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当今新课程理念主导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异彩纷呈的动态生成过程,常常会出现与课前预设不协调,甚至大相径庭的意外情况。教师如何审时度势,如何因势利导,如何适时点拨,巧妙地把郁结疏通,将问题引向教学的主题,化意外为精彩,就成了一门学问。
[案例]
我在教四年级下册课文《中彩那天》时,将“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句话作为教学的难点。我这样预设:先让学生反复阅读7、8两个自然段,懂得“道德难题”具体指的是什么?然后围绕父亲是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的?父亲这样做值得吗?一系列问题,采用师生合作解疑的方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对话情境,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给以正面引导。
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知晓了“道德难题”是父亲留下中彩得到的奔驰汽车还是说明真相,将梦寐以求的汽车还给库伯。在体会父亲留?还?这两难的选择中,请学生权衡,自由组合正反方,进行辩论。留?说出理由!还?阐明观点!刹时,课堂上气氛如沸。我统计了一下,坚持留下汽车的有近40位同学,约占全班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我心里一咯噔::孩子们小小年纪,如此重利。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太意外了!尽管吃惊,我还是不动声色地让双方说出所以然来。预设持“留”观点的理由大致是生活拮据、库伯不知、父亲梦寐以求、库伯家富有等;持“还”-观点的说“人要诚实、有信用”等。可在课堂上,一持“留”观点的学生振振有辞:“我同意我方同学所有留的理由,我特别要加一条,库伯为什么要让.‘父亲’捎带彩票?如果没中奖也就算了,可现在分明是库伯在利用‘父亲’的好运气而发大财,这绝对不行!’‘父亲’不能吃这亏!不然。‘父亲’太傻了!”没等我开口,他的辩友更是技高一筹:“我太同情‘父亲’了,他大半生修理汽车,技术精湛,工作卖力,开一辆中彩得到的汽车,是理所当然的。再说家里的孩子们也太渴望能有汽车坐!”“我有一想法,干脆把那张中奖的彩票上的‘K’字擦得不留痕迹,将‘K’字重重地写在另一张上。到时,即使库伯追查起来,‘父亲’也不用受到法律的惩处。”这些滴水不漏的做法亏他们想得出!虽是课堂上的辩论,但当今社会商品经济意识:对物欲的追求竟然把十一二岁的孩子浸染得如此透彻,又着实让我吃惊不少。
当时我觉得如果肯定辩论双方,因此而混淆了学生的是非观念,价值取向,误导了学生,自己这堂课失败是小,贻误孩子们的道德发展,是大。这是一篇以诚实、有信用为主题的课文,大家都知道主要讲做人要诚实、有信用,所以故事情节学下来很轻松;然而反方学生表面上在正方同学的反驳下,认可了‘父亲’的诚实,实际上内心深处根本没有受到触动,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景,我极力挖掘内心的库存,意味深长地对同学们说:“大家站在‘父亲’的角度,设身处地想问题,已经是同情弱者的举动了,这太让老师欣喜了。可是,即便库伯不知彩票中奖,可‘父亲’是当事人,亲手写下‘K’字,在他做这件事的同时,就已经在彩票上留下了看得见的痕迹,在心里甚至在世界的各个空间都留下了痕迹,这痕迹或许别人看不到,但‘父亲’的眼和心永远看得到,如果留下车,他的心能安下来吗?他是否能坦然地面对妻子儿女。决定还车给库伯‘父亲’失去的是本也不属于自己的汽车,得到的却是心灵的宁静和永久的快乐。现在,你还觉得‘父亲’傻吗?”多数学生略有所思。有学生答;“他不。傻,这是大智若愚!”我说:“太好了‘父亲’傻得可爱,傻得令人崇敬,傻得其所!”可以说学生在理智上认同了精神领域的富有。于是我又趁热打铁地抓住了文末那句“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让大家思考:为什么孩子们觉得自家富有?就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经过深入的讨论、交流,明白了:诚实、讲信用是可贵的,是金钱所不能及的。孩子们纷纷表示:“父亲,是挺了不起的”;能做到这一步确实很伟大”;“名副其实的道德高尚之人啊”在“小练笔”时,有同学还加进“库伯受感动,打电话执意不要车”这一感人的情节。我知道到此时,同学们才从心灵深处对“富有”有了正确的认识,对‘父亲’有了原本就该有的敬佩和赞叹。这节课,我收获了意外的精彩。
[思考]
如生成的课堂偏离预设轨道,那么该如何应对呢?
