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来源 :现代教师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156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品德教育应回归生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挖掘课程内容,使其与儿童生活世界相联系、改变学习方式,创设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以及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等方面,把道德教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才能真正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使其成为学生喜爱的、真实的课程。
  【关键词】学生 ;生活 ;品德形成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当孩子们发现现实生活中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的时候,当孩子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各种挫折,使他们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时,教育的引导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并不是简单的说教所能解决的,应使用好教材,恰当地运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来教育儿童,使儿童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发现、不断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品德教育应回归生活。
  通过教育实践与探索,我认为要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挖掘课程内容,与儿童生活世界相联系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教育学习的过程,生动的社会生活为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课程只是一个“引子”,它从一个画面、一句话、一个侧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我们应不只是局限于教材,而是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巧妙地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整合教材,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花钱的学问”这一单元教学中,结合学生千差万别的家庭情况,针对当代孩子中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过着衣食不愁、有求必应的生活的现状,可提前布置学生做好调查:家里的钱从哪里来?钱用到哪里去了?钱应该怎样花?等生活中的细节问题。通过学生的实际了解、统计,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逐步意识到人的欲望有很多,可是钱却是有限的,进而建立起浪费与节约的概念,再通过“我的花钱计划”、“生日怎么过”、“我是小小导购员”等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现实生活中增强了对书本知识的认同,在学做一个消费的主人的过程中,懂得了一定的道理。
  再如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学会拒绝”,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吸烟、酗酒、迷恋游戏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教学“小心网络陷阱”一课时,我通过让同学们交流自己的上网经历“你光顾过哪些网站?你喜欢在网上做什么?”入手,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后组织探讨“你认为网络有陷阱吗?”使学生初步明白网络陷阱指的是什么,了解落入网络陷阱的后果,进一步探讨如何预防网络陷阱伤害。“网络”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必然产物,同时,它也给广大家长带来很多困惑,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教学时,我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了网络,明白了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的确,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千方百计地“化简”书本知识,下最深的工夫去研究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从而能够借助于鲜活的生活案例用最浅显的语言,最巧妙的办法去帮助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知。
  2 改变学习方式,创设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的关系渐渐不如低年级那么融洽了,当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一课“男生和女生”时,课始,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环节:让学生随机抽取写有异性同学名字的小卡片,以不记名的形式,用简短的语言将你对他的评价写下来,再反馈给本人。别开生面的导入一下子拉近了同学间的距离,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到男生和女生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在互评的过程中学会了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学会与异性同学融洽相处。
  在教学活动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策略,精心创设探究情境,设计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采用“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等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3 注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只有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活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   为了达到让孩子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我们家乡的环境”一课时,先组织同学们根据本地存在的环境问题确定出调查主题,再分组开展调查活动,指导学生通过看、听、问、查等方式和途径展开调查。当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汇报调查结果时,令我异常惊喜。有的小组分析了家乡母亲河——沘江河河水受污染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处理意见和建议;有的小组汇报了调查工矿企业污染情况;还有的小组对家乡的植被覆盖率变化用统计图的形式向大家作了展示……同学们通过亲自实践调查,深深感觉到家乡的环境正遭受破坏,地球正忍受重负,并产生了强烈的环保意识,这样的情感基调为教学之后“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等课奠定了基础,一切教学活动顺理成章,教学目标能更好达成。
  我们的教育,无论是思想品德教育,还是文化知识教育,都要强调体验,强调经历,强调让学生亲身参与,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了,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
  4 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怎么才能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获得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即使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发生矛盾时,我们更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我们的品德教学应真正植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真正走进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并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生在回顾历史、感悟现实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学时,只有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才能真正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学生到了八年级,所学的英语较七年级而言,词汇量增加了,阅读量也加大了,对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明显增强了………有很多同学自我感觉付出的努力不少,而到了正规考试的时候成绩却不理想。对此,他们非常伤心,于是找我分析。我仔细作了总结,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充分调动积极性,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占了很大比重。 所以,从这一方面讲,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期刊
课堂效果就是课堂的“生命”,一旦失去“生命”,课堂就失去它“生存” 的意义,那么如何令它生机勃勃?我想,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 课前的精心准备提高课堂实效  一个没有课前准备的老师去上课,课堂会怎样?只能一团糟,同样,没有一点准备的学生去听课,比有准备的学生效果减半。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对疑难问题的解决是否清楚适当,主要是看
期刊
初中汉语学科推广“学习—积累—体验—整合—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这样的模式,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讲读课教学模式,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完成有效教学,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教学质量。  1 讲读课教学的课时划分  《教师教学用书》编写说明中关于课时安排建议是每篇讲读课文安排三课时。但讲读课的教学时数,因校、因文而异,可做灵活处理。  讲读课分为三课时:字词课、分析课(讲读)
期刊
【摘要】历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很好时机,历史课堂与道德教育结合案例,帮助学生自觉向坏习惯宣战。  【关键词】剪辫子;坏习惯  八年级上册有一课叫《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剪辫子是社会习俗的变化的重要一项。备课时,我了解到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颁布了男人剪辫子的法令,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和抵制,有的痛哭流涕,有的逃入山林。为什么哪?无非是数百年的习惯。而辫子在当时已实在无用,不卫生不方便,也是外
期刊
任何一个班集体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后进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成员——班主任,千万不能因为后进生学习、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是不是太不人道呢?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班主任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把心态摆正虽然转化
期刊
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儿童民间游戏渊源流长,具有取材简单,内容易学,种类丰富,玩法多样的特点,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不仅符合孩子们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会、易传,同样能够有效地锻炼幼儿的身体,增强竞争、合作、互助意识,有利于幼儿形成勇敢、坚强的品质和活泼开朗的个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但目前由于现代教玩具在教学和日常生活普遍大量地
期刊
【摘要】人的潜能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海洋,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库。因此,只要我们运用自己的头脑,善于捕捉时机地对他们进行启发和引导,就会打开这个宝库,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开发学生潜能的主要方向,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观念,然后以良好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观念去鉴赏和写作作品。  【关键词】潜能 ;基础; 感悟 ;拓展思维 ;启发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应注重学生自身全面的
期刊
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是语文老师普遍关注、又均感困惑的问题。许许多多的语文老师对此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虽然学困生人数不多,但对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却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中应该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学困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已掌握的知识不会整理,缺乏系统性;二是对识记的知识有误或掌握不完整,导致不会灵活运用;三是对学过的知识不会用联系的观点展开思维,使认识过程产
期刊
【摘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利必有其弊。互联网对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互联网虽然拓宽了青少年学生的求知途径,但是也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许多利的影响。因而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加强引导,让他们趋利避害,获得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从而养成网络道德自律的习惯。  【关键词】网络行为; 监督引导; 过滤信息 ;网络人格; 文明公约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犹如给我们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绚丽多彩
期刊
【摘要】电子白板作为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走进了课堂, 巧用电子白板,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电子白板 ; 小学数学 ; 教学效率  电子白板作为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走进了课堂,它集传统的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使用非常方便。用感应笔就可以代替粉笔和鼠标,直接用感应笔就可以在白板上操作电脑,自由书写。而且工具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