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学生”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因此这些孩子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
他们长期不与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家人照顾,缺乏比较健全的家庭教育。由于他们年龄偏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关爱,于是普遍存在性格孤僻、不善言辞、胆小怕事、学习较差、作业马虎、违反纪律、我行我素、行为习惯差等一系列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留守儿童”被监护的类型无外乎有隔代监护、亲朋监护或单亲监护,而这些监护人受教育的程度一般都不高,加上精力不足,在较多程度上他们只能关注被监护人的“吃、穿”问题,别的方面很少关注。正是由于监护人的监管不力,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的局限与制约,加上社会不良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使得“留守儿童”在个性成长与整体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一些“留守儿童”饮食起居无常,衣着服装不洁,一日三餐不定,有的生病不能及时就诊,身体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2)教育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差,经常扰乱课堂秩序,并且旷课、逃学,产生了厌学情绪。
(3)道德问题: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了行为偏差,表现在不听监护人教导,顶撞祖辈,不遵守纪律,平时有说谎、打架、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
(4)心理问题:他们长期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所以,他们往往缺乏集体感、内心封闭、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爱心。
(5)安全问题: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我们要时刻关注、关心每一个留守儿童。
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初步形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尤为重要。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针对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我校为深入推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开展了以下一系列工作:
(1)学校通过开展体育、艺术等多形式的活动,实践、体验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如果碰到困难必要时懂得求助的意识,促进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学校把部分留守儿童列入结对帮扶对象,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一些细节问题,鼓励他们立志成才、努力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2)加强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各班的留守儿童由班主任重点关心其成长状况和实际需求,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老师都有一本留守孩子的联系册,上面有家庭住址(包括租住处)和联系电话等,每一个月要和他们的家长至少联系一次,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让他们能放心地在外面工作。
(3)要求学生家长多和孩子沟通,节假之余尽量抽出时间回来看望孩子,多鼓励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家要听长辈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做个自立、自学、自护、自强、自理的孩子。家长应主动和老师沟通,在思想上去掉“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这种不正确的思想,高度重视子女的教育。要充分运用“电话关心教育”,让孩子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4)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帮扶合力,携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如何共同关注“留守孩子”,怎样携手共建“留守孩子”心灵的家园?成为“留守孩子”教育的突破点。关爱留守孩子,学校义不容辞地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但是,校园之外毕竟是个偌大的空间,孩子在校接受5天教育,2天双休日和3余月的寒暑假远离校门,如果家庭、社会的工作不到位,极有可能出现“5+2=0”的危机等式。这些都迫切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帮扶合力,共同关注“留守孩子”。
我校深知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推进,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的人格,个性也得到和谐发展;不仅要开发智力,而且要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全体学生发展了,学校也就发展了。“留守孩子”作为全体学生的一部分,我们更应该给他们无限的关爱,努力从以上四个方面积极探索,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都成为祖国最美丽而又最灿烂的花朵!
(通渭縣西关小学)
他们长期不与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家人照顾,缺乏比较健全的家庭教育。由于他们年龄偏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关爱,于是普遍存在性格孤僻、不善言辞、胆小怕事、学习较差、作业马虎、违反纪律、我行我素、行为习惯差等一系列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留守儿童”被监护的类型无外乎有隔代监护、亲朋监护或单亲监护,而这些监护人受教育的程度一般都不高,加上精力不足,在较多程度上他们只能关注被监护人的“吃、穿”问题,别的方面很少关注。正是由于监护人的监管不力,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的局限与制约,加上社会不良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使得“留守儿童”在个性成长与整体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一些“留守儿童”饮食起居无常,衣着服装不洁,一日三餐不定,有的生病不能及时就诊,身体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2)教育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差,经常扰乱课堂秩序,并且旷课、逃学,产生了厌学情绪。
(3)道德问题: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了行为偏差,表现在不听监护人教导,顶撞祖辈,不遵守纪律,平时有说谎、打架、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
(4)心理问题:他们长期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所以,他们往往缺乏集体感、内心封闭、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爱心。
(5)安全问题: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我们要时刻关注、关心每一个留守儿童。
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初步形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尤为重要。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针对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我校为深入推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开展了以下一系列工作:
(1)学校通过开展体育、艺术等多形式的活动,实践、体验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如果碰到困难必要时懂得求助的意识,促进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学校把部分留守儿童列入结对帮扶对象,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一些细节问题,鼓励他们立志成才、努力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2)加强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各班的留守儿童由班主任重点关心其成长状况和实际需求,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老师都有一本留守孩子的联系册,上面有家庭住址(包括租住处)和联系电话等,每一个月要和他们的家长至少联系一次,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让他们能放心地在外面工作。
(3)要求学生家长多和孩子沟通,节假之余尽量抽出时间回来看望孩子,多鼓励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家要听长辈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做个自立、自学、自护、自强、自理的孩子。家长应主动和老师沟通,在思想上去掉“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这种不正确的思想,高度重视子女的教育。要充分运用“电话关心教育”,让孩子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4)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帮扶合力,携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如何共同关注“留守孩子”,怎样携手共建“留守孩子”心灵的家园?成为“留守孩子”教育的突破点。关爱留守孩子,学校义不容辞地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但是,校园之外毕竟是个偌大的空间,孩子在校接受5天教育,2天双休日和3余月的寒暑假远离校门,如果家庭、社会的工作不到位,极有可能出现“5+2=0”的危机等式。这些都迫切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帮扶合力,共同关注“留守孩子”。
我校深知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推进,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的人格,个性也得到和谐发展;不仅要开发智力,而且要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全体学生发展了,学校也就发展了。“留守孩子”作为全体学生的一部分,我们更应该给他们无限的关爱,努力从以上四个方面积极探索,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都成为祖国最美丽而又最灿烂的花朵!
(通渭縣西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