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传统发展模式遇到了挑战,用工荒悄然出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社会人才需求量大,经济高速发展,应对日趋严重的用工荒成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笔者分析了用工荒产生的原因,探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可行性[1],为生产一线提供所需人才,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与就业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用工荒;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用工荒的发展形势
用工荒,顾名思义,就是指用工短缺现象。
作为劳动力最低廉的国家,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人不缺,这样的观念在国人脑中可谓根深蒂固。向来只有打工者四处奔波、低声下气、苦苦寻觅工作,求职者中的“求”字就深刻体现了其中的卑微和辛酸。因此,人们很难相信,这个一直致力于拼命控制人口增长的第一大国,居然会闹起用工荒。
用工荒是伪命题吗?当然不是。2004年开始,用工荒就露出苗头,不过当时被认为是暂时和局部的现象。但是,此后用工荒在不同时段和地区出现,从技工到普工,从东部到中西部,波及面越来越广,到了今年局面最为严峻。
当前,电视、报纸、网络中用工荒的消息层出不穷,已然成为最大的热点之一。《人民日报》报道,以往企业坐等上门求职的打工者,现在变为千里迢迢去请工。为了招工,政府和企业各出奇招,如富士康等企业到火车站蹲点抢人,浙江、福建的老板亲自包车到中西部招工。但是即便诚意如此,不少企业忙活半天,仍招不到几个工人[2]。
招不到人了,企业慌了,是不是困扰政府多年的就业难就此消失了呢?当然没有,当前就业难形势依然不容乐观[3]。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就业难,究竟是什么造成这种奇特的现象呢?
2.用工荒产生的原因
用工荒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它是多种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
第一,中国传统发展模式不适应时代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在世界经济大循环中,中国承接了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加工业,建立了一个面向全球市场出口加工、劳动密集型的经济结构[4]。支撑这种发展模式的,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廉劳动力。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国人具有易于满足、吃苦耐劳的民族特性,所以这种发展模式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一直战无不胜,中国经济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高速增长。但是,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成本也在快速上涨,打工者低廉的工资难以为继,他们只能选择离开。
第二,中国从人口红利转向人口负债。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劳动力多,而需要抚养的老人和小孩较少。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负担较轻,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中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青壮年劳动力正急剧下降。联合国老龄化标准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10%,而目前北京的老年人口百分比就达到了15%。
第三,打工者素质未能满足企业需求。用工荒和就业难同时并存,说明很多打工者没有掌握企业所需技能。
第四,全球经济回暖,用工需求增加。2008年的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也让中国出口加工业订单大受影响,大批打工者只能返回家乡。现在全球经济复苏,企业用工猛增,产生缺口在所难免。而打工者对于继续在家乡发展,还是重新投入抛家舍口的奔波生活,着实难以抉择。
3.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
所谓复合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反应能力、谈吐应对、身体状况、团队精神、领导才能、敬业乐群、创新观念、求知欲望、与人交往、操守把持、生活习惯、适应环境。
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
(2)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
(3)培养过程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5]。
社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其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职业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模式,适合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主,办学目标以人为本、以技能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学校是能保护人才的地方,就是能涌现人才的地方。爱护人才就要有意识的培养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就是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最佳舞台。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行“2+1”、“1+2”、“1+1+1”等多种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弹性学习制度。
第二,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6]。至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并非天生,而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自己的勤奋,再加上不断地被给予实践的机会,人才才会健康的成长。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给“准人才”合适的“舞台”,让其施展抱负,一试锋芒。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业接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学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7]。
第三,坚持职业资格培训和学历教育并举,推行复合应用型人才“双证”就业机制[8]。
另外,国家助学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各地政府财政投入,引导人们积极选择職业教育,保障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生源有保证,人才就会源源不断的走向社会。
5.结束语
面对汹涌而来的用工荒,中等职业学校具备条件,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可行的,中等职业学校会全力为社会服务,(下转第255页)(上接第228页)向社会输入人才,让困扰企事业单位的用工荒、就业难的问题将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吴国辉,包敬海.基于大学导师制的中职复合型人才培养[J].职业时空,2014,10(7):109-111.
[2]萧然.如何看待用工荒与就业难[N].人民日报,2011-2-21.
[3]胡昌宝.浅谈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2(31):169-170.
[4]郑露曦,张向前.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9):45-50.
[5]梁振东.试论在中等职业院校中理实一体的教学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1):262.
[6]钱忠梅,王林.中职学校职业教育联盟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职业通讯,2013(23):35-37.
