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美报刊包罗万象,在阅读理解中要重视其文化因素,如历史典故、宗教典故、人名、地名和词语的文化内涵等,才能达到正确、充分的理解。
关键词:报刊英语;历史典故;宗教典故;人名;地名;词语的文化内涵
一、引言
英美报刊题材面广,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习俗、社会风尚、价值观念、家庭观念、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许多外刊理解困难根源不在语言本身,而在相关文化,不熟悉外刊所涉及的文化就会构成理解障碍。外刊阅读能力除具有外语基础外,还必须熟悉外刊相关文化,了解外刊语言特色。
报刊中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典故、宗教典故和人名、地名等,只有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才可以正确地理解。此外,要重视词语的文化内涵,防止望文生义,造成误解。
二、历史典故
1. 政治历史
有一篇新闻报道中提到“Good Friday Accord”,不熟悉历史的人可能会理解为“美丽的星期五协议”或“美好的星期五协议”。其实它指的是1998年4月10日英国、爱尔兰和北爱尔兰各派在美国斡旋下,就和平解决北爱问题在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斯托蒙特城堡(Stormont Castle)达成的协议,也称斯托蒙特协议(Stormont Agreement)。由于当天恰好是Good Friday,即基督教里复活节前的星期五,也就是“耶稣受难节”。由此可见,不理解历史典故容易造成误读。
2. 个人历史
有一篇美国《新闻周刊》的娱乐新闻报道的题目是Return of the Prodigal King,第一眼看过去难以明白文章要报道什么,这是因为其中包含关于某个个体的个人历史。这篇文章报导的是电影演员劳伦斯•奥利佛(Lawrence Oliver)的事。他曾主演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李尔王》改编的同名电影并达到其表演事业的巅峰,因此人们深深记住了的他饰演的国王形象。而之后他为了赚钱出演了一些质量较差的影片,使人们觉得他堕落了,成为了一个浪子。这篇新闻报道称他是prodigal king,意思是“浪子国王”,就是借用他个人历史中的这段典故。这篇报道写的是他在1981年76岁时不顾高龄和疾病,再度扮演李尔王,是“浪子国王的回归”,表达了对他重新崛起的欣赏和高兴之情。
三、宗教典故
在一篇关于台湾问题的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文字,“According to the source of US. Defense Ministry, this year may be the last year for US. to sell advanced arms to Tai Wan. This is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for some people in Tai Wan.”句中的“the writing on the wall”容易被理解为“写在墙上的字”。这是由于不熟悉宗教典故所致。其实“the writing on the wall”出自《圣经》中的《丹尼尔书》,先知丹尼尔在巴比伦王子伯沙撒举行的宴会上,通过破译写在墙上文字预示了伯沙撒王子的死亡。因此这个短语的意思是“凶兆”或“灾祸将临的预兆”。
四、人名、地名
人物和地名背景是知识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例如《时代》周刊一篇文章中提到“Americans by and large don’t want great swings in the conduct of foreign affairs, which is why a Barry Goldwater or a George McGovern doesn’t get elected: the art form rests in reinventing the center.”,里面的两个人名“Barry Goldwater”和“George McGovern”代表什么呢?如果不知道这两个人,肯定会影响对这句话的理解。Goldwater和McGovern分别曾是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前者持极右路线,疯狂反共、反华、鼓吹轰炸苏联,后者持极左路线,主张积极的社会改革和政治方案,要不惜一切代价结束越战。他们分别因其极右和极左的路线而未能当选。现在他们的名字已分别成了“极右”和“极左”的代名词。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美国人基本上不喜欢在外事上大起大落,左右摇摆太大。这就是极右式或极左式的候选人落选的原因。竞选的技巧在于不左不右,根据形势重新确立新的中间立场。”
再如“Shanghai has always been a Mecca for females”, 这句话中的“Mecca”是麦加,沙特阿拉伯西部的一个城市,它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是伊斯兰教最神圣之地,也是笃信伊斯兰教的虔诚教徒的朝拜中心。因此有“众人渴望去的地方”之意。
五、词语的文化内涵
此外,在外刊阅读中要重视词语的文化内涵,否则难以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这是因为语言与文化存在血肉相连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渗透着文化。
1. 包含特定文化的词语
如《时代》周刊有一篇报道普京当选2007年“年度人物”的文章说“Putin is not a boy scout.”这句话中的“boy scout”体现着美国特有的文化。Boy Scout是童子军,是1908年在英国成立的世界性的男孩组织的一员,目的是进行性格发展和品德训练。在美国文化里,还有“过于理想而不切实际者,单纯的政治家”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普京不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政治家”,他的行事风格在美国人眼里可能有些专断、强硬。
2. 含义不对等的词语
英语中有些词和汉语词相似,但实际是貌合神离。不了解这些词语的真正内涵,根据结构望而生义就会造成误解。对待类似的词语,一定要理解其文化内涵,不可根据结构望而生义。例如,英语中,peasant, politics, propaganda这三个词常常带有贬义,而汉语中的对应词却毫无贬义。
六、结语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渗透着民族的生活经验,储存了民族的价值观念,蕴含着民族的思维方式。第二语言习得者往往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去“比附”外国文化,套用到外语交际中去。套用的结果便形成文化干扰和交际障碍。实践证明,文化干扰是造成外刊阅读理解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想增强外刊理解能力,不但要提高语言水平,还要扩充文化背景知识。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大学英语外报外刊阅读教程2003
[2]徐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3]张健,《报刊英语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周学艺,《美英报刊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Tim Ferry著,吴宜铮,罗慕谦译,《新闻英语突破阅读》,2008
[6]http://www.nytimes.com
[7]http://www.Time.com
