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电影《海上钢琴师》,以一艘游轮为载体,讲述了一个在海上出生与死亡,从未踏足过陆地的名为“1900”的钢琴师的传奇故事。因为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即海上的游轮,加上故事本身极强的浪漫主义与巧妙的艺术选择,所以给予了观众一种神话般的寓言叙事色彩。邮轮往返于美欧之间,达成了海与陆的空间链接,也创建了“1900”与陆地人的故事架构。由此,电影中这样的封闭空间与外部无形的世界形成隐秘的联系、达成了自我与非自我的对比,在延伸中表达了复杂的主题,在主题的诠释中又投射到了如“1900”口中所说的无尽的现实生活。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封闭空间;主题
一、海洋上的理想主义
(一)自由与不自由------存在与虚无
天资聪慧的“1900”就如同一面镜子,或者说是一个理想主義的、肖邦式的、澄净形象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形象与陆地的人,与底层在煤炭中辛苦挥洒汗水的锅炉工们、三等舱的人民、头等舱形形色色的世俗显贵有着截然的反差。其中的不同在于在邮轮上的陆地的人或多或少带着强烈的现实矛盾。像电影中“1900”以音乐描述那些上层阶级那样,有的人面相无法遗忘,有的像是谋杀丈夫的富婆和神父私奔的荡妇,包括还有偷溜到头等舱期待艳遇却浑身不自在、会第一个看到美国的底层人。但“1900”是近乎没有喜怒哀乐、无功利性的纯粹。这也表现在他对于音乐的态度上,在爵士乐发明者杰利来船上进行音乐竞技时,“1900”享受音乐却不为竞争。热爱与精神建构在音乐上,是“1900”的常态,其他的他并不在乎。虽然在整个故事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面对陆地的彷徨、挣扎、思考,以及面对喜欢的姑娘时的犹豫,但纯粹、对自由的向往是他内心的根本底色与追求,是他与生俱来无法丢弃的东西。透过半透明的彩色玻璃,在封闭的游轮内部,以旁观者的姿态看待这些东西,如同镜子那样,自身是空灵的,却折射出了世俗的芸芸众生,观众在电影中也通过“1900”这面镜子反映出现实的种种。而镜子本身营造的梦幻质感,也击碎了现实的本来面目,揭开了世俗虚无缥缈的面纱。
通过这样的效应与人物形象也反映和表达了对自由的追寻,对自我存在的思考。是一种绝对的超脱与独立。与之相关的便是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存在与虚无的意义。在即将踏上陆地时,繁华高楼淹没下的惶恐无力,让他看不到城市的尽头,让“1900”打消了上岸的想法。城市里无限的选择、诱惑、追名逐利、规则与社会的压迫,是“1900”所不能接受的。在无尽的城市,意味着可能陷入虚无的境地。而在封闭的游轮空间里,在有限的黑白琴键上,“1900”才能弹奏出无限自由的音乐,在船头与船尾之间,才能看到生活最真实的距离,而不是像陆地的人,总是在欲望的牵动下去往遥远的地方。他的自由、他的存在与归属感只基于这个完美主义的、象征着母亲的子宫的游轮,隔绝了外界的陆地,漂浮于海上的乌托邦。
(二)此处与远方------源于自由的选择
大多数人一生总寄予远方,但“1900”却随着弗吉尼亚号回归大海。源于大海对渔夫的冲击,“1900”萌生了上岸聆听大海启示,去往大陆远方的想法。但面对阻挡一切的高楼和无数条纵横交错的街道,让他明白了远方的虚无,而此处、大海、游轮是他内心决断下的归属和最合适的存在。对“1900”来说,眼前并非苟且,眼前就是诗与远方。这种选择正是基于此处与远方、大海与大陆的对比,源于对自由的深信不疑的选择而产生的。一味向往诗与远方的大多数人,往往是盲目的,与苟且没有分别。因为不自由、受限、困苦不堪而在眼前苟且,所以总觊觎虚无缥缈的远方。当到了人生的每个驿站,又依旧得过且过,一生如梦逝去,了无痕迹。
