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幼儿艺术教育"生态"理论,将艺术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环节,积极拓展幼儿生活区域空间,以儿童本位为为导向,实现儿童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整合发展的目标。[关键词]:艺术教育;学前教育;生态;生活【中图分类号】G61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艺术活动的目标是"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幼儿艺术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它的目标、内容、方法的实现都离不开现实生活,也只能在幼儿的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幼儿的感知来源于生活,生活又是艺术的源泉。因此,要让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回归生活,走其"生态"发展路线,积极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和物,实现幼儿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整合,以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1]。
一、融入一日生活环节,让艺术与生活融会贯通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教育"的理论认为,幼儿园周围的人、事、物都是生活教育的材料和内容,强调"生活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包括儿童的全部生活。现代教育课程观认为:抓素质教育应从一日活动开始,抓一日活动可以从幼儿感兴趣的艺术教育入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艺术教育要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获取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循序渐进的渗透,让幼儿在充满艺术气息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健康发展。幼儿一日生活是丰富的,如入园接待、晨间活动、早操活动、课堂活动、户外活动、游戏活动、盥洗餐饮、离园活动等,这些活动占据了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被视为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每个过渡环节都能自然地与艺术教育联系起来,真正体现"无处不音乐、无处不美术、无处不艺术"的幼儿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
1.美好的晨间环节:在幼儿每天入园后,幼儿园可以选取轻松愉快的音乐,以调节幼儿入园时的不同情绪,让幼儿在音乐的感化下自由结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玩具进行玩耍;在艺术区域里,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让幼儿用稚嫩的手笔,勾勒出自己的心情,自由绘出精彩的画面;还可以组织幼儿随着音乐的节奏,以他们想象中的模特步伐来展示一个服装秀,让他们随意摆动身躯,自由塑造pose。这样原本单调的晨间环节一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不但培养了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能力。
2.趣味的盥洗环节:在盥洗时,幼儿园教师通常会反复提醒幼儿洗手要注意这样那样,可效果总是适得其反。其实幼儿天性好动,天生好奇,对于新奇的事物往往容易分散和转移注意力。因此,在这个环节可以选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并深受幼儿喜欢的音乐教育内容,如,教师在幼儿洗手时引入《洗手歌》、《健康歌》、《拇指歌》等这样的幼儿歌曲,随着歌曲表现内容的不同,带领幼儿在音乐中、在歌唱中完成挽袖、打肥皂、搓洗、甩手、擦手等这些动作。让幼儿在这种游戏化、趣味化的盥洗过程中感受对音乐的节奏快慢变化,关键是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
3.科学的餐飲环节:良好的进餐情绪,是增加幼儿食欲的重要措施,这对学前儿童来说尤为重要。科学研究表明:音乐具有促进消化、调理情绪等多种保健功能。让幼儿在轻柔、悠扬的乐曲中进餐,不仅能增加幼儿的食欲,还可以帮助幼儿自觉调整进食速度,做到细嚼慢咽,科学进食。当然,选取的进餐音乐最好是节奏舒缓的钢琴曲或轻音乐等,比如:古典音乐《蓝色的多瑙河》和《月光》等,以及我国的经典民族轻音乐《茉莉花》和《梁祝》等,而不宜选择打击乐、摇滚乐等节奏强烈的音乐,这样易加速心跳、情绪亢奋,不但会影响食欲,有碍消化,还会影响接下来的午睡环节。
4.放松的午睡环节:午睡是促进幼儿生长的重要环节。要尽快让幼儿从活动的兴奋状态转入相对静止的状态,让身体的各个机能得到缓解和放松,从而让幼儿的体力、精神和情绪得到合理科学的调整,并处于一种良性循环过程。如果幼儿一进入寝室就能感受到宁静舒适的氛围,看到寝室内张贴的各种怡人柔和的名画(如《天伦之乐》、《母亲的关怀》、《母与子》等),听到的是各种轻柔舒缓的音乐(如《梦幻曲》、《摇篮曲》、《星空》等),让幼儿感受到像是在自己家里,像在母亲的怀抱中一样,这样幼儿是能够很快自觉地安静下来的。这种从视觉、听觉和感觉上塑造出来安然气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幼儿克服不利于睡眠的因素,减少幼儿的亢奋心理情绪,提升幼儿睡眠的质量,让幼儿在优美的旋律中很快进入梦乡。
二、拓展生活区域空间,让艺术与生活相辅相成
陶行知先生"创造艺术之环境"的教育主张十分重视环境陶冶性情的作用,《纲要》也强调了"艺术"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对幼儿健全人格的促进作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空间有家庭环境,也有幼儿园环境。因此,对于家庭环境而言,不一定非要多么的"艺术",但看上去一定要整体和谐,适当地增设一些具有人文气息的布置也是应该的;对于幼儿园环境而言,除了让整个校园保持整洁美观而外,还应注意在各个角落、班级区域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艺术氛围。总之,家长和幼儿园都要充分认识到环境独特的美育价值,家园合力共同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育人环境。
