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对字、词、句、语法等语文知识的全面综合运用。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和阅读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方法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对字、词、句、语法等语文知识的全面综合运用,是语言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听、说、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字词和文章内容的能力呢?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从字、词、句训练入手,奠定阅读的基础
文章由段落构成,段落由句子连成,句子由字、词组成。因此,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理解组成文章的字词和句子,然后才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字词句的练习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让学生了解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含义和用法;其次,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对常用的词语,精妙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加深记忆;再次,要教导学生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先要能用适当的词语,组织出能准确表达真实情感的句子;最后,再用不同词语组成类似含义的句子并比较其区别,引导学生领略词语和句子的美感。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很多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还不会阅读,常常是走马观花,为了读而读,结果看完了什么也没看懂,什么也没学会。因此,教师要教会他们正确阅读的方法,让要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內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传授基本的阅读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传授各种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略读、精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有不同的作用,要感受诗歌之美就要朗读;不影响他人时用默读;要了解文章大意时用略读;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精读,逐字逐句地体会其中的精华。教师要给学生解释这些阅读方法的作用和不同之处,帮助学生体验到不同阅读方法带来的乐趣,帮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语文课的自习过程是灵活应用各种阅读方法,独立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要学好一篇课文,首先要粗读课文,弄懂疑难的字、词,为进一步阅读扫清障碍;然后略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内容大意和主要思想;最后精读课文,找出阅读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对优美的文章,还要以朗读和背诵来加深学习。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阅读,享受阅读,爱上阅读,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1.导语设疑,引发阅读好奇心。如在执教《爬山虎的脚》时,教师问:“同学们都知道老虎是动物,但同学们知道爬山虎是什么东西吗?它到底是动物还是植物呢?它的脚有什么不同吗?”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听完学生的回答和争论后,并不直接回答,而是顺势说道:“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吧,看一看这爬山虎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纷纷打开课本,跟随教师阅读起来。
2.利用课文情景再现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的特点,可以巧妙地运用课文情景再现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针对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可以安排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表演的学生为了表演好角色,就会深入理解课文,认真揣摩人物的神态和语调。而观看的学生也会被激发起兴趣,加入到课文和表演的探讨中。针对语言优美、情感强烈的课文,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在朗读中领略文章的美感。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对于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在初学阅读的阶段,教师承担着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责任。首先,要教育学生专心阅读,不可一心多用;其次,要扫清生字生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并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语句,仔细品味,仔细揣摩,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思考,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引导他们摘抄醒世名言、优美词句;对文章进行批注;写读后感等,为阅读能力的提高做进一步的积累。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和阅读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聂刚.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教育学,2011,44(67):121-124.
[2]张文风.简说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33(21):44-43.
[3]罗爱萍.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研与幼儿教育,2011,23(12):47-49.
[4]李学勇,黄行.试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0,56(33):48-4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方法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对字、词、句、语法等语文知识的全面综合运用,是语言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听、说、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字词和文章内容的能力呢?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从字、词、句训练入手,奠定阅读的基础
文章由段落构成,段落由句子连成,句子由字、词组成。因此,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理解组成文章的字词和句子,然后才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字词句的练习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让学生了解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含义和用法;其次,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对常用的词语,精妙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加深记忆;再次,要教导学生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先要能用适当的词语,组织出能准确表达真实情感的句子;最后,再用不同词语组成类似含义的句子并比较其区别,引导学生领略词语和句子的美感。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很多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还不会阅读,常常是走马观花,为了读而读,结果看完了什么也没看懂,什么也没学会。因此,教师要教会他们正确阅读的方法,让要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內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传授基本的阅读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传授各种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略读、精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有不同的作用,要感受诗歌之美就要朗读;不影响他人时用默读;要了解文章大意时用略读;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精读,逐字逐句地体会其中的精华。教师要给学生解释这些阅读方法的作用和不同之处,帮助学生体验到不同阅读方法带来的乐趣,帮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语文课的自习过程是灵活应用各种阅读方法,独立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要学好一篇课文,首先要粗读课文,弄懂疑难的字、词,为进一步阅读扫清障碍;然后略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内容大意和主要思想;最后精读课文,找出阅读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对优美的文章,还要以朗读和背诵来加深学习。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阅读,享受阅读,爱上阅读,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1.导语设疑,引发阅读好奇心。如在执教《爬山虎的脚》时,教师问:“同学们都知道老虎是动物,但同学们知道爬山虎是什么东西吗?它到底是动物还是植物呢?它的脚有什么不同吗?”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听完学生的回答和争论后,并不直接回答,而是顺势说道:“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吧,看一看这爬山虎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纷纷打开课本,跟随教师阅读起来。
2.利用课文情景再现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的特点,可以巧妙地运用课文情景再现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针对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可以安排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表演的学生为了表演好角色,就会深入理解课文,认真揣摩人物的神态和语调。而观看的学生也会被激发起兴趣,加入到课文和表演的探讨中。针对语言优美、情感强烈的课文,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在朗读中领略文章的美感。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对于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在初学阅读的阶段,教师承担着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责任。首先,要教育学生专心阅读,不可一心多用;其次,要扫清生字生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并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语句,仔细品味,仔细揣摩,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思考,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引导他们摘抄醒世名言、优美词句;对文章进行批注;写读后感等,为阅读能力的提高做进一步的积累。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和阅读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聂刚.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教育学,2011,44(67):121-124.
[2]张文风.简说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33(21):44-43.
[3]罗爱萍.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研与幼儿教育,2011,23(12):47-49.
[4]李学勇,黄行.试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0,56(3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