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里过年,越来越觉得没有意思。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逼着传统的年节节败退,现在几乎是没有立足之地了。全城一个“禁炮”令,把火爆的新年变成了哑巴;团拜本已改变了拜年的原意,现在连团拜竟也搞不下去了,时兴起电话拜年甚至短信拜年。年味寡淡,让人提不起过年的兴致。
越是如此,越怀念旧时故乡过年那浓浓的年味。
年味是内蕴外显的东西,如同酒味,它不是从外边添加进去的,而是在酿造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这个酿造的过程,看起来简单,若仔细考察你会发现其中的一些奥秘。
在故乡,刚踩腊月门,村里人便被种种过年的信息撩拨着,在街巷或路口相遇,一定会互相打问过年的事。杀不杀猪,宰不宰羊,买多少鞭炮,备几桌酒席……相互交谈的话题就没完没了。孩子们也在玩耍的间隙,互相透露自家大人已经许诺了什么,神秘又一本正经地扳着指头盼年,甚至展开想象的翅膀编织起过新年的童话……看似人们是被腊月日益临近的年讯所激动,其实这一切的根子并不仅在腊月,而在于一年四季的积累。过腊八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腊八是年的序幕,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家乡的腊八粥原料非常丰富,主料是黄米,另有红枣、花生、芝麻、红豆、杏仁、莲子、麦粒……这些原料都是自产的,种植管理的时候人们已投入心血和汗水,而在收获的时候又经过精心挑捡,人们将最饱满、最鲜亮的单独存放,就等腊八这一天派上用场。由于原料精良,又是干柴铁锅熬制,做好的腊八粥就分外香甜,蕴含着一种特殊的滋味。故乡人在腊八这一天,往往熬出几锅冷冻起来,一直吃到来年二月二。每逢这一天,村子里大街小巷都弥漫着腊八粥那醉人的香味。去年2月回故乡探亲,80岁的伯母将特意存放的腊八粥取出来,让我品尝。她说,这两年黍谷种子特缺,一般农户都不愿再种这种低产作物,她让孙子找来优质的黍谷种,单辟一亩水地种黍谷,将收获的黍谷碾成黄米后,分给街坊四邻,大家都说今年的腊八粥味道好。由此可见,村里人在平时每个季节,甚至每一天,都心里装着过年这件事。正是人们一年中感情的逐步酝酿,才使过年时那年味分外悠远而绵长。
从腊八到“小年”这半个月是年味积存发酵的时间。
腊八之后,本没有过年的具体日程,但那种心理的准备和物质的准备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小年一到,过年的活动就紧锣密鼓地铺开了。人们要在腊月三十以前做祭灶、扫房、杀猪、宰羊、买年货、放鞭炮等等事情,而且哪天做什么都有规定。有民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要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这一连串的活动把人们过年的心潮一步一步推向高峰,浓浓的年味便在村里村外散发开来。二十三送灶神的炮竹把人们藏在心底的秘密揭开,大人小孩儿都会高兴地跳着说,真的要过年啦!二十四将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以后,随之要贴春联、钉年画,人们心中的憧憬和愿望一下子变成美妙的词句和崭新的画图。接下来就是赶大集买年货,杀猪宰羊磨面,蒸黏糕蒸馒头蒸包子,架起劈柴炖肉……整个村子就开始沸腾起来。可到了年三十,倒是少有的沉静。这一天人们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一直吃到深夜,饭后便是一家人围在火炉边守岁。年三十的守岁,真意不在娱乐,而在于思考与总结。一年里种庄稼有什么经验,做买卖有什么教训,上学的有什么长进,上班的有什么心得,尊老爱幼做得怎么样,对待邻里有何亏欠……一家人都把一年来藏在心窝子里的话全掏出来。这时候才真正对已逝去的如水年华产生深深的惜别留恋,又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的希望。正像古诗里描述的那样:“明年岂无年,心事恐磋跄;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种思考与总结,逐渐就引出了辞旧迎新的鲜明主题。
过年的顶峰是正月初一。初一的开端是凌晨那淹没村庄与田野的鞭炮。这时的村庄像已经熬沸的一锅棉籽油,突然放进去一把花椒大料,顷刻间浓浓的年味便充满整个宇宙。那鞭炮声先是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隐隐约约地传过来,然后这声浪就越卷越近,再后来就在街坊四邻的院落里响成一片,远处与近处的声浪撞击反射,形成一股一股的冲天巨浪,把极度疲倦又极度兴奋的大人孩子们推上天际。这时候人们希望这声浪无限扩张,用新年的喜讯冲刷村庄的角角落落,冲刷田野的角角落落,冲刷地球的角角落落,冲刷宇宙的角角落落。