1.和谐的主题环境新《纲要》指出,环境要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注意体现教育进程和幼儿的发展状况[3]。因此,在幼儿园整体的主题环境设置中,应坚持"儿童参与"的原则,注重艺术内容与幼儿园整体环境的有机整合。举例来说,为了让幼儿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在幼儿园走廊上绘制一系列精美传统故事和能表达优良传统品质的连环画,让幼儿自然容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能耳濡目染地感受艺术环境带来的艺术魅力和无穷乐趣,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从而促进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当然,在幼儿园主题环境的设置中,还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要恰当地运用一些艺术要素,如:点、线、面、形状、色彩、音色、旋律、对称、平衡等,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对艺术和生活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幼儿用发现的眼光去领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艺术画面。总之,在这种主题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各种艺术教育活动将会显得更加丰富和生动,教育进展也会更加深入,幼儿作为环境的主人,他们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2.特色的区域环境
艺术教育应回归儿童生活,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情景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其目标应强调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感受和体验,不应刻意追求对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4]。因此,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多功能厅、艺术表演区、艺术作品展区、图书室、涂鸦区、美工活动区、玩教具区、废弃品利用区等,实现主题环境与特色区域环境的有机统一,实现区域环境间的艺术资源的共享和重组,打破小活动区和大活动区的限制;要尊重幼儿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发展规律,开展家园合作教育共建区域艺术平台;还要注重幼儿园区域环境及艺术活动的多样化,用各种丰富的艺术素材吸引着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自由融洽的氛围中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想象,让幼儿在特色区域活动中轻松地进行艺术学习和艺术创造,从而提高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总之,无论是陶行知先关于"生活教育"的理念,还是陈鹤琴先生倡导"活教育"的理论,亦或是张雪门先生开展"行为课程"的实践研究,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生活和艺术教育的密切关系进行了慎密探讨。生活是美的,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让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和区域生活空间,让艺术与生活的融会贯通,相辅相成,随时随地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兴趣,时时刻刻激发儿童的艺术潜能,从而促进儿童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发展。参考文献:[1]冯慧燕.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2]李文文.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3:46-48.[3]张卫民,肖玉.新课程背景下儿童艺术课程生活化途径探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1:22-24.[4]康丹.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儿童艺术教育探究[J].教育探究,2007,3:16-1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艺术活动的目标是"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幼儿艺术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它的目标、内容、方法的实现都离不开现实生活,也只能在幼儿的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幼儿的感知来源于生活,生活又是艺术的源泉。因此,要让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回归生活,走其"生态"发展路线,积极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和物,实现幼儿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整合,以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1]。
一、融入一日生活环节,让艺术与生活融会贯通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教育"的理论认为,幼儿园周围的人、事、物都是生活教育的材料和内容,强调"生活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包括儿童的全部生活。现代教育课程观认为:抓素质教育应从一日活动开始,抓一日活动可以从幼儿感兴趣的艺术教育入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艺术教育要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获取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循序渐进的渗透,让幼儿在充满艺术气息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健康发展。幼儿一日生活是丰富的,如入园接待、晨间活动、早操活动、课堂活动、户外活动、游戏活动、盥洗餐饮、离园活动等,这些活动占据了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被视为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每个过渡环节都能自然地与艺术教育联系起来,真正体现"无处不音乐、无处不美术、无处不艺术"的幼儿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
1.美好的晨间环节:在幼儿每天入园后,幼儿园可以选取轻松愉快的音乐,以调节幼儿入园时的不同情绪,让幼儿在音乐的感化下自由结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玩具进行玩耍;在艺术区域里,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让幼儿用稚嫩的手笔,勾勒出自己的心情,自由绘出精彩的画面;还可以组织幼儿随着音乐的节奏,以他们想象中的模特步伐来展示一个服装秀,让他们随意摆动身躯,自由塑造pose。这样原本单调的晨间环节一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不但培养了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能力。
