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勇不让须眉的林普晴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清咸丰六年(1856)八月,太平军一支在杨辅清的率领下从江西贵溪、弋阳往东,兵锋直指浙、赣走廊的要害之地广信府城(今上饶市)。广信府地处信江上游,为浙、赣两省间水陆通衢,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广信一旦失守,将危及正在江西作战的湘军后勤保障和作为清廷重要财赋来源的江南大片经济区。
  八月初四日,当贵溪陷落时,广信知府沈葆桢和负责广信防务的工部侍郎、留任江西学政兼督办江西团练廉兆纶正在外筹饷募兵。
  太平军即将兵临城下,消息传来,人心惶急,守城官员和衙役四散奔逃。面对广信城内仅有的四百余名守兵,沈葆桢之妻林普晴(林则徐之女)忧心如焚。她怕府城失陷后,知府大印落入太平军之手,随即把它置于怀中,随身携带(此时林普晴有孕在身,后来女儿出生,即以“怀印”名之)。由于事发紧急,身边的人和一些城里百姓都劝她暂时躲到乡间去,一旦事情危急再躲到封禁山去,还抬来轿子请她赶快上轿。林普晴平静地对他们说:“太守为天子守卫疆土,于理于义都不能离开这里;我不负太守,就如太守不负国家一样。”又指着府中的水井说:“这就是我可以托付性命的地方。”身边的人见她态度坚决,只好离开。但过后想想总觉不妥,又返回来骗她说,太守已在返回广信的路上,离城不远,你还是赶快赶到他那里去。林普晴说,你们不必骗我,太守迟早总会回来,我必须守在这里。左右的人见她与广信府城共存亡决心已定,只好哭着拜别她离去。人们离开后,林普晴刺破手指修书一封,以丈夫的名义向邻近的衢州守将饶廷选乞援,然后手握利剑依井而立,随时准备应对仓促事变。
  总兵饶廷选当时负责保卫浙、赣走廊末端的重镇玉山。玉山距广信仅五十公里,饶得到林普晴血书后,深为林普晴信中的言辞感动,同时也出于战略考虑,当即拔营率军二千一百人赴援,仅留下五百人驻守玉山。
  八月初六日清晨,得到消息的沈葆桢单骑匆匆赶回广信。这时的广信府中,只剩下了沈葆桢夫妇两人。林普晴拿了一把剑交给沈葆桢,以备急用,自己则坐在井栏上,随时准备跳井。她对丈夫说:“贼来,你就用剑抵挡,我就跳井自杀,以免为贼人侮辱。”又对井发誓,决心以死报效朝廷。八月初七日,府中收到饶廷选复书,说援兵已经出发,只是因为河道水浅,舟行受阻,不能即刻赶来。自八月初七开始,广信、衢州一带大雨滂沱,河水骤涨。八月初九日,有人前来报告,说饶廷选部队前锋已到广信城区,沈葆桢连忙徒步前去迎接,等饶廷选到后,两人一起登上府城部署守御。此时太平军已到达离广信城四十余里的太平桥。由于赴援及时,这二千一百名援军先于太平军半日到达广信。而太平军由于雨天路滑,一时滞留,待赶至广信,广信的守卫已经大致部署停当。太平军先头部队多次攻城,均未能奏效,而广信守军在毕定邦、赖高翔等将领的带领下屡出奇兵,给太平军以重大杀伤。战斗进行过程中,林普晴亲下厨房,煮稠粥供应将士,将士们为此感奋异常。有记载说,其时“幕僚星散,军火刍薪,文檄判牍,咸出夫人手”。八月十三日,太平军大部队赶到,广信城四周完全被围,来自城外的粮食供应断绝,当此之时,林普晴想方设法筹措军粮供应作战将士,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八月十五日,城中守军出奇兵攻破了太平军包围。八月十七日太平军见连日七次攻城不效,又不明城中虚实和清军后援情况,不得已撤围离去。
  二
  广信之围被解,依赖于饶廷选的及时救援,而林普晴的血书在危急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这封血书不长,正文如下:
