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名成功的工匠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其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拥有专业、奉献以及不断创新、研究的精神。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对于制造业工作人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也就是说要求其必须具备较高的工匠精神。技工学校是培养优秀劳动者的重要场所,也就要求技工学校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精神与教育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本文将详细阐述技工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方法,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技工学校;工匠精神;综合素质;培养策略;专业技能
1.技工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1.1促进我国产品的转型和升级
(1)世界制造强国其产品质量之所以能够领先其他国家是因为其在劳作人员的培养中融入了工匠精神。技工学校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专业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在对国外发达国家制造产品的了解和探究中发现,他们更注重产品的质量,这主要源自于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们将自身融入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究其根本原因,发达国家在技工学校的培养过程中便将工匠精神与职业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工匠精神的内涵传输给学生。尤其是德国和日本国家,这是因为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和重视,其制造业才能在世界强国中占据领先地位,利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2)工匠精神对提升我国产品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不断推动我国制造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制造业要想实现转型和升级,一方面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产品的研发;另外一方面要利用工匠精神培养一批又一批专业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技工团队。目前我国对于技工学校学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为我国制造业产品升级和转型提供高素质人才。
1.2工匠精神是技工学校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职业精神,对于技工学校学生毕业就业以及日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若是技工学校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工匠精神培养,其具备的竞争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学生,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也会获得更高、更远的发展。而在企业的招聘过程中,企业主要考察的也是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职业精神。目前我国技工学校的主要教育目标就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经工匠精神与学校教育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才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技工学生的职业精神便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
2.技工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2.1开展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工匠精神与其紧密联系在一起,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专业技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改变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情景的设计者,为学生设计各种主题的情景,或者进行实践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由发挥,让其认真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方式,教师在旁进行指导和引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让学生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逐渐塑造良好的职业习惯。举例来说,在学习酒店服务技巧课程时,教师利用翻转课堂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酒店场景,一部分学生扮演酒店客人,一部分学生扮演酒店工作人员,“客人”刁难,“工作人员”随机应变提出各种解决措施,务必保障“客人”的满意度,在这种情景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清晰了解不同客人的心理变化和服务要求,进而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对学生不正确的行为进行指导并详细演示正确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
2.2将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培養学生的工匠精神
任何理论知识若不经过实践的检验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因此技工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实践中逐渐转化为职业素养,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作用,才能真正将其作为标准和榜样,并将其作为一生的职业追求。因此技工学校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应当与本地的企业加强联系,将企业中真实的项目引入教学课堂当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演练场景,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酒店服务为例,若酒店迎接重要人物,应当制定何种方案,提高其对酒店服务的满意度。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制定和设计接待方案,完善接待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并分组上台对接待方案进行汇报,同时邀请酒店接待工作人员作为专业的评审员对学生接待方案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进行点评和分析。将企业实际项目与技工学校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对专业技能的灵活运用,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责任素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成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2.3创办职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职业大赛对考察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职业大赛具备较强的竞争性,参加此类比赛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不断的实践和磨合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职业大赛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不同的级别,校内、市内以及国家级别,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推荐其进入更高的比赛中。现阶段主要针对的是校内比赛,根据技工学校设置的不同专业设置不同主题的比赛类型,根据学生完成的效果进行评比,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拼搏精神。
2.4注重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满足感
技工学校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实践的过程中,应当针对表现较为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扬,让他们在精神上以及物质上均能获得较大的满足感,让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参与到企业实践项目当中的学生,应当根据他们在企业实践中的表现进行奖励,让他们的付出得到回报。学生在技工学校的理论学习中学习到较强的知识和技能,营造积极的健康的职业素养。技工学校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同时,还能在实践过程中获得较强的满足感,提升责任感。
结束语:综上所述,时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技工学校应当紧随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将工匠精神与校内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模式,将工匠精神融入学校德育工作,并创新教育模式,将社会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校园、开创校园大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形式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工匠精神内涵,培养较高的职业素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夏雨,梁蓓.“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学院工匠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12):66-67.
[2]潘愉乐.工匠精神与中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10(1):293-294.
[3]许润.浅谈当代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育[J].科技创业,2017,20(11):19-121.
[4]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02):33-34.
[5]郭清.继承传统工艺精华培育现代工匠精神[J].理论与当代,2015,(07):41-42.
[6]李云飞.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回归于重塑[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6(03):34-38.
