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海国际管乐艺术节在沪盛大举行等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上海国际管乐艺术节在沪盛大举行
  2013年4月29—5月1日,由中国音协管乐学会和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区政府等12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华号角——上海国际管乐艺术节在沪举行。
  本届管乐艺术节涵盖开幕黄浦江大巡游、管乐嘉年华、中外行进管乐表演专场、全国非职业优秀行进管乐展演等四大板块,来自欧洲、大洋洲、亚洲和国内五十余支管乐团队,逾三千五百名乐手参加演出。
  据中国管乐学会主席于海介绍,本届管乐节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惠民导向愈加凸显。上海管乐节在保留“浦江大巡游”、“市民广场音乐会”等主打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创新,5月1日上午20支中外管乐团首次在南京路上举行了盛装巡游。二是艺术含量逐年提高。本届活动邀请到来自德国、澳大利亚、奥地利、韩国的优秀管乐团队和国内的解放军军乐团、海军军乐团等数支高水平团队的鼎力加盟,为艺术节带来全新的艺术冲击,4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永远的军乐——交响管乐音乐会”。三是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艺术节期间,五十余支团队,深入社区、校区、营区、园区、市民广场,走进东方艺术中心、外滩、南京路步行街、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等“城市地标”奉上十余场艺术盛宴,还首次举办二十余场历年管乐节摄影图片巡展。四是全国非职业行进管乐的一次大检阅。经过全国范围的选拔,来自11个省市的46支非职业优秀行进管乐团队,按照小学、中学、成人及特色团队4个组别,在复旦大学正大体育馆作展演交流。
  上海国际管乐艺术节从2008年起已连续举办五届,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大洲和国内各省市的管乐同仁们的热情参与,经过数年的培育,已经成为大众瞩目的文化品牌,曾获上海市重大文化活动专业运作奖、上海市优秀节庆活动规范管理奖等,在国内外管乐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张佳玲)
  中央音乐学院举办2013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
  本刊讯 4月27日晚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座无虚席,在法国假声男高音Sebastien Fournier和13岁的中国男童音刘珅演唱佩尔戈莱西著名的《圣母悼歌》声中,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2013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落下帷幕。
  本次音乐节是继2011年之后的年再次举办,前后历时七天,来自德、奥、法、俄、英和日本的七位艺术家分别举行了六场音乐会和四场讲座。其中包括23日,由奥地利古乐演奏大师Lorenz Duftschmid携带1699年制造于巴黎的viola da gamba,与音乐节的创办人、并兼任艺术总监的羽管键琴家、管风琴家沈凡秀教授的专场音乐会;24日,由德国管风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Kay Johannsen指挥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及特邀的国交和爱乐多位声部首席组成的巴洛克乐团,在中山音乐堂演出的巴赫全套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音乐会等。
  通过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活动,音乐节营造出良好的巴洛克乐器及音乐演奏研究学术氛围,夯实了巴洛克音乐演奏的教学基础,提高了中央音乐学院巴洛克音乐演奏的教学水平。同时也通过大量的公益性质的免费演出和讲座,为公众提供了集中了解欣赏巴洛克音乐的机会,取得了丰硕的社会效果。法国古乐复兴运动——萨布雷古乐节(le Festival de Sablé)艺术总监Jean-Bernard Meunier指出,中央音乐学院举办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工作。
  “世界华人合唱艺术联合总会”近日成立
  本刊讯 “世界华人合唱艺术联合总会”成立大会于2013年3月30日在中国海南省海口市召开。来自中国香港、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地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奥地利、菲律宾等国的音乐家三十余人参加了成立大会。“世界华人合唱艺术联合总会”注册地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总会的活动地址为海口市。成立大会上,经过全体代表的审核,通过了《世界华人合唱艺术联合总会章程》,进行了有关领导机构组成人员的选举,制定了近三年的工作计划。会议决定,第一届世界华人合唱艺术展演将于2014年9月中秋佳节在中国(上海或海口)举办。 (于庆新)
其他文献
在中国高师音乐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强调单学科纵向发展的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和声、复调、曲式、配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视唱练耳与乐理、和声与曲式分析、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等整合型课程应运而生,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了多学科的横向联系与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符合大众化教育模式对创新型人才规格培养的需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由于大家没有把思想统一到对
