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的治疗主要靠全身化疗及常规放疗,肿瘤缓解期短,缓解率低,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怎样选择治疗方案,是临床需要探讨的问题。用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87例,取得了显著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04年8月~2010年8月收治消化道恶性肿瘤所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87例,男52例,女35例;年龄43~74岁,平均58.6岁。食管中下段鳞癌放疗后转移的27例、胃腺癌术后转移的30例、胃未分化癌术后转移的13例、结肠低分化腺癌术后转移的17例。患者一般情况能耐受治疗(KPS>60分);估计患者能存活3个月以上。其临床症状主要有腹胀、腹痛、腰背部放射疼痛、发热等。
方法:所有患者先行常规放射治疗:在CT模拟机下据病灶大小及形状外放1~2cm,给予前后对穿野放射治疗,DT 35~50Gy/4~5W,休息7天后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补量治疗。在螺旋CT下,患者取仰卧位,躺在体部定位箱负压袋上,双手交叉置于前额上,平卧舒适后抽真空,做皮肤标记点,记录深度,然后在缓慢呼吸下行螺旋CT扫描(5mm/层),将图象传送给TPS,勾画出治疗靶区,三维重建后据常规照射后的靶体积、形状、大小选取等中心非共面照射弧。采用单靶点或双靶点(肿瘤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者)分次照射,使80%~90%等剂量曲线覆盖病灶边缘分次治疗的方法:6MVX线等中心非共面旋转照射,DT 5~8Gy/次,隔日1次,总次数4~8次,平均放射剂量DT 35Gy(25~45Gy)。同时注意处理不良反应。
疗效判断标准:①完全缓解(CR):可见的肿瘤病变完全消失;维持4周以上;②部分缓解(PR):肿瘤病灶的最大直经及其最大的垂直横经的乘积缩小50%以上,其他病灶无增大,无新病灶出现,维持4周以上;③稳定(SD)或无变化(NC):肿瘤病灶的两经乘积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超过25%,无新病灶出现,维持4周以上;④进展(PD):肿瘤病灶的两经乘积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
结 果
本研究在治疗后3~6个月复查CT或MRI及KPS评分。本组病例达CR 10例(34.5%)、PR 15例(51.7%)、SD 4例(13.7%)、PD 0例,总有效率达(CR+PR)86.2%。87例再次KPS评分均较前提高。放疗期间反应轻微,均为消化道症状,未见明显放疗并发症。
讨 论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以消化道恶性肿瘤治疗后多见。传统的治疗多采用内科治疗,常规放疗,局部镇痛等治疗,缓解率较低[1]。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是通过三维空间使射线多弧非共面旋转聚焦、空间集束,对肿瘤实施单次或多次大剂量照射[2]。因等剂量曲线在靶区外急剧下降,病灶及正常组织剂量界线明显,达到控制、杀灭病变,保护正常组织的目的,犹如外科手术刀切除病灶一样[3]。从而弥补了常规放射治疗的不足,提高了放射治疗的增益比。据此本项研究在常规放疗后给予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补量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就达到了靶区很高的治疗剂量(DT),而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受量最小的目的,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本组研究显示,在常规放疗的基础上,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补量,可使86.2%的患者肿瘤缩小,症状缓解;100%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有所提高身体状况改善,提高了近期疗效;而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放疗并发症。证明在放疗反应无明显增加的前提下,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补量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于金明,等.立体定向放射结合介入治疗腹膜后转移癌[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1,10(1):60-61.
2 胡逸民.肿瘤放射物理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9:578.
3 申文江,徐国镇.现代放射肿瘤学进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37.
资料与方法
2004年8月~2010年8月收治消化道恶性肿瘤所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87例,男52例,女35例;年龄43~74岁,平均58.6岁。食管中下段鳞癌放疗后转移的27例、胃腺癌术后转移的30例、胃未分化癌术后转移的13例、结肠低分化腺癌术后转移的17例。患者一般情况能耐受治疗(KPS>60分);估计患者能存活3个月以上。其临床症状主要有腹胀、腹痛、腰背部放射疼痛、发热等。
方法:所有患者先行常规放射治疗:在CT模拟机下据病灶大小及形状外放1~2cm,给予前后对穿野放射治疗,DT 35~50Gy/4~5W,休息7天后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补量治疗。在螺旋CT下,患者取仰卧位,躺在体部定位箱负压袋上,双手交叉置于前额上,平卧舒适后抽真空,做皮肤标记点,记录深度,然后在缓慢呼吸下行螺旋CT扫描(5mm/层),将图象传送给TPS,勾画出治疗靶区,三维重建后据常规照射后的靶体积、形状、大小选取等中心非共面照射弧。采用单靶点或双靶点(肿瘤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者)分次照射,使80%~90%等剂量曲线覆盖病灶边缘分次治疗的方法:6MVX线等中心非共面旋转照射,DT 5~8Gy/次,隔日1次,总次数4~8次,平均放射剂量DT 35Gy(25~45Gy)。同时注意处理不良反应。
疗效判断标准:①完全缓解(CR):可见的肿瘤病变完全消失;维持4周以上;②部分缓解(PR):肿瘤病灶的最大直经及其最大的垂直横经的乘积缩小50%以上,其他病灶无增大,无新病灶出现,维持4周以上;③稳定(SD)或无变化(NC):肿瘤病灶的两经乘积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超过25%,无新病灶出现,维持4周以上;④进展(PD):肿瘤病灶的两经乘积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
结 果
本研究在治疗后3~6个月复查CT或MRI及KPS评分。本组病例达CR 10例(34.5%)、PR 15例(51.7%)、SD 4例(13.7%)、PD 0例,总有效率达(CR+PR)86.2%。87例再次KPS评分均较前提高。放疗期间反应轻微,均为消化道症状,未见明显放疗并发症。
讨 论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以消化道恶性肿瘤治疗后多见。传统的治疗多采用内科治疗,常规放疗,局部镇痛等治疗,缓解率较低[1]。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是通过三维空间使射线多弧非共面旋转聚焦、空间集束,对肿瘤实施单次或多次大剂量照射[2]。因等剂量曲线在靶区外急剧下降,病灶及正常组织剂量界线明显,达到控制、杀灭病变,保护正常组织的目的,犹如外科手术刀切除病灶一样[3]。从而弥补了常规放射治疗的不足,提高了放射治疗的增益比。据此本项研究在常规放疗后给予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补量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就达到了靶区很高的治疗剂量(DT),而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受量最小的目的,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本组研究显示,在常规放疗的基础上,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补量,可使86.2%的患者肿瘤缩小,症状缓解;100%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有所提高身体状况改善,提高了近期疗效;而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放疗并发症。证明在放疗反应无明显增加的前提下,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补量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于金明,等.立体定向放射结合介入治疗腹膜后转移癌[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1,10(1):60-61.
2 胡逸民.肿瘤放射物理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9:578.
3 申文江,徐国镇.现代放射肿瘤学进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