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只有在良好、融洽的心理氛围里,方能激发起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从而形成力争上游、知难而进、团结协作的心理品格。
那么,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实施惩罚呢?
对过失行为——给予机会、将功补过
暑假刚过,天气十分闷热,孩子们有时候会不拘小节,忘了佩带红领巾。你瞧,体育课刚过,他们就忙着洗脸、喝水,顺手把红领巾取下放进衣袋里或者课桌肚里。一场突击检查下来,他们马上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这个时候老师如果采取什么惩罚行动就显得有点不近人情了,但不佩带红领巾的行为一定要杜绝。怎么办?——我的“惩罚”是让这些健忘、不拘小节的孩子当红领巾督察员,每天准备好备用红领巾督促同学们戴好,同时也督促了自己。
对起哄行为——疏导明理、对症下药
又到红领巾电视台播出时间了,电视机有点故障,调到红领巾电视节目的频道就跳跃着雪花。小范正中下怀,又跳又叫,唆使管电视机的同学换频道,结果整个教室在选择娱乐台还是体育台的争执中闹成一团。
我首先让同学们讨论:如果擅自调换频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次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思考,用怎样的方法解决最妥当?
结果在集体舆论的教育下,小范惭愧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对他的“惩罚”是——让他保管电视机柜钥匙,把控制电视机的权力交给他,并对他寄予期望,相信今天的闹剧不会重演。
对刺猬心理——营造舆论、软硬兼施
小邱绰号叫“蚯蚓”。一次,自然课正好上《蚯蚓》这一课。同学们偷偷窃笑,小邱恼羞成怒。下课后,他要求那些笑过的孩子签名,承诺下次再也不嘲笑他了。但是,放学后,他却将这些已经表示“投降”的孩子打了。
我先让小邱作“自我辩护”,他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同学们先骂他,同学们过失在先,所以他才动手打人,属于自卫。然后,我们展开班级大辩论,同学们从各个角度指出:
(1)这不是骂人,说不定正表示同学之间亲密的关系;
(2)即使是同学们错了,能不能采取更好的、正当的途径协商解决问题?
(3)如果小邱表现出宽大的胸襟,说不定同学们觉得没意思反而不叫了,还会更钦佩他。
小邱在集体舆论的谴责下低了头,但是照他的脾气他是坚持不了几天的,同学们又自愿组织了帮助他的考核小组:
(1)一天不打人,老师在班上点名表扬;
(2)两天不打人,请老师与家长通电话,表扬他在校的表现;
(3)一周不打人,让他担任班级“文明小白鸽”的职务,履行为同学们收发信件的光荣任务。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邱的自控能力提高了,他也意识到控制了自己的脾气之后更受同学们的欢迎了,他表示会继续坚持下去。
对青春萌动——淡化神秘、顺其自然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青春的萌动了,但是又遮遮掩掩,常常将男同学推到女同学身上,用恶作剧的形式把男女生联系到一起等等。
一次,检查我班眼保健操的是一位很优秀的女生,于是男生们就冲着一位男生起哄,大叫那位女生的名字。结果,我班的眼保健操、纪律分全被扣光了。
我没有训斥,而是讲了一个“puppylove”的故事,也就是“小狗狗的爱”。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叫汤姆的五岁男孩不停地骚扰一个叫露茜的小女孩,不是弄坏她的笔,就是剪她的辫子。那是希望引起她的注意,而不是“爱”,它会随着年纪的渐渐增长而逐渐被淡忘。
应该讲,一个孩子长到十三四岁对异性有好感是很正常的,相反,那些起哄、捣乱的人恰恰说明心中有这样的意识,但却不敢承认,反而把痛苦转嫁给别人,这种行为才是我们要唾弃的!
我们应该怎样正视这样的心理呢?那就是淡化它,尽量不去想它,等长大了你就会明白那只是年少时的一个梦。
对从众心理——树立榜样、淘汰最末
到了六年级,孩子们对某些活动已经不以为然或厌倦了。例如,星期一的升国旗仪式上,六年级学生唱国歌的声音比一年级的小,出操时的踏步像逛街,做操时敷衍了事,手不伸直,弯腰的时候稍微点一点,意思意思。
这一切都显示出他们精神上的“疲”态。我除了做思想工作,使他们提高认识,还施行每次“树立一个榜样、淘汰一个最末”的竞争机制:由最认真的同学带领最不认真的同学练习踏步、做操。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这一奖惩机制一旦落实,就仿佛发生了“鲇鱼效应”,一个个都焕发出了精神,认真起来了。
对马虎心理——以身作则、同担责任
小李作业马虎潦草,无论我用什么方法,怎样软硬兼施,就是不见效,真是“百毒不侵”。后来,我向他检讨:我作为老师也有责任,光提出要求,不教给方法,所以为了弥补我的过失,我要和你一起做作业。以后,每当自习课的时候,我都会和他坐在一起,为了能给他树立一个榜样,我一笔一画地备课,我的字体更端正了,他的进步也越来越大了。
每个孩子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渗透心理教育中合理运用“惩罚”,让老师使巧劲,让学生乐于接受。
那么,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实施惩罚呢?