(三)爱情与世俗------基于自由纯粹的矛盾
“1900”代表了绝对的纯净,而她心仪的姑娘帕多万却是来自于代表世俗的大陆。这样的阻隔,让他没有了下船的勇气,也失去了拥有爱情的机会。电影中这样的桥段不禁令人引申到现实,面对眼花缭乱的配偶选择,物欲横流的社会压迫下,恋爱结婚都与现实规则或现或隐的挂钩着,世俗名利的引力牵动着人心,改变了爱情的形状。大部分人会怀念青春时期的恋爱,然后在岁月的消磨下跟着大流结婚生子。爱情与自由纯净在现实社会的大部分情况下是决裂的。正如“1900”那般,永远怀念帕多万,也永远停留在大海上。这是对现实社会的描绘与隐喻。
二、现实中的移民热潮与对资本主义的质疑
任何电影脱离了历史背景与导演个人环境的解读都是不成熟的。而《海上钢琴师》的开头,视线拨开模糊的雾气,展现在人前的是美国的自由女神像。随着第一个人的呐喊,这些游轮上的人开始欢呼。这是意大利的移民历史,直到1870年才统一国家的意大利人民,为了更好的经济环境背井离乡。但去往美国,或是其他移民的现状并非安稳,而是经历了许多动乱------殖民战争、资本抢夺、经济危机。影片在“1900”对自由与不自由的的选择以及对陆地人们、对虚无城市的的描绘中,将矛头暗指20世纪动荡的资本主义。
移民热潮背后的结果是资本的混乱与“虚荣”,是下船的无意义与荒谬。所以“1900”面对下船上陆就能获得功名利禄的选择,他是不屑的;面对黑人杰利的爵士乐挑战,他是不在乎输赢的。而导演对于杰利铜臭味的丑化,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资本主义的质疑。在结尾“1900”对好友托尼的话,暗指了资本主义下欲望蔓延、人们的无力,导演对其持否定的态度,而对简单朴素的理想生活进行了升华。
三、结语
《海上钢琴师》通过影片对自由、理想主义的探寻与传奇的故事讲述,以及将自由矛头直指现实主义,我们可以看到其哲学性的综合主题富有神话的魅力,而又与历史背景、现实生活缠绕互通盘根错节的联系在一起。以一艘艺术化的游轮,将纯粹与自由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回想,而又给了现实中的观众一阵沉沉的痛击与反思。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封闭空间;主题
一、海洋上的理想主义
(一)自由与不自由------存在与虚无
天资聪慧的“1900”就如同一面镜子,或者说是一个理想主義的、肖邦式的、澄净形象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形象与陆地的人,与底层在煤炭中辛苦挥洒汗水的锅炉工们、三等舱的人民、头等舱形形色色的世俗显贵有着截然的反差。其中的不同在于在邮轮上的陆地的人或多或少带着强烈的现实矛盾。像电影中“1900”以音乐描述那些上层阶级那样,有的人面相无法遗忘,有的像是谋杀丈夫的富婆和神父私奔的荡妇,包括还有偷溜到头等舱期待艳遇却浑身不自在、会第一个看到美国的底层人。但“1900”是近乎没有喜怒哀乐、无功利性的纯粹。这也表现在他对于音乐的态度上,在爵士乐发明者杰利来船上进行音乐竞技时,“1900”享受音乐却不为竞争。热爱与精神建构在音乐上,是“1900”的常态,其他的他并不在乎。虽然在整个故事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面对陆地的彷徨、挣扎、思考,以及面对喜欢的姑娘时的犹豫,但纯粹、对自由的向往是他内心的根本底色与追求,是他与生俱来无法丢弃的东西。透过半透明的彩色玻璃,在封闭的游轮内部,以旁观者的姿态看待这些东西,如同镜子那样,自身是空灵的,却折射出了世俗的芸芸众生,观众在电影中也通过“1900”这面镜子反映出现实的种种。而镜子本身营造的梦幻质感,也击碎了现实的本来面目,揭开了世俗虚无缥缈的面纱。
