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現在用人单位真势利,都要用有工作经验的人”在学校与学生抱怨用人单位的同时,企业老总与HR经理也在感叹,“现在招个合适的人真不容易,哪怕仅是一个普通文员或基层技术与管理人员,更别说高级人才了”;“中国人很多,可想找一两个能适合岗位需求的人却真难”。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与惠尔康、南海岸、苍乐电子、中能电气、麦田房产等省内不同行业,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企业总经理或HR经理做了一些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如何进行高职化学课程改革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 企业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企业的目标是创造价值,其关注焦点主要在市场,为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并且得以发展,确保竞争优势,经常会做一些技术创新与管理改善,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经历波波折折。为保证各种策略能得以有效的执行,有条件的企业也会对员工进行培训,但企业不是培训机构,因此它更需要员工能将自身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能独立处理各种关系,为达成工作目标扫清障碍。
“别说我们势利,对普通员工其实我们要求并不高,只要思维清晰,具备良好沟通能力,有自知之明,能吃苦,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一定抗挫折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是几乎所有被了解企业的回答。因此,我们把企业对普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归结为如下模型:
在企业对普通员工的招聘中,专业要求并不高,技术岗位只要求相关就行,普通岗位甚至没有要求。这主要因为企业一般在技术及管理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一般学校不可能进行针对性培养,都需要企业自我培训;再则为适应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要求,基层技术都会分解得较简单,就连管理也有一套固有的模式,通常较易学会,求职者只需掌握基本的原理即可,关键在于员工后继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在招聘中,用人单位经常有学历及工作经验要求,其实并不是真的要这两样东西。学历可以作为企业判断求职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在工作中成长的自信心、学习能力及合理知识结构的依据,而工作经验则说明求职者可能具备良好的心态及人际处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因为学校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几乎为零,学生只有经过一定的社会历练以后才可能会达到企业的要求。
二、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高技能人才的特殊使命,面对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照现有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我们培养了学生什么样的素质与能力?学校能否在学生走出校门时就赋予他们在企业生存的本领?我想我们化学课程教学可做的也很多。
1、 在教学中调整师生关系,树立学生独立的人格,培养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
“如果连我的眼睛都不敢正视的人,我跟他说不上三句话就会请他离开办公室”,超大集团副总裁如是说。“如果在我面前就不知所措,唯唯诺诺,失去自己的观点,这种人我是永远不会录用” 加德电气的董事长也有类似的说法。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无论面对什么人(上级、下级、同事、客户等)、在什么环境下都要在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的前提下与对方进行沟通,这样才能有效的履行自己的职责,达成工作目标。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缺少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无条件的顺从,听话,老师更是很少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做平等的交流,处于师尊学卑的状态。这种条件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大多只能是陷入盲目服从或固执已见的两个极端中,无法正确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应在灌输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调整学校中最常见的师生关系及学生关系。改变课堂说教的方式,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原则与学生共同学习,鼓励学生在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与人交流与沟通,以正确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意见及看法,树立独立的人格。同时在课堂这个微型社会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各种利益冲突,帮助学生正确解决师生矛盾及学生之间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他们真正领悟到人际关系处理中的奥妙。
2. 改变教学模式与教学重点,加强学生逻辑思维及表达能力的培养
“招聘一些逻辑思维能力强且善于表达的人,学什么都快,做什么也都会很清楚”,苍乐电子的董事长曾对招聘工作做如此指示。企业并不需要头脑简单,不会思考,不会表达的“机器人员工”。
现在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压缩化学授课学时,后果是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大都只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教学重点降低至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而很少对原理进行细致的讲解与说明,学生无法真正参与教与学的环节,因此学生大多只用耳朵不用脑子,更没有机会动嘴了。好象这样才叫实用,这样的毕业生才叫实用性人才。孰不知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被极大的弱化。改变现有教学模式,不应只是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应以此为载体,把教学重点放在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上。在课堂中将一些基础理论做透彻讲解,原理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讲精讲透,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安排一些内容请学生备课并轮流上台讲课,变教学演示实验为课堂上学生分组操作并进行讨论,鼓励他们举一反三,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推导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在实验课中应重视实验报告书写与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书面语言表达与逻辑推理能力。这样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出“不仅知道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还知道如何去做”的真正实用的人才,而不是制造“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你还得告诉我怎么做”的机械工。
3. 加强学生技能创新与改善意识
中国学生成绩比美国学生好,但获诺贝尔奖的人远远比不上美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现在的高职教育出的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基本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但企业在使用学生中发现学生缺少创新与改善意识,不能与时俱进。企业需要的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这种高技能主要是体现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创新与改善,用以提高企品产品或服务品质与效率,对于企业而言这种创新与改善,有时能因此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企业的这种要求,高职化学课程改革应溶入创新观念。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及改善意识,关键要给其留下适当的空间和时间。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并不提倡教师有问必答,而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对外来信息的选择、综合、加工及应用能力,并不拘泥于书本知识,鼓励他们创造性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
