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发现专家把以前的“感受与鉴赏”改为“感受与欣赏”,对于这个问题,我十分认可专家的修订。通过参加2012小学音乐教师的国培学习,自己收获很大,在此谈一谈我对于“感受与鉴赏”改为“感受与欣赏”的认识。
一、何为“欣赏”与“鉴赏”
1.“欣赏”与“鉴赏”这两个词语,我在新华字典里查到的解释分别为:“欣赏”①领略观赏。②认为好,喜欢。“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是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从字义上看,鉴赏包括欣赏,比欣赏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2.在这里,我引用专家的一段话:“在音乐教学中,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欣赏是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感受认为非常美好的事物,它是一个感官体验,更多于理性的认识,所以它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在积累丰富的音乐经验,在教师教学中,让学生去体会优美的音乐,会起到积极的意义。音乐鉴赏则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要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要求会比较难、比较高。”
二、如何引导小学生去欣赏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认为在音乐课标中,专家将原来的“感受与鉴赏”改为“感受与欣赏”是十分正确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鉴赏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的。小学生的思想纯洁得像一张白纸,没有丰富的情感、生活、社会经验,就不能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就不能对音乐作品做出准确的鉴赏。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把一些歌剧的选段放给小学生听,可想而知,他们不但听不懂,而且也不愿意去听,与其做无用功,不如根据学生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去进行教学。
我在教唱《草原就是我的家》这一课时,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蒙古族民歌,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种种原因,一年级的学生很少有去过内蒙古草原的,但是他们又很好奇,什么是草原?那是什么样子?所以我制作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一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地介绍蒙古族大草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及吃、住、用的物品等,增进民族间的了解。通过这样的一个简短介绍,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对蒙古草原产生了美好的向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歌曲的学习会变得轻松、快乐!并能把对草原的向往用歌声来表达,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三、重视感受与欣赏这一环节的重大意义
1.降低难度、提高能力。根据我的调查发现:现阶段,一线的教师上课时,有时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但当前有个实质问题: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的问题?在感受、喜欢的基础上去学习,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中,把“感受与鉴赏”改为“感受与欣赏”,在降低其难度的同时也是跟其他能力挂钩、匹配的。这也证明专家的高明之处,时刻在设身处地地为课程的进行是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研究、探讨、修正。
2.激发兴趣、巩固歌曲。在小学阶段,我们一线教师恰恰应该注重音乐的“感受与欣赏”,从听觉入手,给学生们提供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经典音乐作品。激发学生浓厚的音乐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并因而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感受与欣赏音乐的经验。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
在教唱《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最后一个环节是“编创与活动”,让学生们观看图片,对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過我的介绍,让同学们产生一种想模仿“火把节”进行一次情境表演的愿望。因此,我顺势引导,用刚刚学会的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来为这个情景伴奏,大家边唱、边演。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欣赏、感受图片的过程中,让大家对了解彝族产生了强烈的意愿,接着应势而生的音乐活动,“火把节”情境表演,把课堂气氛推到一个高潮。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把歌曲唱得十分熟练,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开阔视野、提升层次。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聆听、演奏、编创与活动和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何为“欣赏”与“鉴赏”
1.“欣赏”与“鉴赏”这两个词语,我在新华字典里查到的解释分别为:“欣赏”①领略观赏。②认为好,喜欢。“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是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从字义上看,鉴赏包括欣赏,比欣赏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2.在这里,我引用专家的一段话:“在音乐教学中,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欣赏是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感受认为非常美好的事物,它是一个感官体验,更多于理性的认识,所以它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在积累丰富的音乐经验,在教师教学中,让学生去体会优美的音乐,会起到积极的意义。音乐鉴赏则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要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要求会比较难、比较高。”
二、如何引导小学生去欣赏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认为在音乐课标中,专家将原来的“感受与鉴赏”改为“感受与欣赏”是十分正确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鉴赏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的。小学生的思想纯洁得像一张白纸,没有丰富的情感、生活、社会经验,就不能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就不能对音乐作品做出准确的鉴赏。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把一些歌剧的选段放给小学生听,可想而知,他们不但听不懂,而且也不愿意去听,与其做无用功,不如根据学生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去进行教学。
我在教唱《草原就是我的家》这一课时,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蒙古族民歌,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种种原因,一年级的学生很少有去过内蒙古草原的,但是他们又很好奇,什么是草原?那是什么样子?所以我制作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一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地介绍蒙古族大草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及吃、住、用的物品等,增进民族间的了解。通过这样的一个简短介绍,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对蒙古草原产生了美好的向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歌曲的学习会变得轻松、快乐!并能把对草原的向往用歌声来表达,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三、重视感受与欣赏这一环节的重大意义
1.降低难度、提高能力。根据我的调查发现:现阶段,一线的教师上课时,有时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但当前有个实质问题: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的问题?在感受、喜欢的基础上去学习,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中,把“感受与鉴赏”改为“感受与欣赏”,在降低其难度的同时也是跟其他能力挂钩、匹配的。这也证明专家的高明之处,时刻在设身处地地为课程的进行是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研究、探讨、修正。
2.激发兴趣、巩固歌曲。在小学阶段,我们一线教师恰恰应该注重音乐的“感受与欣赏”,从听觉入手,给学生们提供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经典音乐作品。激发学生浓厚的音乐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并因而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感受与欣赏音乐的经验。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
在教唱《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最后一个环节是“编创与活动”,让学生们观看图片,对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過我的介绍,让同学们产生一种想模仿“火把节”进行一次情境表演的愿望。因此,我顺势引导,用刚刚学会的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来为这个情景伴奏,大家边唱、边演。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欣赏、感受图片的过程中,让大家对了解彝族产生了强烈的意愿,接着应势而生的音乐活动,“火把节”情境表演,把课堂气氛推到一个高潮。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把歌曲唱得十分熟练,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开阔视野、提升层次。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聆听、演奏、编创与活动和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