待鞭炮声渐渐远去,村庄在狂热中恢复原有的宁静,太阳也睡眼惺忪地跃出地平线。刚吃过新年第一锅饺子的人们,精神饱满地走出家门,在大街小巷连接成拜年的队伍。辈分和年纪最高的老人留在家中,其他人都去拜年,没有老人的人家,家里不留人,大门也敞开着,拜年的人在街上碰着就当街磕头,到没留人的家里就对着“影子”拜年。这时整个村子就是一个家,村里所有的人就是一家人,相互之间都心照不宣,没有任何的提防和戒备。新的一年真正的开始了,在阳光初照时开始了,在大地被喜气沐浴后开始了,在人们身心完全清除污秽、充满光明时开始了。这时,辞旧的目的已完全实现,而迎新的课题则刚刚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这时的人们,才真正悟到了新年的真意,真正体会到纯正的年味。
初一之后的日子,高潮逐渐消退,年味逐渐淡化。初二上坟,初三、初四串亲,过了“破五”就没有规定的日程,一直空着十多天,于是人们逐渐冷静和沉着。新的一年新的光景不能光凭热情来实现,她需要不懈的心劲和扎实的举措。于是在走亲拜友的过程中,人们又开始盘算新的一年之计。“破五”之后,人们更是打破所有的过年禁忌,放开手脚,着手做事。然而,新年并未完全结束,正月十五才是新年的终结。十五这一天,最精彩的是晚上的烟花,人们把对新的一年的预期与设想,寄托于火树银花。他们聚集在街上静静观赏着自制的烟花,在心里绘制着新的一年的美好图景。这时的年味已淡如清茶,它让人们脑清目明,思路清晰,精神饱满,信心十足……
故乡的年从腊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一共是四十五天。这四十五天分作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七天的准备,而后过腊八;第二个阶段,是十五天的准备,然后过小年;第三个阶段又是七天的准备,然后过除夕;第四个阶段又是十五天的准备,然后过元宵。整个过程形成了“7-15-7-15”的节律。以正月初一为界,之前是从低到高,一步一步推向顶峰,这是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之后是从高到低,一步一步逐渐回落,这是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从结构上看,是中间大两头小,而前头细长、后头短粗。像做文章的凤头、猪肚、豹尾。元宵节就是豹尾,它让结束时的年又上扬了一下子,留下不尽的余味。
作者简介
刘家科(1954—),河北故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文学评论集《朝夕拾穗》、《窄堂碎语》,散文集《沙漠那边是绿洲》、《乡村记忆》,长篇报告文学《大爱无疆》等。
越是如此,越怀念旧时故乡过年那浓浓的年味。
年味是内蕴外显的东西,如同酒味,它不是从外边添加进去的,而是在酿造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这个酿造的过程,看起来简单,若仔细考察你会发现其中的一些奥秘。
在故乡,刚踩腊月门,村里人便被种种过年的信息撩拨着,在街巷或路口相遇,一定会互相打问过年的事。杀不杀猪,宰不宰羊,买多少鞭炮,备几桌酒席……相互交谈的话题就没完没了。孩子们也在玩耍的间隙,互相透露自家大人已经许诺了什么,神秘又一本正经地扳着指头盼年,甚至展开想象的翅膀编织起过新年的童话……看似人们是被腊月日益临近的年讯所激动,其实这一切的根子并不仅在腊月,而在于一年四季的积累。过腊八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腊八是年的序幕,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家乡的腊八粥原料非常丰富,主料是黄米,另有红枣、花生、芝麻、红豆、杏仁、莲子、麦粒……这些原料都是自产的,种植管理的时候人们已投入心血和汗水,而在收获的时候又经过精心挑捡,人们将最饱满、最鲜亮的单独存放,就等腊八这一天派上用场。由于原料精良,又是干柴铁锅熬制,做好的腊八粥就分外香甜,蕴含着一种特殊的滋味。故乡人在腊八这一天,往往熬出几锅冷冻起来,一直吃到来年二月二。每逢这一天,村子里大街小巷都弥漫着腊八粥那醉人的香味。去年2月回故乡探亲,80岁的伯母将特意存放的腊八粥取出来,让我品尝。她说,这两年黍谷种子特缺,一般农户都不愿再种这种低产作物,她让孙子找来优质的黍谷种,单辟一亩水地种黍谷,将收获的黍谷碾成黄米后,分给街坊四邻,大家都说今年的腊八粥味道好。由此可见,村里人在平时每个季节,甚至每一天,都心里装着过年这件事。正是人们一年中感情的逐步酝酿,才使过年时那年味分外悠远而绵长。
从腊八到“小年”这半个月是年味积存发酵的时间。