一、 企业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企业的目标是创造价值,其关注焦点主要在市场,为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并且得以发展,确保竞争优势,经常会做一些技术创新与管理改善,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经历波波折折。为保证各种策略能得以有效的执行,有条件的企业也会对员工进行培训,但企业不是培训机构,因此它更需要员工能将自身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能独立处理各种关系,为达成工作目标扫清障碍。
“别说我们势利,对普通员工其实我们要求并不高,只要思维清晰,具备良好沟通能力,有自知之明,能吃苦,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一定抗挫折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是几乎所有被了解企业的回答。因此,我们把企业对普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归结为如下模型:
在企业对普通员工的招聘中,专业要求并不高,技术岗位只要求相关就行,普通岗位甚至没有要求。这主要因为企业一般在技术及管理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一般学校不可能进行针对性培养,都需要企业自我培训;再则为适应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要求,基层技术都会分解得较简单,就连管理也有一套固有的模式,通常较易学会,求职者只需掌握基本的原理即可,关键在于员工后继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在招聘中,用人单位经常有学历及工作经验要求,其实并不是真的要这两样东西。学历可以作为企业判断求职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在工作中成长的自信心、学习能力及合理知识结构的依据,而工作经验则说明求职者可能具备良好的心态及人际处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因为学校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几乎为零,学生只有经过一定的社会历练以后才可能会达到企业的要求。
二、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高技能人才的特殊使命,面对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照现有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我们培养了学生什么样的素质与能力?学校能否在学生走出校门时就赋予他们在企业生存的本领?我想我们化学课程教学可做的也很多。
1、 在教学中调整师生关系,树立学生独立的人格,培养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
“如果连我的眼睛都不敢正视的人,我跟他说不上三句话就会请他离开办公室”,超大集团副总裁如是说。“如果在我面前就不知所措,唯唯诺诺,失去自己的观点,这种人我是永远不会录用” 加德电气的董事长也有类似的说法。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无论面对什么人(上级、下级、同事、客户等)、在什么环境下都要在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的前提下与对方进行沟通,这样才能有效的履行自己的职责,达成工作目标。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缺少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无条件的顺从,听话,老师更是很少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做平等的交流,处于师尊学卑的状态。这种条件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大多只能是陷入盲目服从或固执已见的两个极端中,无法正确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应在灌输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调整学校中最常见的师生关系及学生关系。改变课堂说教的方式,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原则与学生共同学习,鼓励学生在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与人交流与沟通,以正确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意见及看法,树立独立的人格。同时在课堂这个微型社会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各种利益冲突,帮助学生正确解决师生矛盾及学生之间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他们真正领悟到人际关系处理中的奥妙。
2. 改变教学模式与教学重点,加强学生逻辑思维及表达能力的培养
“招聘一些逻辑思维能力强且善于表达的人,学什么都快,做什么也都会很清楚”,苍乐电子的董事长曾对招聘工作做如此指示。企业并不需要头脑简单,不会思考,不会表达的“机器人员工”。
现在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压缩化学授课学时,后果是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大都只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教学重点降低至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而很少对原理进行细致的讲解与说明,学生无法真正参与教与学的环节,因此学生大多只用耳朵不用脑子,更没有机会动嘴了。好象这样才叫实用,这样的毕业生才叫实用性人才。孰不知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被极大的弱化。改变现有教学模式,不应只是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应以此为载体,把教学重点放在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上。在课堂中将一些基础理论做透彻讲解,原理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讲精讲透,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安排一些内容请学生备课并轮流上台讲课,变教学演示实验为课堂上学生分组操作并进行讨论,鼓励他们举一反三,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推导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在实验课中应重视实验报告书写与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书面语言表达与逻辑推理能力。这样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出“不仅知道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还知道如何去做”的真正实用的人才,而不是制造“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你还得告诉我怎么做”的机械工。
3. 加强学生技能创新与改善意识
中国学生成绩比美国学生好,但获诺贝尔奖的人远远比不上美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现在的高职教育出的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基本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但企业在使用学生中发现学生缺少创新与改善意识,不能与时俱进。企业需要的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这种高技能主要是体现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创新与改善,用以提高企品产品或服务品质与效率,对于企业而言这种创新与改善,有时能因此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企业的这种要求,高职化学课程改革应溶入创新观念。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及改善意识,关键要给其留下适当的空间和时间。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并不提倡教师有问必答,而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对外来信息的选择、综合、加工及应用能力,并不拘泥于书本知识,鼓励他们创造性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