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gil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物理作为中学生首次接触的一门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物理这门作为解释世界物质运规律的学科,主要就是通过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风向标的教学来实现的。我们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不但要给学生教授基本的理念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探索和实践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期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  核心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159-01
  自从“核心素养”提出之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都纷纷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而每个学科之间的核心素养都有一定的差异性,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初中物理的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能有效解决。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简单总结了一些在初中物理的实践教学过程当中的有效策略[1]。
  一、将实际生活融入物理教学
  初中物理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和操作性,我们对初中的物理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用物理知識去解释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万千景象,然后再利用物理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经常将物理知识联系当生活当中,也能体现物理的核心素养。
  比如,对于“热胀冷缩”这一现象的解释,物理教师在解释之后可以让同学想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同学们就会有很多不同的生活的例子,像被踩瘪的乒乓球在热水里烫一下就能恢复原状;或者路边电线杆的电线在夏天就会下垂多一些,而在冬天就会绷紧一点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这样联系实际生活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也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 二、注重实验教学
  由于上文已经提到初中物理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和操作性,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物理教师也应该注重实验教学,以便学生通过实践去检验物理知识。第一,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不一定非要拘泥于教材课本上的实验,也可以是结合实际生活的,或者是学生自行设计的等等。比如在学习过“浮力”之后,同学们就可以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也可以自行模拟一些相关的浮力实验,在实验的过程当中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学生也可以在实验当中潜移默化的锻炼自己的物理思维和科学品质,对于实验过程中需要的器材和标准都要严格按照规定去执行,这也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要有的学科精神。
  三、结合最新发明成果
  大部分物理教师认为初中的物理对于中学生来说还是一门新颖的课程,只限于教授学生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对于深奥的或者复杂的物理知识,由于担心学生难以理解而怯于讲授,仅仅局限在课本教材之上,更不会去讲授最新的物理发明成果,但是往往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汲取不应该只局限在教材之中,应该拓宽到整个物理世界。即使学生不能理解最新的发明成果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了解这些存在,来以此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另外,了解最新的发明成果的同时也能增加物理教师的物理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四、培养学生注重细节的习惯
  往往一件事上都是细节决定成败,在物理实验教学当中,注重细节是很重要的一个习惯。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必须学习物理学科当中的每一个小细节,从一开始就规范学生的行为,塑造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物理精神。
  比如,在学生在实验过程当中数据或者实验结果出现了一些误差,一定要让学生从头开始,不能任其学生有在哪一步出错从哪一步开始的行为,并且培养学生在每一次实验之前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实验步骤是否完整等一类的习惯。像这些细节都能培养学生的物理专业素养,这也正是物理学科当中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因为物理正是一门科学、严谨、客观的学科,从细节上培养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学科品质。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果想要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物理教师必须得坚持让培养核心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再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培东.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思考[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9(1):2-4.
  [2]陈栋,季卫新.研究性备课: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重难点突破为例[J].物理教师,2019(4):36-39.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法进行论述,教师要注重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素质不同,学习的方法也不同,因为多样化的方法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被照顾到,同时更为丰富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发得更加全面。其中包括细心观察,发现知识基本规律、分层设置提问难度,引导学生、寻找更多解题方法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发散性思维 培养方法  【中
期刊
【摘要】当代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接纳新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教学 妙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149-02  数学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逐渐呈现出生活化的特点。增加学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文本是非常有限的,学生要想达到新课标中对阅读量的要求,就必然要展开课外阅读。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既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促使学生学会深入思考。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保证日常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多地进行课外阅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有效性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电路基础”课程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利用慕课视频来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利用在线的SPOC平台和雨课堂实现师生互动,利用在线平台进行在线测试,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雨课堂 慕课   【基金项目】2017年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互联网+的电路课程综合改革研究”(编号
期刊
【摘要】项目化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探究能力。信息技术课程贴近生活实际、实践性强,采用项目化学习,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本文从项目化学习内涵和特点出发,探讨了项目化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误区及其应用策略。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154-01  “临河而羡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明确要求后,应注重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讲解课程内容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举手发言以及引导学生说出思路,鼓励学生自主解题、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合作、解题、举手发言、提问,进一步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以及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以此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而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
期刊
【摘要】PBL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问题式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的教学与学习。囿于多种因素以及教师水平影响,目前高中教学模式还很传统,更侧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在考试中拿到更高的分数。在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要在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改进同学们的地理学习方式,提升孩子们的核心素质与综合素养。作者通过此文分析和探
期刊
【摘要】教师在初中科学实现教学中,要深刻的挖掘科学教学的本质,进而不断的完善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和主动学习的动力,使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所提升。所以本文就以初中科学教师渗透科学本质观的课堂观察研究来进行分析和探究,希冀能够对初中生的科学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有着进一步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师 科学本质观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
期刊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在传统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而言大有裨益。笔者立足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探究如何借助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实现对学生进行能力素养培养的方法。  【關键词】素质教育 重要方向 能力素养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165-02  
期刊
【摘要】心理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刻板印象与晕轮效应、期望效应、南风效应、超限效应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心理效应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166-01  一、消除认知偏差,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  教师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日后学生对教师的基本看法。这种看法不仅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