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接纳新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教学 妙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149-02
数学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逐渐呈现出生活化的特点。增加学生实践活动机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其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优化教师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数学实践往往受到现实教学条件的诸多限制,学生没有充足的机会进行实践。因此,教师需要调整自身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其沉浸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实践的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握交流机会,其思维和沟通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1.创设围绕教学目标的数学情境
带领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并且让其牢记知识要點,是当代数学教师的任务和目标。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局限性,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情境创设教学法难以顺利进行,教学质量始终不能得到提升。目前,大部分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情境时,过于在意表面形式,忽略教学内容,导致课堂华而不实。
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定义以及计算方式,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使用教具进行辅助教学。例如,使用教室中常见的物品:粉笔盒、粉笔擦等进行教学情境创设。让学生观察教学工具,在实践中总结知识要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突出促进学生学习的目标,确保其掌握计算方式,并应用于生活中。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应抓住教学重点,循循善诱,并以学生的实践感知为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对数学的计算热情,从而达到促进课堂教学的目标[1]。
2.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
数学课堂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最便捷有效的途径。但是课程时长终究有限,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完全掌握所有知识要点。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数学知识枯燥乏味,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弱,对很多学术性较强的知识点难以理解。面对这种情况时,教师可以将生活常识融入到数学教学中,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当学生面对自己所熟悉的内容时,其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便会提升,教师所要讲述的内容也更加易懂,学生对于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也更加记忆犹新。
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若想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记忆深刻,可以将课程建立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人民币”和学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场景,进行人民币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创设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模拟购物。通过实践,学生会对“人民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模拟购物过程。分组规则为两人一组,学生A饰演售货员,学生B饰演顾客。在模拟购物过程中,售货员对于商品价格的回答,可以加深学生A对于“人民币”的理解。学生B在结账时,根据售货员的提示进行付款,有利于帮助学生B分辨“人民币”面值,并且学生B在购物的过程中,也要按照自己手中相应面额的“人民币”进行商品的挑选。这种情境的模拟,有助于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人民币”的面值,还能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人民币。在贴近生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幅提升。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其面对问题勇于质疑,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探索性情境,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求知潜能,促进其动脑思考,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竖式计算中每一部分的含义,引出余数定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型情境创设进行课堂引导。例如:“同学们,假设小明家开了一个粮店,星期一从粮库中运来3500千克大米,小明家每天可以卖出300千克,几天才能将这些大米卖完?假设小明11天可以卖完这些大米,小明家仓库里还剩多少大米?”经过计算学生会得出结论,一部分同学的计算结果显示余数是2,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得出余数是200的结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得出的结果进行提问,询问学生为何会产生不同的计算结果。由此,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其主动思考。当学生在轻松而又感兴趣的环境下学习时,其大脑较为活跃,乐于主动寻求正确答案。
总结: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摸索学生最容易接受、便于理解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做好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潜能,更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费晓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探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9(01):87-88.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教学 妙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149-02
数学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逐渐呈现出生活化的特点。增加学生实践活动机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其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优化教师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数学实践往往受到现实教学条件的诸多限制,学生没有充足的机会进行实践。因此,教师需要调整自身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其沉浸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实践的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握交流机会,其思维和沟通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1.创设围绕教学目标的数学情境
带领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并且让其牢记知识要點,是当代数学教师的任务和目标。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局限性,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情境创设教学法难以顺利进行,教学质量始终不能得到提升。目前,大部分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情境时,过于在意表面形式,忽略教学内容,导致课堂华而不实。
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定义以及计算方式,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使用教具进行辅助教学。例如,使用教室中常见的物品:粉笔盒、粉笔擦等进行教学情境创设。让学生观察教学工具,在实践中总结知识要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突出促进学生学习的目标,确保其掌握计算方式,并应用于生活中。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应抓住教学重点,循循善诱,并以学生的实践感知为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对数学的计算热情,从而达到促进课堂教学的目标[1]。
2.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
数学课堂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最便捷有效的途径。但是课程时长终究有限,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完全掌握所有知识要点。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数学知识枯燥乏味,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弱,对很多学术性较强的知识点难以理解。面对这种情况时,教师可以将生活常识融入到数学教学中,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当学生面对自己所熟悉的内容时,其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便会提升,教师所要讲述的内容也更加易懂,学生对于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也更加记忆犹新。
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若想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记忆深刻,可以将课程建立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人民币”和学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场景,进行人民币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创设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模拟购物。通过实践,学生会对“人民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模拟购物过程。分组规则为两人一组,学生A饰演售货员,学生B饰演顾客。在模拟购物过程中,售货员对于商品价格的回答,可以加深学生A对于“人民币”的理解。学生B在结账时,根据售货员的提示进行付款,有利于帮助学生B分辨“人民币”面值,并且学生B在购物的过程中,也要按照自己手中相应面额的“人民币”进行商品的挑选。这种情境的模拟,有助于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人民币”的面值,还能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人民币。在贴近生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幅提升。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其面对问题勇于质疑,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探索性情境,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求知潜能,促进其动脑思考,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竖式计算中每一部分的含义,引出余数定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型情境创设进行课堂引导。例如:“同学们,假设小明家开了一个粮店,星期一从粮库中运来3500千克大米,小明家每天可以卖出300千克,几天才能将这些大米卖完?假设小明11天可以卖完这些大米,小明家仓库里还剩多少大米?”经过计算学生会得出结论,一部分同学的计算结果显示余数是2,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得出余数是200的结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得出的结果进行提问,询问学生为何会产生不同的计算结果。由此,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其主动思考。当学生在轻松而又感兴趣的环境下学习时,其大脑较为活跃,乐于主动寻求正确答案。
总结: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摸索学生最容易接受、便于理解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做好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潜能,更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费晓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探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9(0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