  将军漳江战绩,啧啧人口,里曲妇孺,莫不知海内有饶公矣,此将军以援师得名于天下者也。此间太守闻吉安失守之信,预备城守,偕廉侍郎往河口筹饷招募,但为势已迫,招募恐无及。纵仓卒得募而返,驱市人而战之,尤所难也。顷吏探报,知昨日贵溪失守,人心惶惶,吏民铺户迁徙一空,署中僮仆纷纷告去,死守之义,不足以责此辈,只得听之,氏则倚剑与井为命而已。太守明早归郡,夫妇二人,受国厚恩,不得藉手以报,徒死负咎,将军闻之,能无心恻乎?将军以浙军驻玉山,固浙防也。广信为玉山屛蔽,贼得广信,乘胜以抵玉山,孙、吴不能为谋,贲育不能为守,衢、严一带恐不可问。全广信即所以保玉山,不待智者辨之,浙大吏不能以越境咎将军也。先宫保文忠公奉诏出师,中道赍志,至今以为心痛。今得死此,为厉杀贼,在天之灵,实式凭之。乡间士民,不喩其心,以舆来迎,赴封禁山避贼,指剑与井示之,皆泣而去。太守明晨得饷归后,当再专牍奉迓。得拔队确音,当执爨以犒前部。敢对使百拜,为七邑生灵请命。昔睢阳婴城,许远亦以不朽,太守忠肝铁石,固将军所不吝与同传者也。否则贺兰之师,千秋同恨,惟将军择利而行之。刺血陈书,愿闻明命。
  血书开首称扬饶廷选在咸丰三年任漳州游击期间,中途折返招募乡民击破潮州会匪的战绩。接着陈说广信目前的情势——太守为预备城守外出筹饷招兵;贵溪失守,广信人心惶惶,吏民商贾以及署中童仆四散而去,形势岌岌可危。然后点明广信与玉山的关系——广信为玉山屏障,全广信即能保玉山,两地虽分属浙、赣,但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相信浙江大吏不会因越境驰援而惩处将军。之后表明自己的决心——继父遗志,与广信共存亡。最后希望饶廷选效张巡、许远故事,建不朽功业。全信写得情辞恳切,慷慨激昂又义气凛然。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评价张巡、许远守卫睢阳城之功时说:“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移这段话来评价林普晴在广信之围时的所言所行,虽然事功并不相侔,精神却并无不当。近人况周颐在《眉庐丛话》中称赞这封书说:“向来闺媛工诗词者夥矣,能文者不数遘。夫人此书,尤为义正词严,不能有二之作。”
  从信的内容见出,林普晴不只是一位只懂得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的女流之辈,还是一位明大义、识大体,能应付急难危局,既关注现实,又知晓历史,既了解周边将领包括他们的经历,又有军事战略知识的人,不愧为名臣之女、名臣之妻。她因此成为“同治中兴”时惟一因战役受到皇封的女性。清廷录守城之功时,评价林普晴有这样的话:“夫人一身是胆,临危决策,其功不在诸名将下。”有人這样认为,沈葆桢其后受朝廷重用,得力于广信保卫战的成功,而广信保卫战的成功,林普晴功不可没。
  曾国藩对林普晴也十分推崇,林去世后,曾送了这样一副挽联:“为名臣女,为名臣妻,江右佐元戎,锦伞夫人分伟绩;于中秋生,于中秋逝,天边圆皓魄,霓裳仙子证前身。”
其他文献
2016年我回陕西,去咸阳看望费宏达先生。从费先生那里得到一本冯润璋1991年印于西安的薄薄的一本《九十忆旧》,一半竖排,一半横排。  查“百度”上相关条目:冯润璋(1902—1994),笔名一雯、丰庄、周茨石等,陕西泾阳白王乡人,现代作家、教育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毕业。上学期间,酷爱文学,听过许多著名学者如陈望道、沈雁冰、郑振铎、田汉、朱湘等的课,深受影响。他与孟超等人组织“流萤社”,创办《流萤》
十五世纪“地理大发现”后,葡萄牙人便在十六世纪初叶开始渐次东来亚洲,向明朝提出通商贸易的要求,遭到拒绝。于是,这些葡萄牙人便滞留中国南方沿海岛屿,与民间商人私下进行商品交易。由于这种交易获利甚丰,所以沿海岛屿上的贸易迅速发展兴旺起来。仅浙江宁波江口外的双屿岛(今普陀县六横岛)上的交易额每年就达三百万葡元以上,一时间,这座荒无人烟的岛上建起了医院、教堂、市政厅、慈善堂,居民达三千余人,俨然成了一个小
一  此书非汉语写就的回忆录,而是1943年陆徵祥在比利时圣安德鲁市的演讲文稿而成的《回忆与随想》法文版翻译过来。1945年的出版前言:“倘若真有一日,上帝安排我写回忆录,我定将用我的母语——汉语来完成,因为只有用母语才能真正表达我的思想和内心种种微妙的情感。”斯人已去,安静细读散落历史深处的残言片语,无半星修饰之风,却字字句句让人听到隐秘的花朵和那曾经花开的声音。这些难道不弥足珍贵吗?一如救恩历