对过失行为——给予机会、将功补过
暑假刚过,天气十分闷热,孩子们有时候会不拘小节,忘了佩带红领巾。你瞧,体育课刚过,他们就忙着洗脸、喝水,顺手把红领巾取下放进衣袋里或者课桌肚里。一场突击检查下来,他们马上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这个时候老师如果采取什么惩罚行动就显得有点不近人情了,但不佩带红领巾的行为一定要杜绝。怎么办?——我的“惩罚”是让这些健忘、不拘小节的孩子当红领巾督察员,每天准备好备用红领巾督促同学们戴好,同时也督促了自己。
对起哄行为——疏导明理、对症下药
又到红领巾电视台播出时间了,电视机有点故障,调到红领巾电视节目的频道就跳跃着雪花。小范正中下怀,又跳又叫,唆使管电视机的同学换频道,结果整个教室在选择娱乐台还是体育台的争执中闹成一团。
我首先让同学们讨论:如果擅自调换频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次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思考,用怎样的方法解决最妥当?
结果在集体舆论的教育下,小范惭愧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对他的“惩罚”是——让他保管电视机柜钥匙,把控制电视机的权力交给他,并对他寄予期望,相信今天的闹剧不会重演。
对刺猬心理——营造舆论、软硬兼施
小邱绰号叫“蚯蚓”。一次,自然课正好上《蚯蚓》这一课。同学们偷偷窃笑,小邱恼羞成怒。下课后,他要求那些笑过的孩子签名,承诺下次再也不嘲笑他了。但是,放学后,他却将这些已经表示“投降”的孩子打了。
我先让小邱作“自我辩护”,他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同学们先骂他,同学们过失在先,所以他才动手打人,属于自卫。然后,我们展开班级大辩论,同学们从各个角度指出:
(1)这不是骂人,说不定正表示同学之间亲密的关系;
(2)即使是同学们错了,能不能采取更好的、正当的途径协商解决问题?
(3)如果小邱表现出宽大的胸襟,说不定同学们觉得没意思反而不叫了,还会更钦佩他。
小邱在集体舆论的谴责下低了头,但是照他的脾气他是坚持不了几天的,同学们又自愿组织了帮助他的考核小组:
(1)一天不打人,老师在班上点名表扬;
(2)两天不打人,请老师与家长通电话,表扬他在校的表现;
(3)一周不打人,让他担任班级“文明小白鸽”的职务,履行为同学们收发信件的光荣任务。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邱的自控能力提高了,他也意识到控制了自己的脾气之后更受同学们的欢迎了,他表示会继续坚持下去。
对青春萌动——淡化神秘、顺其自然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青春的萌动了,但是又遮遮掩掩,常常将男同学推到女同学身上,用恶作剧的形式把男女生联系到一起等等。
一次,检查我班眼保健操的是一位很优秀的女生,于是男生们就冲着一位男生起哄,大叫那位女生的名字。结果,我班的眼保健操、纪律分全被扣光了。
我没有训斥,而是讲了一个“puppylove”的故事,也就是“小狗狗的爱”。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叫汤姆的五岁男孩不停地骚扰一个叫露茜的小女孩,不是弄坏她的笔,就是剪她的辫子。那是希望引起她的注意,而不是“爱”,它会随着年纪的渐渐增长而逐渐被淡忘。
应该讲,一个孩子长到十三四岁对异性有好感是很正常的,相反,那些起哄、捣乱的人恰恰说明心中有这样的意识,但却不敢承认,反而把痛苦转嫁给别人,这种行为才是我们要唾弃的!
我们应该怎样正视这样的心理呢?那就是淡化它,尽量不去想它,等长大了你就会明白那只是年少时的一个梦。
对从众心理——树立榜样、淘汰最末
到了六年级,孩子们对某些活动已经不以为然或厌倦了。例如,星期一的升国旗仪式上,六年级学生唱国歌的声音比一年级的小,出操时的踏步像逛街,做操时敷衍了事,手不伸直,弯腰的时候稍微点一点,意思意思。
这一切都显示出他们精神上的“疲”态。我除了做思想工作,使他们提高认识,还施行每次“树立一个榜样、淘汰一个最末”的竞争机制:由最认真的同学带领最不认真的同学练习踏步、做操。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这一奖惩机制一旦落实,就仿佛发生了“鲇鱼效应”,一个个都焕发出了精神,认真起来了。
对马虎心理——以身作则、同担责任
小李作业马虎潦草,无论我用什么方法,怎样软硬兼施,就是不见效,真是“百毒不侵”。后来,我向他检讨:我作为老师也有责任,光提出要求,不教给方法,所以为了弥补我的过失,我要和你一起做作业。以后,每当自习课的时候,我都会和他坐在一起,为了能给他树立一个榜样,我一笔一画地备课,我的字体更端正了,他的进步也越来越大了。
每个孩子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渗透心理教育中合理运用“惩罚”,让老师使巧劲,让学生乐于接受。