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作品拍摄于藏区,藏区的风光是最美的,藏区的人们也是最淳朴最善良的。我对藏区的情有独钟多是受到了导师的影响。我的导师如今虽已60高龄,但20余年来坚持每年进藏拍摄,他的拍摄精神和对藏区的感情一直感染着我。
我跟随导师去往甘南、川西等地拍了不少照片,我的镜头里有很多关于孩子的照片,从见到那些孩子们开始,我的心灵就被他们深深触动。那些生活在偏远藏区的孩子们还过着贫穷的生活,他们眼神中透露着的天真与坚韧,却让人动容。他们的童年与我的不同,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藏区孩子的童年。
高原上强烈阳光的照射让这些孩子的皮肤黝黑,两颊被紫外线灼伤形成高原红。自然的严酷和生存环境的艰难,以及与这特殊环境相伴相生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藏民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最后专门选择孩子的肖像作为作品呈现,是因为我觉得没有经历过世俗的污染的儿童更能展现藏民族那种坚韧不拔信念、执着追求的意志和忘我无私的气魄。而标题之所以叫《我的童年》,是因为第一人称更有代入感,更能让人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另外,我希望观众会不自觉得把自己的童年和藏区孩子的童年进行对比,以此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藏区环境的艰苦。
多数情况下,我都采用抓拍。抓拍能够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精确锁定“决定性瞬间”,可以在不打扰到被摄者的情况下,以一种最自然的状态捕捉到被摄者最自然的精神状态。最开始拍摄时和小孩子们不熟悉,我对他们好奇,他们也对我好奇,这种状态下肯定没法创作,因为彼此不熟悉。所以,我就先和他们玩,然后送他们一些笔记本、笔之类的小礼物。慢慢的大家都熟悉了,也不好奇了,他们就自己玩自己的。这种情况下就能很好地抓拍到孩子的状态了。
我喜欢纪实摄影,我也相信,摄影不是简简单单的按下快门。要心存敬畏,学会思考。摄影也不只是拍照和留影,要学会去观察社会上的人和事,带着使命感去记录和创作。摄影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对事物审美认知的过程,必须要苦练功夫提升素养,以丰富的生活经验及艺术积淀为支撑,方能发现和创造摄影的美,达到更高的高度。因此,摄影人应当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树有多高,根有多深”而非侥幸去碰运气。
指导老师胡钢锋点评:
杨绪成同学的这组作品,是随我自成都317线进藏途中拍摄的。这组作品画面结构完整,又富于变化,特别是孩子们的表情自然,以形传神,把高原这个特定环境条件下人们的生存状态,都通过孩子们的衣着、面貌较好地表现出来。这组作品主题明確,“我的童年”充满了孩子们的天真,快乐和向往,都通过他们的眼神较好体现出来。我自己的感受是,高原藏族同胞,不管孩子还是老人眼神很特别,眼神里透着一种力量和精神,只要能抓住这个神态和这个瞬间,就是作品成功的关健,而这组作品基本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的学生平常都是在校园里和所在城市进行一些拍摄,真正走近高原,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去拍摄,这个机会和体验还是不多的。首先得引导学生去观察拍摄对象,如何从简单的拍摄记录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创作能力。学生开始是跟着老师拍,学生可以提出问题,之后看片子交流点评,鼓励学生独立去观察和思考。学生也看老师拍摄的照片和他拍摄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这样去拍,这种互动提高是很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