(1)正视意外。要知道,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现象是极其常见的。然而语文课堂教学中产生“意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预设问题的不确定因素,有学生解读信息、个体感悟能力的差异,有教材内容的特殊性,还有教学环境等客观因素。教师在预设时,对课堂教学中将出现的“意外”要有所估计,有所准备。正如一教学专家所言:预设并不等于封闭,预设的教学方案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而不是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现代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特点。教学过程也成了师生互动、相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随时重组有关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思路与引导方式,在生成过程中提升预设层次、水平。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一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假如我当时对持“留”观点的学生采取否定性的轻蔑态度,谓之以“如此思想,不值一谈”,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失却了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变得受束缚,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将会屈从于权威。而他们对老师的观点也只能是“阳奉阴违”了。面对意外,作为教师就要敏锐洞察,冷静思考,因地制宜挖掘其中的有效资源,让课堂遭遇的激流趋于平缓,并成为教学新知识的增长点和活力所在。
(2)因势利导。语文课堂上,我们时常会面临各种棘手的情形:学生没有随师所愿,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表皮,到不了深层;思维模式化,在自己愚见所划的框框里爬行而突破不了;或是出其不意地盯住一点,钻牛角尖而忽略了整体。这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主要的作用是引导。教师要顺学而教,捕捉“意外”中的可利用资源,巧妙地点拨,架起动态生成与教学目标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当我们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理所当然的中心,为学生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时,重视他们的感悟,尊重他们的自由,可随之而来的是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对学习中的学生而言,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反而是不正常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出错是孩子的权利”。教师若是挖掘得当,引导得法,此“错误”可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唤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或许能给平凡的课堂添上精彩的一笔。正如上面的案例,持“留”观点的同学对‘父亲’的评价有偏差。当观点与正统道德有悖时,教师适时透过与学生年龄不相符的略显世故的话语,捕捉到对‘父亲’同情继而偏袒的善念。待学生将“留”的理由阐述到顶峰时,教师首先肯定学生同情若势,然后将话题号引向“得与失”的道德层面,让学生掂量,精神与物质,两者孰轻孰重。最后追问:“父亲’到底傻吗”让学生的思想在碰撞中发出耀眼的火花,产生触动心灵的震撼。料想这次辩论在他们的生命中将会烙下深刻的印记。有什么能比这样的效果更令人喜悦呢?
(3)巧用教学机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嫩心灵的儿童。”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标新立异,提出一些教师未曾料及的问题或看法时,教师应当发挥“教学机智”的作用。所谓“教学机智是教师在与情境和学生相遇时的临场智慧,机智包含着敏感性,一种全身心、审美的感知能力。…“教学机智”使教师超越剧本化的备课方案,能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教学机智”要求教师善于“脑筋急转弯”,运用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勇于打破常规。“教学机智”要求教师学会“踢球”。对于课堂上不能即时解决的,悬一悬又何妨?伺机把“球”踢还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能营造出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学机智”要求教师经常保持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真实的“错误”,疏导修正,引领学生共同步入课堂教学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2](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当今新课程理念主导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异彩纷呈的动态生成过程,常常会出现与课前预设不协调,甚至大相径庭的意外情况。教师如何审时度势,如何因势利导,如何适时点拨,巧妙地把郁结疏通,将问题引向教学的主题,化意外为精彩,就成了一门学问。
[案例]
我在教四年级下册课文《中彩那天》时,将“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句话作为教学的难点。我这样预设:先让学生反复阅读7、8两个自然段,懂得“道德难题”具体指的是什么?然后围绕父亲是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的?父亲这样做值得吗?一系列问题,采用师生合作解疑的方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对话情境,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给以正面引导。
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知晓了“道德难题”是父亲留下中彩得到的奔驰汽车还是说明真相,将梦寐以求的汽车还给库伯。在体会父亲留?还?这两难的选择中,请学生权衡,自由组合正反方,进行辩论。留?说出理由!还?阐明观点!刹时,课堂上气氛如沸。我统计了一下,坚持留下汽车的有近40位同学,约占全班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我心里一咯噔::孩子们小小年纪,如此重利。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太意外了!尽管吃惊,我还是不动声色地让双方说出所以然来。预设持“留”观点的理由大致是生活拮据、库伯不知、父亲梦寐以求、库伯家富有等;持“还”-观点的说“人要诚实、有信用”等。可在课堂上,一持“留”观点的学生振振有辞:“我同意我方同学所有留的理由,我特别要加一条,库伯为什么要让.‘父亲’捎带彩票?如果没中奖也就算了,可现在分明是库伯在利用‘父亲’的好运气而发大财,这绝对不行!’‘父亲’不能吃这亏!不然。‘父亲’太傻了!”没等我开口,他的辩友更是技高一筹:“我太同情‘父亲’了,他大半生修理汽车,技术精湛,工作卖力,开一辆中彩得到的汽车,是理所当然的。再说家里的孩子们也太渴望能有汽车坐!”“我有一想法,干脆把那张中奖的彩票上的‘K’字擦得不留痕迹,将‘K’字重重地写在另一张上。到时,即使库伯追查起来,‘父亲’也不用受到法律的惩处。”这些滴水不漏的做法亏他们想得出!虽是课堂上的辩论,但当今社会商品经济意识:对物欲的追求竟然把十一二岁的孩子浸染得如此透彻,又着实让我吃惊不少。