[8]http://www.newsweek.com
关键词:报刊英语;历史典故;宗教典故;人名;地名;词语的文化内涵
一、引言
英美报刊题材面广,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习俗、社会风尚、价值观念、家庭观念、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许多外刊理解困难根源不在语言本身,而在相关文化,不熟悉外刊所涉及的文化就会构成理解障碍。外刊阅读能力除具有外语基础外,还必须熟悉外刊相关文化,了解外刊语言特色。
报刊中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典故、宗教典故和人名、地名等,只有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才可以正确地理解。此外,要重视词语的文化内涵,防止望文生义,造成误解。
二、历史典故
1. 政治历史
有一篇新闻报道中提到“Good Friday Accord”,不熟悉历史的人可能会理解为“美丽的星期五协议”或“美好的星期五协议”。其实它指的是1998年4月10日英国、爱尔兰和北爱尔兰各派在美国斡旋下,就和平解决北爱问题在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斯托蒙特城堡(Stormont Castle)达成的协议,也称斯托蒙特协议(Stormont Agreement)。由于当天恰好是Good Friday,即基督教里复活节前的星期五,也就是“耶稣受难节”。由此可见,不理解历史典故容易造成误读。
2. 个人历史
有一篇美国《新闻周刊》的娱乐新闻报道的题目是Return of the Prodigal King,第一眼看过去难以明白文章要报道什么,这是因为其中包含关于某个个体的个人历史。这篇文章报导的是电影演员劳伦斯•奥利佛(Lawrence Oliver)的事。他曾主演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李尔王》改编的同名电影并达到其表演事业的巅峰,因此人们深深记住了的他饰演的国王形象。而之后他为了赚钱出演了一些质量较差的影片,使人们觉得他堕落了,成为了一个浪子。这篇新闻报道称他是prodigal king,意思是“浪子国王”,就是借用他个人历史中的这段典故。这篇报道写的是他在1981年76岁时不顾高龄和疾病,再度扮演李尔王,是“浪子国王的回归”,表达了对他重新崛起的欣赏和高兴之情。
三、宗教典故
在一篇关于台湾问题的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文字,“According to the source of US. Defense Ministry, this year may be the last year for US. to sell advanced arms to Tai Wan. This is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for some people in Tai Wan.”句中的“the writing on the wall”容易被理解为“写在墙上的字”。这是由于不熟悉宗教典故所致。其实“the writing on the wall”出自《圣经》中的《丹尼尔书》,先知丹尼尔在巴比伦王子伯沙撒举行的宴会上,通过破译写在墙上文字预示了伯沙撒王子的死亡。因此这个短语的意思是“凶兆”或“灾祸将临的预兆”。
四、人名、地名
人物和地名背景是知识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例如《时代》周刊一篇文章中提到“Americans by and large don’t want great swings in the conduct of foreign affairs, which is why a Barry Goldwater or a George McGovern doesn’t get elected: the art form rests in reinventing the center.”,里面的两个人名“Barry Goldwater”和“George McGovern”代表什么呢?如果不知道这两个人,肯定会影响对这句话的理解。Goldwater和McGovern分别曾是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前者持极右路线,疯狂反共、反华、鼓吹轰炸苏联,后者持极左路线,主张积极的社会改革和政治方案,要不惜一切代价结束越战。他们分别因其极右和极左的路线而未能当选。现在他们的名字已分别成了“极右”和“极左”的代名词。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美国人基本上不喜欢在外事上大起大落,左右摇摆太大。这就是极右式或极左式的候选人落选的原因。竞选的技巧在于不左不右,根据形势重新确立新的中间立场。”
再如“Shanghai has always been a Mecca for females”, 这句话中的“Mecca”是麦加,沙特阿拉伯西部的一个城市,它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是伊斯兰教最神圣之地,也是笃信伊斯兰教的虔诚教徒的朝拜中心。因此有“众人渴望去的地方”之意。
五、词语的文化内涵
此外,在外刊阅读中要重视词语的文化内涵,否则难以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这是因为语言与文化存在血肉相连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渗透着文化。
1. 包含特定文化的词语
如《时代》周刊有一篇报道普京当选2007年“年度人物”的文章说“Putin is not a boy scout.”这句话中的“boy scout”体现着美国特有的文化。Boy Scout是童子军,是1908年在英国成立的世界性的男孩组织的一员,目的是进行性格发展和品德训练。在美国文化里,还有“过于理想而不切实际者,单纯的政治家”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普京不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政治家”,他的行事风格在美国人眼里可能有些专断、强硬。
2. 含义不对等的词语
英语中有些词和汉语词相似,但实际是貌合神离。不了解这些词语的真正内涵,根据结构望而生义就会造成误解。对待类似的词语,一定要理解其文化内涵,不可根据结构望而生义。例如,英语中,peasant, politics, propaganda这三个词常常带有贬义,而汉语中的对应词却毫无贬义。
六、结语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渗透着民族的生活经验,储存了民族的价值观念,蕴含着民族的思维方式。第二语言习得者往往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去“比附”外国文化,套用到外语交际中去。套用的结果便形成文化干扰和交际障碍。实践证明,文化干扰是造成外刊阅读理解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想增强外刊理解能力,不但要提高语言水平,还要扩充文化背景知识。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大学英语外报外刊阅读教程2003
[2]徐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3]张健,《报刊英语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周学艺,《美英报刊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Tim Ferry著,吴宜铮,罗慕谦译,《新闻英语突破阅读》,2008
[6]http://www.nytimes.com
[7]http://www.Time.com
[8]http://www.news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