2.趣味的盥洗环节:在盥洗时,幼儿园教师通常会反复提醒幼儿洗手要注意这样那样,可效果总是适得其反。其实幼儿天性好动,天生好奇,对于新奇的事物往往容易分散和转移注意力。因此,在这个环节可以选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并深受幼儿喜欢的音乐教育内容,如,教师在幼儿洗手时引入《洗手歌》、《健康歌》、《拇指歌》等这样的幼儿歌曲,随着歌曲表现内容的不同,带领幼儿在音乐中、在歌唱中完成挽袖、打肥皂、搓洗、甩手、擦手等这些动作。让幼儿在这种游戏化、趣味化的盥洗过程中感受对音乐的节奏快慢变化,关键是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
3.科学的餐飲环节:良好的进餐情绪,是增加幼儿食欲的重要措施,这对学前儿童来说尤为重要。科学研究表明:音乐具有促进消化、调理情绪等多种保健功能。让幼儿在轻柔、悠扬的乐曲中进餐,不仅能增加幼儿的食欲,还可以帮助幼儿自觉调整进食速度,做到细嚼慢咽,科学进食。当然,选取的进餐音乐最好是节奏舒缓的钢琴曲或轻音乐等,比如:古典音乐《蓝色的多瑙河》和《月光》等,以及我国的经典民族轻音乐《茉莉花》和《梁祝》等,而不宜选择打击乐、摇滚乐等节奏强烈的音乐,这样易加速心跳、情绪亢奋,不但会影响食欲,有碍消化,还会影响接下来的午睡环节。
4.放松的午睡环节:午睡是促进幼儿生长的重要环节。要尽快让幼儿从活动的兴奋状态转入相对静止的状态,让身体的各个机能得到缓解和放松,从而让幼儿的体力、精神和情绪得到合理科学的调整,并处于一种良性循环过程。如果幼儿一进入寝室就能感受到宁静舒适的氛围,看到寝室内张贴的各种怡人柔和的名画(如《天伦之乐》、《母亲的关怀》、《母与子》等),听到的是各种轻柔舒缓的音乐(如《梦幻曲》、《摇篮曲》、《星空》等),让幼儿感受到像是在自己家里,像在母亲的怀抱中一样,这样幼儿是能够很快自觉地安静下来的。这种从视觉、听觉和感觉上塑造出来安然气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幼儿克服不利于睡眠的因素,减少幼儿的亢奋心理情绪,提升幼儿睡眠的质量,让幼儿在优美的旋律中很快进入梦乡。
二、拓展生活区域空间,让艺术与生活相辅相成
陶行知先生"创造艺术之环境"的教育主张十分重视环境陶冶性情的作用,《纲要》也强调了"艺术"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对幼儿健全人格的促进作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空间有家庭环境,也有幼儿园环境。因此,对于家庭环境而言,不一定非要多么的"艺术",但看上去一定要整体和谐,适当地增设一些具有人文气息的布置也是应该的;对于幼儿园环境而言,除了让整个校园保持整洁美观而外,还应注意在各个角落、班级区域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艺术氛围。总之,家长和幼儿园都要充分认识到环境独特的美育价值,家园合力共同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育人环境。
1.和谐的主题环境新《纲要》指出,环境要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注意体现教育进程和幼儿的发展状况[3]。因此,在幼儿园整体的主题环境设置中,应坚持"儿童参与"的原则,注重艺术内容与幼儿园整体环境的有机整合。举例来说,为了让幼儿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在幼儿园走廊上绘制一系列精美传统故事和能表达优良传统品质的连环画,让幼儿自然容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能耳濡目染地感受艺术环境带来的艺术魅力和无穷乐趣,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从而促进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当然,在幼儿园主题环境的设置中,还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要恰当地运用一些艺术要素,如:点、线、面、形状、色彩、音色、旋律、对称、平衡等,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对艺术和生活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幼儿用发现的眼光去领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艺术画面。总之,在这种主题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各种艺术教育活动将会显得更加丰富和生动,教育进展也会更加深入,幼儿作为环境的主人,他们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2.特色的区域环境
艺术教育应回归儿童生活,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情景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其目标应强调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感受和体验,不应刻意追求对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4]。因此,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多功能厅、艺术表演区、艺术作品展区、图书室、涂鸦区、美工活动区、玩教具区、废弃品利用区等,实现主题环境与特色区域环境的有机统一,实现区域环境间的艺术资源的共享和重组,打破小活动区和大活动区的限制;要尊重幼儿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发展规律,开展家园合作教育共建区域艺术平台;还要注重幼儿园区域环境及艺术活动的多样化,用各种丰富的艺术素材吸引着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自由融洽的氛围中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想象,让幼儿在特色区域活动中轻松地进行艺术学习和艺术创造,从而提高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总之,无论是陶行知先关于"生活教育"的理念,还是陈鹤琴先生倡导"活教育"的理论,亦或是张雪门先生开展"行为课程"的实践研究,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生活和艺术教育的密切关系进行了慎密探讨。生活是美的,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让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和区域生活空间,让艺术与生活的融会贯通,相辅相成,随时随地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兴趣,时时刻刻激发儿童的艺术潜能,从而促进儿童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发展。参考文献:[1]冯慧燕.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2]李文文.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3:46-48.[3]张卫民,肖玉.新课程背景下儿童艺术课程生活化途径探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1:22-24.[4]康丹.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儿童艺术教育探究[J].教育探究,2007,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