[7]江雪.对我国工匠精神缺失的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2):51-53.
[8]蔡秀玲,余熙.德日工匠精神形成的制度基础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16(05):99-105.
关键词:技工学校;工匠精神;综合素质;培养策略;专业技能
1.技工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1.1促进我国产品的转型和升级
(1)世界制造强国其产品质量之所以能够领先其他国家是因为其在劳作人员的培养中融入了工匠精神。技工学校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专业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在对国外发达国家制造产品的了解和探究中发现,他们更注重产品的质量,这主要源自于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们将自身融入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究其根本原因,发达国家在技工学校的培养过程中便将工匠精神与职业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工匠精神的内涵传输给学生。尤其是德国和日本国家,这是因为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和重视,其制造业才能在世界强国中占据领先地位,利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2)工匠精神对提升我国产品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不断推动我国制造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制造业要想实现转型和升级,一方面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产品的研发;另外一方面要利用工匠精神培养一批又一批专业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技工团队。目前我国对于技工学校学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为我国制造业产品升级和转型提供高素质人才。
1.2工匠精神是技工学校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职业精神,对于技工学校学生毕业就业以及日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若是技工学校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工匠精神培养,其具备的竞争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学生,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也会获得更高、更远的发展。而在企业的招聘过程中,企业主要考察的也是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职业精神。目前我国技工学校的主要教育目标就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经工匠精神与学校教育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才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技工学生的职业精神便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
2.技工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2.1开展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工匠精神与其紧密联系在一起,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专业技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改变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情景的设计者,为学生设计各种主题的情景,或者进行实践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由发挥,让其认真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方式,教师在旁进行指导和引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让学生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逐渐塑造良好的职业习惯。举例来说,在学习酒店服务技巧课程时,教师利用翻转课堂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酒店场景,一部分学生扮演酒店客人,一部分学生扮演酒店工作人员,“客人”刁难,“工作人员”随机应变提出各种解决措施,务必保障“客人”的满意度,在这种情景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清晰了解不同客人的心理变化和服务要求,进而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对学生不正确的行为进行指导并详细演示正确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
2.2将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培養学生的工匠精神
任何理论知识若不经过实践的检验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因此技工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实践中逐渐转化为职业素养,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作用,才能真正将其作为标准和榜样,并将其作为一生的职业追求。因此技工学校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应当与本地的企业加强联系,将企业中真实的项目引入教学课堂当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演练场景,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酒店服务为例,若酒店迎接重要人物,应当制定何种方案,提高其对酒店服务的满意度。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制定和设计接待方案,完善接待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并分组上台对接待方案进行汇报,同时邀请酒店接待工作人员作为专业的评审员对学生接待方案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进行点评和分析。将企业实际项目与技工学校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对专业技能的灵活运用,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责任素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成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2.3创办职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职业大赛对考察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职业大赛具备较强的竞争性,参加此类比赛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不断的实践和磨合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职业大赛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不同的级别,校内、市内以及国家级别,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推荐其进入更高的比赛中。现阶段主要针对的是校内比赛,根据技工学校设置的不同专业设置不同主题的比赛类型,根据学生完成的效果进行评比,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拼搏精神。
2.4注重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满足感
技工学校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实践的过程中,应当针对表现较为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扬,让他们在精神上以及物质上均能获得较大的满足感,让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参与到企业实践项目当中的学生,应当根据他们在企业实践中的表现进行奖励,让他们的付出得到回报。学生在技工学校的理论学习中学习到较强的知识和技能,营造积极的健康的职业素养。技工学校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同时,还能在实践过程中获得较强的满足感,提升责任感。
结束语:综上所述,时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技工学校应当紧随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将工匠精神与校内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模式,将工匠精神融入学校德育工作,并创新教育模式,将社会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校园、开创校园大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形式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工匠精神内涵,培养较高的职业素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夏雨,梁蓓.“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学院工匠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12):66-67.
[2]潘愉乐.工匠精神与中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10(1):293-294.
[3]许润.浅谈当代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育[J].科技创业,2017,20(11):19-121.
[4]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02):33-34.
[5]郭清.继承传统工艺精华培育现代工匠精神[J].理论与当代,2015,(07):41-42.
[6]李云飞.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回归于重塑[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6(03):34-38.
[7]江雪.对我国工匠精神缺失的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2):51-53.
[8]蔡秀玲,余熙.德日工匠精神形成的制度基础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16(05):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