当时我觉得如果肯定辩论双方,因此而混淆了学生的是非观念,价值取向,误导了学生,自己这堂课失败是小,贻误孩子们的道德发展,是大。这是一篇以诚实、有信用为主题的课文,大家都知道主要讲做人要诚实、有信用,所以故事情节学下来很轻松;然而反方学生表面上在正方同学的反驳下,认可了‘父亲’的诚实,实际上内心深处根本没有受到触动,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景,我极力挖掘内心的库存,意味深长地对同学们说:“大家站在‘父亲’的角度,设身处地想问题,已经是同情弱者的举动了,这太让老师欣喜了。可是,即便库伯不知彩票中奖,可‘父亲’是当事人,亲手写下‘K’字,在他做这件事的同时,就已经在彩票上留下了看得见的痕迹,在心里甚至在世界的各个空间都留下了痕迹,这痕迹或许别人看不到,但‘父亲’的眼和心永远看得到,如果留下车,他的心能安下来吗?他是否能坦然地面对妻子儿女。决定还车给库伯‘父亲’失去的是本也不属于自己的汽车,得到的却是心灵的宁静和永久的快乐。现在,你还觉得‘父亲’傻吗?”多数学生略有所思。有学生答;“他不。傻,这是大智若愚!”我说:“太好了‘父亲’傻得可爱,傻得令人崇敬,傻得其所!”可以说学生在理智上认同了精神领域的富有。于是我又趁热打铁地抓住了文末那句“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让大家思考:为什么孩子们觉得自家富有?就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经过深入的讨论、交流,明白了:诚实、讲信用是可贵的,是金钱所不能及的。孩子们纷纷表示:“父亲,是挺了不起的”;能做到这一步确实很伟大”;“名副其实的道德高尚之人啊”在“小练笔”时,有同学还加进“库伯受感动,打电话执意不要车”这一感人的情节。我知道到此时,同学们才从心灵深处对“富有”有了正确的认识,对‘父亲’有了原本就该有的敬佩和赞叹。这节课,我收获了意外的精彩。
[思考]
如生成的课堂偏离预设轨道,那么该如何应对呢?
(1)正视意外。要知道,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现象是极其常见的。然而语文课堂教学中产生“意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预设问题的不确定因素,有学生解读信息、个体感悟能力的差异,有教材内容的特殊性,还有教学环境等客观因素。教师在预设时,对课堂教学中将出现的“意外”要有所估计,有所准备。正如一教学专家所言:预设并不等于封闭,预设的教学方案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而不是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现代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特点。教学过程也成了师生互动、相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随时重组有关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思路与引导方式,在生成过程中提升预设层次、水平。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一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假如我当时对持“留”观点的学生采取否定性的轻蔑态度,谓之以“如此思想,不值一谈”,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失却了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变得受束缚,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将会屈从于权威。而他们对老师的观点也只能是“阳奉阴违”了。面对意外,作为教师就要敏锐洞察,冷静思考,因地制宜挖掘其中的有效资源,让课堂遭遇的激流趋于平缓,并成为教学新知识的增长点和活力所在。
(2)因势利导。语文课堂上,我们时常会面临各种棘手的情形:学生没有随师所愿,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表皮,到不了深层;思维模式化,在自己愚见所划的框框里爬行而突破不了;或是出其不意地盯住一点,钻牛角尖而忽略了整体。这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主要的作用是引导。教师要顺学而教,捕捉“意外”中的可利用资源,巧妙地点拨,架起动态生成与教学目标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当我们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理所当然的中心,为学生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时,重视他们的感悟,尊重他们的自由,可随之而来的是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对学习中的学生而言,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反而是不正常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出错是孩子的权利”。教师若是挖掘得当,引导得法,此“错误”可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唤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或许能给平凡的课堂添上精彩的一笔。正如上面的案例,持“留”观点的同学对‘父亲’的评价有偏差。当观点与正统道德有悖时,教师适时透过与学生年龄不相符的略显世故的话语,捕捉到对‘父亲’同情继而偏袒的善念。待学生将“留”的理由阐述到顶峰时,教师首先肯定学生同情若势,然后将话题号引向“得与失”的道德层面,让学生掂量,精神与物质,两者孰轻孰重。最后追问:“父亲’到底傻吗”让学生的思想在碰撞中发出耀眼的火花,产生触动心灵的震撼。料想这次辩论在他们的生命中将会烙下深刻的印记。有什么能比这样的效果更令人喜悦呢?
(3)巧用教学机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嫩心灵的儿童。”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标新立异,提出一些教师未曾料及的问题或看法时,教师应当发挥“教学机智”的作用。所谓“教学机智是教师在与情境和学生相遇时的临场智慧,机智包含着敏感性,一种全身心、审美的感知能力。…“教学机智”使教师超越剧本化的备课方案,能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教学机智”要求教师善于“脑筋急转弯”,运用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勇于打破常规。“教学机智”要求教师学会“踢球”。对于课堂上不能即时解决的,悬一悬又何妨?伺机把“球”踢还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能营造出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学机智”要求教师经常保持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真实的“错误”,疏导修正,引领学生共同步入课堂教学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2](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