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高考语文用题回归传统文化也是一个新趋势。高中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培养学生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习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又要学做人,培养时代新型人才。因此,在高中语文在高考用题时,出题人应注重传统文化熏陶感染,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深度和精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考语文 新趋势
从2017年高考语文卷中,我们不难看出今年的试题结合目前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在命题指导思想上,遵循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思路,以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为目标,在试卷整体结构、基本题型和试题难度等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稳中有变,增加对文学经典阅读的考查,进一步加强板块之间的联系,重视对语文基础的综合考查,重视试卷的思想性、文化性和時代感,力求通过高考,为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思路。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回归传统文化,高考语文用题的新趋势。因此回归传统文化,高考语文用题的新趋势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那么,我们如何做到这些呢?
一、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民族的发展,弘扬传统文
在我国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我国五千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本民族文化智慧结晶。关心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和“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布署,实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的伟大复兴的目标相一致的。因此回归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高中语文学科在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培养家国情怀,传承并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试题及素材,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作答让学生深入思考,升华对问题的认识,是高考语文卷一贯的追求。例如,大作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题目设计为在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之际为“共和国拍照”这样一个场景。“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目标,也是几代中国人从贫弱走向富强的中国梦。这是属于考生应知的内容,他们到那时正值壮年,是国家的骨干力量。题目请考生展开想象,展望共和国的辉煌前景,关注个人在祖国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大作文的另一个题目“说纽带”,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题目要求考生能联系历史或当今时代,阐述纽带的作用、价值和意义等,考生可以从微观上,如家庭、学校等方面进行思考,也可以从宏观上,如“一带一路”等角度展开论述。大作文的两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要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希望借此引发他们对青年人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有所思考。又如,多文本阅读,以让文物“活”起来为主题,体现“让文物走近大众,合理利用文物,发挥文物价值”的当代价值观,与学校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相联系,引导考生关注目前的“博物馆热”“文物热”,力求提升他们对文物价值的理解和文物观赏的兴趣;文言文阅读,选择宋代苏轼论述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文章,引导考生反思历史、汲取古人的思想精华;文学类阅读,选取描述鄂温克人“根河之恋”的散文作品,引发考生对坚守、传承民族文化和追求、建设新生活之间关系的思考。通过对这些素材使用,更贴近我们学生的生活,与其在学校的所学所思、在社会及家庭的所见所闻相呼应,意在引导学生要关注现实,关注我国传统文化,并进行深入思考。可见,回归传统文化,是高考语文用题的新趋势。
二、从学生身发展与教师人文素养拓展传统文化,注重基础,综合考查
通过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学习,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的感染。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对我国文学经典作品考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经典作品,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2017年高考首次增加文学经典阅读考查,其目的在于:以高考为助力,提升中学对阅读经典的重视;引导教师更好的开展阅读经典的教学实践及研究;促进中小学各学段能根据学生情况,积极有效地开展经典阅读,使经典作品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可见,高考语文试题中,对传统文化考查的重视。
三、回归传统文化,追求人文素养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亘古不衰,其经典名篇具有精神聚焦的特质和久传远播的生命力。 当前,传统文化表现我国核心价值观、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化产品及我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还是很有限,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我们的文明规模、历史规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前一些人被经济利益所驱使,丢弃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丢弃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追求与奋斗的主旋律,通过一些丑陋的、甚至是不道德的方式吸引大众注意力。还有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对传统文化失落迷茫,没有温情和敬意。种种有违传统文化中真善美品德的不良现象,弱化了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追求,侵蚀着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造成社会公德的萎缩和社会风气的鄙俗,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面临危机和挑战。总之,回归传统文化,要成为高考语文用题的新趋势。高考出题人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为我国社会建设培养出高素质新型人才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制订,北京师大出版社
2、《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2016年10月
3、《语文教学艺术与反思》,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考语文 新趋势
从2017年高考语文卷中,我们不难看出今年的试题结合目前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在命题指导思想上,遵循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思路,以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为目标,在试卷整体结构、基本题型和试题难度等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稳中有变,增加对文学经典阅读的考查,进一步加强板块之间的联系,重视对语文基础的综合考查,重视试卷的思想性、文化性和時代感,力求通过高考,为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思路。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回归传统文化,高考语文用题的新趋势。因此回归传统文化,高考语文用题的新趋势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那么,我们如何做到这些呢?
一、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民族的发展,弘扬传统文
在我国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我国五千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本民族文化智慧结晶。关心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和“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布署,实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的伟大复兴的目标相一致的。因此回归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高中语文学科在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培养家国情怀,传承并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试题及素材,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作答让学生深入思考,升华对问题的认识,是高考语文卷一贯的追求。例如,大作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题目设计为在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之际为“共和国拍照”这样一个场景。“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目标,也是几代中国人从贫弱走向富强的中国梦。这是属于考生应知的内容,他们到那时正值壮年,是国家的骨干力量。题目请考生展开想象,展望共和国的辉煌前景,关注个人在祖国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大作文的另一个题目“说纽带”,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题目要求考生能联系历史或当今时代,阐述纽带的作用、价值和意义等,考生可以从微观上,如家庭、学校等方面进行思考,也可以从宏观上,如“一带一路”等角度展开论述。大作文的两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要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希望借此引发他们对青年人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有所思考。又如,多文本阅读,以让文物“活”起来为主题,体现“让文物走近大众,合理利用文物,发挥文物价值”的当代价值观,与学校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相联系,引导考生关注目前的“博物馆热”“文物热”,力求提升他们对文物价值的理解和文物观赏的兴趣;文言文阅读,选择宋代苏轼论述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文章,引导考生反思历史、汲取古人的思想精华;文学类阅读,选取描述鄂温克人“根河之恋”的散文作品,引发考生对坚守、传承民族文化和追求、建设新生活之间关系的思考。通过对这些素材使用,更贴近我们学生的生活,与其在学校的所学所思、在社会及家庭的所见所闻相呼应,意在引导学生要关注现实,关注我国传统文化,并进行深入思考。可见,回归传统文化,是高考语文用题的新趋势。
二、从学生身发展与教师人文素养拓展传统文化,注重基础,综合考查
通过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学习,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的感染。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对我国文学经典作品考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经典作品,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2017年高考首次增加文学经典阅读考查,其目的在于:以高考为助力,提升中学对阅读经典的重视;引导教师更好的开展阅读经典的教学实践及研究;促进中小学各学段能根据学生情况,积极有效地开展经典阅读,使经典作品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可见,高考语文试题中,对传统文化考查的重视。
三、回归传统文化,追求人文素养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亘古不衰,其经典名篇具有精神聚焦的特质和久传远播的生命力。 当前,传统文化表现我国核心价值观、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化产品及我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还是很有限,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我们的文明规模、历史规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前一些人被经济利益所驱使,丢弃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丢弃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追求与奋斗的主旋律,通过一些丑陋的、甚至是不道德的方式吸引大众注意力。还有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对传统文化失落迷茫,没有温情和敬意。种种有违传统文化中真善美品德的不良现象,弱化了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追求,侵蚀着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造成社会公德的萎缩和社会风气的鄙俗,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面临危机和挑战。总之,回归传统文化,要成为高考语文用题的新趋势。高考出题人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为我国社会建设培养出高素质新型人才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制订,北京师大出版社
2、《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2016年10月
3、《语文教学艺术与反思》,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