[7]丁丽.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德育课对职业意识培养的创新和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25):200-202.
[8]葛元月.“双证”融通: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03):112-115.
【关键词】用工荒;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用工荒的发展形势
用工荒,顾名思义,就是指用工短缺现象。
作为劳动力最低廉的国家,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人不缺,这样的观念在国人脑中可谓根深蒂固。向来只有打工者四处奔波、低声下气、苦苦寻觅工作,求职者中的“求”字就深刻体现了其中的卑微和辛酸。因此,人们很难相信,这个一直致力于拼命控制人口增长的第一大国,居然会闹起用工荒。
用工荒是伪命题吗?当然不是。2004年开始,用工荒就露出苗头,不过当时被认为是暂时和局部的现象。但是,此后用工荒在不同时段和地区出现,从技工到普工,从东部到中西部,波及面越来越广,到了今年局面最为严峻。
当前,电视、报纸、网络中用工荒的消息层出不穷,已然成为最大的热点之一。《人民日报》报道,以往企业坐等上门求职的打工者,现在变为千里迢迢去请工。为了招工,政府和企业各出奇招,如富士康等企业到火车站蹲点抢人,浙江、福建的老板亲自包车到中西部招工。但是即便诚意如此,不少企业忙活半天,仍招不到几个工人[2]。
招不到人了,企业慌了,是不是困扰政府多年的就业难就此消失了呢?当然没有,当前就业难形势依然不容乐观[3]。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就业难,究竟是什么造成这种奇特的现象呢?
2.用工荒产生的原因
用工荒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它是多种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
第一,中国传统发展模式不适应时代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在世界经济大循环中,中国承接了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加工业,建立了一个面向全球市场出口加工、劳动密集型的经济结构[4]。支撑这种发展模式的,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廉劳动力。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国人具有易于满足、吃苦耐劳的民族特性,所以这种发展模式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一直战无不胜,中国经济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高速增长。但是,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成本也在快速上涨,打工者低廉的工资难以为继,他们只能选择离开。
第二,中国从人口红利转向人口负债。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劳动力多,而需要抚养的老人和小孩较少。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负担较轻,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中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青壮年劳动力正急剧下降。联合国老龄化标准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10%,而目前北京的老年人口百分比就达到了15%。
第三,打工者素质未能满足企业需求。用工荒和就业难同时并存,说明很多打工者没有掌握企业所需技能。
第四,全球经济回暖,用工需求增加。2008年的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也让中国出口加工业订单大受影响,大批打工者只能返回家乡。现在全球经济复苏,企业用工猛增,产生缺口在所难免。而打工者对于继续在家乡发展,还是重新投入抛家舍口的奔波生活,着实难以抉择。
3.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
所谓复合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反应能力、谈吐应对、身体状况、团队精神、领导才能、敬业乐群、创新观念、求知欲望、与人交往、操守把持、生活习惯、适应环境。
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
(2)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
(3)培养过程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5]。
社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其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职业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模式,适合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主,办学目标以人为本、以技能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学校是能保护人才的地方,就是能涌现人才的地方。爱护人才就要有意识的培养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就是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最佳舞台。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行“2+1”、“1+2”、“1+1+1”等多种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弹性学习制度。
第二,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6]。至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并非天生,而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自己的勤奋,再加上不断地被给予实践的机会,人才才会健康的成长。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给“准人才”合适的“舞台”,让其施展抱负,一试锋芒。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业接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学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7]。
第三,坚持职业资格培训和学历教育并举,推行复合应用型人才“双证”就业机制[8]。
另外,国家助学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各地政府财政投入,引导人们积极选择職业教育,保障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生源有保证,人才就会源源不断的走向社会。
5.结束语
面对汹涌而来的用工荒,中等职业学校具备条件,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可行的,中等职业学校会全力为社会服务,(下转第255页)(上接第228页)向社会输入人才,让困扰企事业单位的用工荒、就业难的问题将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吴国辉,包敬海.基于大学导师制的中职复合型人才培养[J].职业时空,2014,10(7):109-111.
[2]萧然.如何看待用工荒与就业难[N].人民日报,2011-2-21.
[3]胡昌宝.浅谈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2(31):169-170.
[4]郑露曦,张向前.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9):45-50.
[5]梁振东.试论在中等职业院校中理实一体的教学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1):262.
[6]钱忠梅,王林.中职学校职业教育联盟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职业通讯,2013(23):35-37.
[7]丁丽.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德育课对职业意识培养的创新和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25):200-202.
[8]葛元月.“双证”融通: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03):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