通过这样的效应与人物形象也反映和表达了对自由的追寻,对自我存在的思考。是一种绝对的超脱与独立。与之相关的便是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存在与虚无的意义。在即将踏上陆地时,繁华高楼淹没下的惶恐无力,让他看不到城市的尽头,让“1900”打消了上岸的想法。城市里无限的选择、诱惑、追名逐利、规则与社会的压迫,是“1900”所不能接受的。在无尽的城市,意味着可能陷入虚无的境地。而在封闭的游轮空间里,在有限的黑白琴键上,“1900”才能弹奏出无限自由的音乐,在船头与船尾之间,才能看到生活最真实的距离,而不是像陆地的人,总是在欲望的牵动下去往遥远的地方。他的自由、他的存在与归属感只基于这个完美主义的、象征着母亲的子宫的游轮,隔绝了外界的陆地,漂浮于海上的乌托邦。
(二)此处与远方------源于自由的选择
大多数人一生总寄予远方,但“1900”却随着弗吉尼亚号回归大海。源于大海对渔夫的冲击,“1900”萌生了上岸聆听大海启示,去往大陆远方的想法。但面对阻挡一切的高楼和无数条纵横交错的街道,让他明白了远方的虚无,而此处、大海、游轮是他内心决断下的归属和最合适的存在。对“1900”来说,眼前并非苟且,眼前就是诗与远方。这种选择正是基于此处与远方、大海与大陆的对比,源于对自由的深信不疑的选择而产生的。一味向往诗与远方的大多数人,往往是盲目的,与苟且没有分别。因为不自由、受限、困苦不堪而在眼前苟且,所以总觊觎虚无缥缈的远方。当到了人生的每个驿站,又依旧得过且过,一生如梦逝去,了无痕迹。
(三)爱情与世俗------基于自由纯粹的矛盾
“1900”代表了绝对的纯净,而她心仪的姑娘帕多万却是来自于代表世俗的大陆。这样的阻隔,让他没有了下船的勇气,也失去了拥有爱情的机会。电影中这样的桥段不禁令人引申到现实,面对眼花缭乱的配偶选择,物欲横流的社会压迫下,恋爱结婚都与现实规则或现或隐的挂钩着,世俗名利的引力牵动着人心,改变了爱情的形状。大部分人会怀念青春时期的恋爱,然后在岁月的消磨下跟着大流结婚生子。爱情与自由纯净在现实社会的大部分情况下是决裂的。正如“1900”那般,永远怀念帕多万,也永远停留在大海上。这是对现实社会的描绘与隐喻。
二、现实中的移民热潮与对资本主义的质疑
任何电影脱离了历史背景与导演个人环境的解读都是不成熟的。而《海上钢琴师》的开头,视线拨开模糊的雾气,展现在人前的是美国的自由女神像。随着第一个人的呐喊,这些游轮上的人开始欢呼。这是意大利的移民历史,直到1870年才统一国家的意大利人民,为了更好的经济环境背井离乡。但去往美国,或是其他移民的现状并非安稳,而是经历了许多动乱------殖民战争、资本抢夺、经济危机。影片在“1900”对自由与不自由的的选择以及对陆地人们、对虚无城市的的描绘中,将矛头暗指20世纪动荡的资本主义。
移民热潮背后的结果是资本的混乱与“虚荣”,是下船的无意义与荒谬。所以“1900”面对下船上陆就能获得功名利禄的选择,他是不屑的;面对黑人杰利的爵士乐挑战,他是不在乎输赢的。而导演对于杰利铜臭味的丑化,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资本主义的质疑。在结尾“1900”对好友托尼的话,暗指了资本主义下欲望蔓延、人们的无力,导演对其持否定的态度,而对简单朴素的理想生活进行了升华。
三、结语
《海上钢琴师》通过影片对自由、理想主义的探寻与传奇的故事讲述,以及将自由矛头直指现实主义,我们可以看到其哲学性的综合主题富有神话的魅力,而又与历史背景、现实生活缠绕互通盘根错节的联系在一起。以一艘艺术化的游轮,将纯粹与自由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回想,而又给了现实中的观众一阵沉沉的痛击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