江苏2008年与2010年的电感,2009年的电容足以说明这部分内容已经不仅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它更是高考的热点与难点.对于高三的教师与学生来讲,如何突破难点,把握重点,对这类问题寻找有效的解题策略显得尤其重要.  1含电感直流电路的解题策略  对图1中的电路,在t1时刻将开关由2拨向1,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后,在t2时刻再将开关由1拨
复合场一直是高考试题中重点考查的内容,出现的频率高,而复合场中带电粒子曲线运动问题难度很大.常作为压轴题.以下以江苏卷试题为例进行分析.  试题(2008年江苏高考题)在场强为B的水平匀强磁场中,一质量为m、带正电q的小球在O点静止释放,小球的运动曲线如图1所示.已知此曲线在最低点的曲率半径为该点到x轴距离的2倍,重力加速度为g.求:  (1)小球运动到任意位置P(x,y)的速率v.  (2)小球
电势、电势差、电势能是描述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含容电路的电流和电量的计算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学生极易出错.这些物理量又通过电势这条纽带相联系.单位正电荷从电场中某一点移到参考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叫做这一点的电势;电场中两点的电势的差值叫做电势差;外电路中的电流方向是从高电势流向低电势的;电容器的带电量大小与电势差紧密相连.选取合适位置作为零电势点,就能化解教学难点,起到意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