腊八之后,本没有过年的具体日程,但那种心理的准备和物质的准备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小年一到,过年的活动就紧锣密鼓地铺开了。人们要在腊月三十以前做祭灶、扫房、杀猪、宰羊、买年货、放鞭炮等等事情,而且哪天做什么都有规定。有民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要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这一连串的活动把人们过年的心潮一步一步推向高峰,浓浓的年味便在村里村外散发开来。二十三送灶神的炮竹把人们藏在心底的秘密揭开,大人小孩儿都会高兴地跳着说,真的要过年啦!二十四将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以后,随之要贴春联、钉年画,人们心中的憧憬和愿望一下子变成美妙的词句和崭新的画图。接下来就是赶大集买年货,杀猪宰羊磨面,蒸黏糕蒸馒头蒸包子,架起劈柴炖肉……整个村子就开始沸腾起来。可到了年三十,倒是少有的沉静。这一天人们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一直吃到深夜,饭后便是一家人围在火炉边守岁。年三十的守岁,真意不在娱乐,而在于思考与总结。一年里种庄稼有什么经验,做买卖有什么教训,上学的有什么长进,上班的有什么心得,尊老爱幼做得怎么样,对待邻里有何亏欠……一家人都把一年来藏在心窝子里的话全掏出来。这时候才真正对已逝去的如水年华产生深深的惜别留恋,又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的希望。正像古诗里描述的那样:“明年岂无年,心事恐磋跄;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种思考与总结,逐渐就引出了辞旧迎新的鲜明主题。
过年的顶峰是正月初一。初一的开端是凌晨那淹没村庄与田野的鞭炮。这时的村庄像已经熬沸的一锅棉籽油,突然放进去一把花椒大料,顷刻间浓浓的年味便充满整个宇宙。那鞭炮声先是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隐隐约约地传过来,然后这声浪就越卷越近,再后来就在街坊四邻的院落里响成一片,远处与近处的声浪撞击反射,形成一股一股的冲天巨浪,把极度疲倦又极度兴奋的大人孩子们推上天际。这时候人们希望这声浪无限扩张,用新年的喜讯冲刷村庄的角角落落,冲刷田野的角角落落,冲刷地球的角角落落,冲刷宇宙的角角落落。
待鞭炮声渐渐远去,村庄在狂热中恢复原有的宁静,太阳也睡眼惺忪地跃出地平线。刚吃过新年第一锅饺子的人们,精神饱满地走出家门,在大街小巷连接成拜年的队伍。辈分和年纪最高的老人留在家中,其他人都去拜年,没有老人的人家,家里不留人,大门也敞开着,拜年的人在街上碰着就当街磕头,到没留人的家里就对着“影子”拜年。这时整个村子就是一个家,村里所有的人就是一家人,相互之间都心照不宣,没有任何的提防和戒备。新的一年真正的开始了,在阳光初照时开始了,在大地被喜气沐浴后开始了,在人们身心完全清除污秽、充满光明时开始了。这时,辞旧的目的已完全实现,而迎新的课题则刚刚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这时的人们,才真正悟到了新年的真意,真正体会到纯正的年味。
初一之后的日子,高潮逐渐消退,年味逐渐淡化。初二上坟,初三、初四串亲,过了“破五”就没有规定的日程,一直空着十多天,于是人们逐渐冷静和沉着。新的一年新的光景不能光凭热情来实现,她需要不懈的心劲和扎实的举措。于是在走亲拜友的过程中,人们又开始盘算新的一年之计。“破五”之后,人们更是打破所有的过年禁忌,放开手脚,着手做事。然而,新年并未完全结束,正月十五才是新年的终结。十五这一天,最精彩的是晚上的烟花,人们把对新的一年的预期与设想,寄托于火树银花。他们聚集在街上静静观赏着自制的烟花,在心里绘制着新的一年的美好图景。这时的年味已淡如清茶,它让人们脑清目明,思路清晰,精神饱满,信心十足……
故乡的年从腊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一共是四十五天。这四十五天分作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七天的准备,而后过腊八;第二个阶段,是十五天的准备,然后过小年;第三个阶段又是七天的准备,然后过除夕;第四个阶段又是十五天的准备,然后过元宵。整个过程形成了“7-15-7-15”的节律。以正月初一为界,之前是从低到高,一步一步推向顶峰,这是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之后是从高到低,一步一步逐渐回落,这是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从结构上看,是中间大两头小,而前头细长、后头短粗。像做文章的凤头、猪肚、豹尾。元宵节就是豹尾,它让结束时的年又上扬了一下子,留下不尽的余味。
作者简介
刘家科(1954—),河北故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文学评论集《朝夕拾穗》、《窄堂碎语》,散文集《沙漠那边是绿洲》、《乡村记忆》,长篇报告文学《大爱无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