《青瓷红釉》定稿于2009年暮春,初版于2010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而实则自始至终,这本书唯一的正确的定位与命名,只能是“立爱”。从“情何以堪”(是书出版序言)到“爱何以立”,期间的过渡或者可以是“情何以立”?这是本书现在的修订版试图完成的愿景。最终完成与否,交于读者裁断。  因是书之写作完全出于约邀,初始动笔纯是基于完诺。所写甚苦,盖谈情说爱,准风月谈,早非2009年之笔者关怀愿力所在,而
民国时期晋中(旧称榆次)地区的太谷县受到不少来访学者的青睐,或考察,或旅行,或交游,或讲学,而最为知名者无疑当属1934年7月初应孔祥熙之邀前来参观的陈衡哲和蒋梦麟,两人且在回到北平后,于《独立评论》1934年7月22日、29日先后发表《从北平飞到太原》和《太谷之行》,为后人留下关于这趟行程的珍贵资料。  需要说明的是,此行共计十六人,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任鸿隽也在其中,但笔者遍查旧籍,也未能找到他
抗战时期的安化蓝田镇虽然不如西南联大所在地昆明或者燕京大学所在地成都华西坝出名,但她仍然接纳了来自长沙的十余所中学并开办了一所大学,在连天的抗战烽烟中得以弦歌不辍,赓续着湖湘地区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蓝田镇现为湖南涟源市治所在地,旧属安化县。据清同治年间修撰的《安化县志》记载:“相传宋张南轩经此,谓地宜蓝,后果艺蓝弥野,因名。”宋代理学家张栻经过此地,说这里宜栽种蓝这种植物,后来乡民果真在这
近来我重读了钱基博先生的《现代中国文学史》,这本书勾起了我对一些往事的回忆,也促使我对一些文学上的老问题重新思考。今年恰是钱基博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和逝世五十周年,我就以这些回忆和思考,来纪念这位五十多年前曾教导过我的前辈。    一    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五十三年前,也就是1954年的秋天,我到华中师范学院去找钱基博先生,向他约稿。当时我在《长江文艺》编辑部评论组工作,钱先生在华中师范学院任
皖籍作家许春樵近年来创作十分活跃,他的小说把目光和笔触放在平民生活、社会现实方面,每一部创作都饱含作者内心真挚的情感。201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屋顶上空的爱情》折射出强烈的人性光芒和人道主义精神,也可称得上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具有强烈时代责任感与历史反思意识的现实主义力作”〔1〕。这部小说和他以往的小说一脉相承,仍然是从具体问题和事件入笔的,这次他选择把爱情和房子作为切入点,虽不免与同类题材如《
“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如戴子是也”(《与刘大山书》),此为方苞评论戴名世的人与文之语。的确,生于顺治十年(1653)的戴名世命运可真够奇崛的,他平生不喜时文,五十岁之前以卖文授徒为生,之后方应科举,五十三岁得中举人,五十七岁得中进士,授职为翰林院编修。结果,六十一岁就因为《南山集》案被处死。如此说来,文章何止是穷人之具,简直是杀人的利器啊。方苞也因为给他作序被处死刑,后来因为李
一  1917年2月8日,上海《民国日报》刊载了林纾的《论古文之不当废》,其中有一段写道:    呜呼!有清往矣!论文者独数方、姚,而攻掊之者麻起,而方、姚卒不之踣。或其文固有其是者存耶?    林纾推尊桐城派领袖方苞、姚鼐,谓攻击方、姚之人尽管层出不穷,但二人终究没有倒下。时在国外留学的胡适,睹此文后兴奋不已,于日记中全文抄录,并批曰:    此中“而方、姚卒不之踣”一句,不合文法,可谓不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