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胃穿孔伴肠旋转不良临床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lda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新生儿胃穿孔合并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我院诊治的12例新生儿胃穿孔合并肠旋转不良病例,着重将年龄、出生体重、性别、早产、首发症状、穿孔部位、病死率与23例不合并肠旋转不良的胃穿孔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合并肠旋转不良的新生儿胃穿孔组(NGPM)平均年龄、平均体重、穿孔发生于胃大弯的比例、病死率、首发症状为呕吐比例分别为(4.92±1.08)d、(3.04±0.70) kg、83.3%、50.0%、58.3%,高于不合并肠旋转不良组(NGP)的(4.09±1.73)d、(2.49±0.74)kg、47.8%、26.1%、17.4%;NGPM组早产儿比例、性别为男性的比例分别为16.7%、75%,低于NGP组的47.8%、91.3%.除首发症状和平均体重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并肠旋转不良的新生儿胃穿孔可能为十二指肠梗阻的一个继发病症,相对不合并肠旋转不良的新生儿胃穿孔患儿,它有部分特有的临床特征.远端消化道梗阻可以导致新生儿胃穿孔,术中探查整个消化道非常必要。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小儿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及消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未经其他治疗、单纯手术切除并病理诊断为血管瘤的标本,结合Mulliken分类法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对血管瘤进行分类和分期,抽取增生期与消退期血管瘤各20例,免疫组化检测增生期血管瘤和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p85)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水平,其中液氮冻存的增生期
醛固酮可以导致心肌纤维化的观点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但目前醛固酮导致心肌纤维化的炎症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是一种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有丝分裂
目的 探讨小儿神经节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对我科18例小儿神经节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11例,年龄2~9岁,平均4岁.腹膜后8例,后纵膈6例,肾上腺4例.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彩超、CT等影像学检查,14例术前考虑为神经节细胞瘤,2例误诊为神经母细胞瘤,1例误诊为嗜铬细胞瘤,1例误诊为肾母细胞瘤.结果 18例患儿均行手术治疗,14例完整切除瘤体,2例椎管内残存有
目的 以自建的人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瘤细胞(QDDQ-NM1)及原位瘤细胞(QDDQ-NM2)为研究对象探讨KAI1/CD82在不同转移潜能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RT-PCR检测两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细胞KAI1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CD82的表达.结果 RT-PCR显示QDDQ-NM1细胞系KAI1 mRNA的相对含量为0.0748±0.0063,QDDQ-N
目的 观察可吸收固定系统在儿童后颅窝肿瘤开颅手术骨瓣复位固定中的作用.方法 对15例7个月~14岁开颅游离骨瓣成形切除颅内病变后需骨瓣复位固定的患儿,采用可吸收固定系统材料进行骨瓣复位固定,观察术后局部伤口及骨瓣复位和全身情况变化.结果 所有患儿术后1周CT复查显示骨瓣复位良好,无伤口红肿、疼痛和感染发生;1例皮下少量积液,经穿刺抽吸和加压包扎1周内消失.随访3~23个月,平均随访10.25个月,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的血管内成像新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及良好的组织相关性,对于识别冠状动脉内不同斑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就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早期危险分层对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心电图是临床工作中十分常用的一种辅助检查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
目的 探讨高氧液联合缺血后处理对家兔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家兔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高氧液组(HO组)和高氧液缺血后处理
多层螺旋CT的发明是CT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为CT在诊断、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无创的简易方法.多层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
目的:了解重金属在新疆产吐鲁番锦鸡儿、粉刺锦鸡儿、刺叶锦鸡儿、狭叶锦鸡儿不同部位的分布特征,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几种锦鸡儿中重金属铜(Cu)、镉(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