所周知,张前是我国音乐表演学研究的首倡者{1}之一,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大多汇聚在三部学术专著{2}中。笔者通过搜索中国知网发现,从2006年起张前开始关注闵惠芬的二胡演奏艺术,截止到2013年共有三篇对“闵惠芬现象”进行评述的系列文章。认真读来,可见一位学者对特定音乐现象的思考,同时也为中国音乐表演艺术评论提供了一个可资参照的“范例”。  一、由表及里的考察  2006年,张前第一次现场聆听闵
序 言  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结束后,决赛评委施万春教授发文《现代主义不应成为学院作曲教学的主流——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引发的思考》,即刻引起广泛的关注{1}。文中提出比赛入围的很多作品表现出对西方现代音乐技法理念的追随而导致风格接近、手法雷同等问题,由此指明我国青年作曲家的创作与音乐学院的教学不应将现代主义作为主流。诚然,对于音乐创作与作曲教学中“主流”的探讨似乎是个常被解答却未被解决的
20世纪,民族管弦乐①艺术从民间走向专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到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对20世纪民族管弦乐艺术进行较全面的回顾,总结经验,对21世纪民族管弦乐艺术的发展会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两次性质和程度不同的东西文化交汇②。从新文化运动到1978年改革开放,民族管弦乐的创作,一直沿着继承民间音乐传统、借鉴欧洲古典派和浪漫派音
2012年5月16日,由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组委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承办的“2012夏良交响音乐作品音乐会”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这场音乐会颇受业内人士的关注,原因之一在于这是夏良先生多年来辛勤耕耘、潜心创作,坚守追求的首次专场交响音乐会。这位83级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生,从上音(本科)——云南(工作)——上音(研究生)——美国(深造)——香港(工作)——上音(音乐会),构成五部回旋曲式的创作之旅,
为中国歌剧界的领军人物,金湘的歌剧总是令人期待。2015年6月17日至21日国家大剧院倾力制作的歌剧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的歌剧《日出》(作曲:金湘;编剧:万方;导演:李六乙)吸引了很多音乐界、戏剧界专家和观众的目光。已经有10部歌剧在手而且又不断创新,不重复自己的金湘此次会给这部人们已经熟知的名著带来什么样的歌剧版本,确实令人充满期待。连续七天的演出,几乎场场爆满的观众说明了大家对这部歌剧的肯定。  
2013年11月中旬,徐沛东应邀来汉参加武汉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庆典活动。晚上,我们在他下榻的酒店房间里,欣赏了他刚刚录制完成的一首新歌,即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廖昌永担任独唱,听完后大家都拍手叫好。我对沛东说,听完此歌的第一感受是有意义、有意思、有意外。  作为伟人和诗人的毛泽东,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诗篇都像是一首首好的歌词,颇具音乐性,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充满想象的空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重传统似乎早已是不言而喻的常理。尽管对传统的尊重,有的时候源于我们的良知,有的时候需要我们从音乐学家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的专业学识。但传统对于当代演奏家、演唱家究竟意味着什么?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究竟该如何把握?表演艺术家该怎样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等核心问题似乎很少被人们深思。  一、关于中国传统音乐——  来自荷兰音乐学家的批评  如果说10年前(2003)荷兰音乐学家高文厚(Frank Kou
10年是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n 1810—1856)诞辰200周年。时过境迁,当我们缅怀这位音乐家,重温他的音乐创造和人格特征时,闪现在我们脑海里的还是他那敏感多思,忧郁恍惚的人性内容,也正是基于这些与众不同的个人禀赋,奠定了他那在幻思与冥想中沉湎,在亢奋与消沉中腾跃的艺术基调。这种特质,通过音乐家自身的主观臆想以及独特的内心体验,使他的艺术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风韵
2012年12月23日晚,河南艺术名家推介工程“江山多娇——方可杰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在郑州河南艺术中心成功举办并引起了强烈反响,再次证明了方可杰交响乐作品与听众的共鸣、交响乐中国民族化的成功探索。6年前,2006年11月19日晚,在北京中山音乐堂,同样由谭利华执棒的北京交响乐团演奏了“故土——方可杰交响乐作品音乐会”。那次音乐会是方可杰第一次举办个人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成功地向听众展示自己的音乐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